#
#
#

        全球化与华人当代艺术

        作者:核实中..2010-01-05 15:35:31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全球化这个名词,是从经济领域扩散出来,进而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所有知识、作为都笼罩在“全球化”的今日,当代艺术自不能免,然而要探究艺术问题之前,仍得回归经济甚至政治面’才能较清晰的辨识全球化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关于全球化的论述已多不胜数,在此仅以年前曾在台湾造成疯狂抢购的哈啰kitty现象,当作解读全球化的方便门。 Kitty猫原设计来自英国,但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取得开发权,而后在中国量产、输出,经由美商麦当劳公司宣传、销售,获得台湾民众空前热烈的回应。由此一例,可得到全球化的某些重要概念。

          1. 这是商品也是文化,业者透过传媒创造出纯真、幸福、年轻、高尚……的认同意象,驱使人们付费来融入其中。

          2. 这是国际也是本土,外来的kitty可以身着唐装或本地传统服饰,可以在七夕情人节亮相,充分显示其在地化的意洒。

          3. 这是输入也是输出,乃跨国公司跨越了国家、民族的界线所进行的资本交换活动,是尊重市场机制,自由贸易的结果。

            Kitty猫是隐而不显的全球化商品,不像Nike、麦当劳、可口可乐、IBM.、微软等,因全球化之助而更能畅行无阻,这些从小在我们生活中相伴的国际性商品,早已不具威胁性了,既然如此,加入WTO与否,何以如此令人不安?

            台湾“入世”的利弊得失,一直是这几年来的议论焦点,WTO其实就是美国所主导的“超国家”的经贸联合国。强调开放、自由、发展,反封闭、垄断、独占,其目的在打破地区、国家的疆界,让商品能相互流通,没有障碍。

            世贸组织、关贸协议、301条款……,在胡萝卜与棍子的伺候下,台湾要不要加入WTO?其实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加入就会被排除在国际市场外,必将走向边缘化(出世),加入就得跟随“列强”既定的规则前进,必然会被驯化。两相比较,后者还有生存的空间,还是听话比较务实。

            入世与否,就国家发展及媒体论述观察,乐观支持者多;就社会、人民及文化研究角度,则悲观赏疑者众。至于当代艺术界,似乎还没有把全球化当成议论的焦点,强力支持或反对的声音都没出现,显然我们早已融入其中(全球化)而不自觉,或者,后知后觉。

          一:全球化之理想
            国际化与全球化之不同,前者是以国家对映国家,后者则因国家退位而跨越了国家的藩离。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结构已因互联网络的普及、信息交换的频繁、市场依赖的紧密,经济伦理的趋同、文化相互的渗透而逐步瓦解,去其中心化,才能迈向四海一家的世界。

            全球化以宏扬自由主义、尊重市场机制为号召,意图解除国家与社会对市场的规范,而使各个不同的“地方”被建构出来。认同全球化者经常强调的是在地思考、全球行动,这种以全球为视野,而植基于在地认同的模式,既尊重文化差异叉能打开众音交响的通路,谁曰不宜?
          资讯媒体之高度发展,使距离空间被穿透,资本主义之深化,使货币交易能自由流动。网络与市场的四通八达,是科技与经济跃进的结果,它无法规范,无可违逆,是历史进化下的产物,所有地区都该顺应此潮流,才能存在、壮大,成为全球化的一分子。

          二:全球化之操作
            全球化的具体名称应该是全球化市场,或全球化霸权,凡一切历史、文化或时间、空间;只要阻碍自由市场运行者皆应被排除,秉持此一理念的结果,是国家市场化、政治市场化、社会市场化、文化市场化,艺术当然也不例外。

            依相对论角度观察、自由、霸权必有其相对的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市场。在全球化体系内拥有绝对自由的是美国及八大工业国(G8)为核心的中央,他们是制定规则的能动者,其它地区则属依法行事的被动者。而国家之式微指的是外围的发展中及未开发国家,那个检查世界各国人权、武器,强迫各国智慧财产权立法,动不动就实施经济制裁的大国不是越来越强壮吗?

            全球市场很大,小国卖体力、劳动,大国卖智慧、权利,即使是肯德基、星巴克、亚曼尼、芭比娃娃或苏富比之类的轻工商服务业,也只有少数超强国家才能拥有这种跨国企业,他们可以在泰国制造,销往印度尼西亚,在台湾生产,卖到日本,甚至在中国加工,然后卖回中国。对美国而言,全球化是市场畅行无阻的保证。

            商品之全球化,除了通路,在于品牌形象及销售策略,新颖、奇特、通俗、易解、快速、消耗……,这些特质,好莱坞的电影工业能掌握,所以能不断制造流行,那些流行一时的时光穿梭、机器战警、侏罗纪公园、哈利波特……唯有好莱坞电影能行销全球,李安的成就,李连杰,周润发之火红,都是因为纳入此一体系所致。

          三:全球化之当代艺术
            自全球化霸权形成后,当代艺术就进入了求新、求变、求陕的市场逻辑中,借着国际知名的双年展及博览会,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齐聚一堂,以各自不同的腔调来对话,来探讨论共同关切的主题。

            双年展式的国际论坛,强调多元与差异,但为了能共有共享,各地区必须使用不同腔调的美语(英语)才能进行对话,于是,无数地方特色因策展人的需求而被建构,双年展就像博览会,来自外地的艺术不得不变身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商品,以利流通,所以,他们是在相似的语境里共鸣。

            强调在地全球的当代艺术,虽来自世界各地,却以极其相似的欲望与空间来进行创造,奇观化的形式结构、娱乐化的互动参与、辨证式的叙述手法,表象式的文化拼贴……,不同的双年展总有相类的感受,大同小异,这和强调在地口味的麦当劳世界,颇为相近。
          由于当代艺术创作已近乎西方文化的同质化运动,即使极其相异的甚至“反动”的思考行为,也总在双年展般的大展中被吸纳、改妆、整合成全球化的必要因子,此种文化差异补充了全球化的全面性,反而为全球化的开疆拓土提供了道德上的正当性。

          四:全球化之反思
            建立一个国际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产生无数多元又异质的空间,创作属于全球且在地的文化,这些美丽的辞藻很像是“大义觉迷录”里的召唤,听来相当受用,但却得经过检验才能为我所用。

          (一)全球化,亦即全球文化商品化的平台,大多是不平衡的交易,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是边陲对中心的靠拢。十九世纪时马克斯曾控诉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当道,个人已无独立性和个性,“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以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殊的自力挣得的自由。”

          (二)交流平台的建立,一直是弱势国家一厢隋愿的想法,在经贸大国作庄家的圆桌上,西方与东方,白人与有色人种,前者对后者是不了解、不对等也不在乎的。举例来说,电影市场全面开放的结果是什么?台湾有输出电影的能力吗?好莱坞电影才能无限输出。

          (三)文化产业的全球化一如商品经济般,也必须趋向规格化以便计量与交易。1999年12月WTO部长会议,在西雅图街头树立的反抗标语写的是:世界不是商品。人不只是消费者,艺术也不该走向同质化,但这却往往是“平台”建立的基础。

            曾几何时,国际双系展里总有华人和第三世界艺术家的面孔,也有非裔<美籍>、亚裔、拉丁美洲藉之策展人出现在国际展场,以往位居边缘的文化艺术显然已挤进中央地区,他们大多是以共通的语言及类似的形态才得以参与国际,所以各个不同城市的双年展都差不多,都是主题乐园化的商品,以往活生生的感觉与差异被惊奇与娱乐性所取代,人民、家园、社群与情感被稀释、被掏空,甚至被终结,造成当代艺术的高度同质化,也使艺术世界渐趋暗淡。

            对于异文化的尊重(好奇),或为了补充全球化的经济动力,使文化差异成为各个双年展乐于突显的部份,然而,以满足讯息流通、娱乐消费,意象模拟及认同欲望的大展,往往是以个体的消解为代价,在影像、风格,奇观、困惑、憧憬……的感官晕眩中,我们的认知只能浮在意识的表层,因而,与他者的沟通,比较像是互为异国情调的慰藉。在这样的交流中,历史性、社会性、主体性等深层结构已被微妙转化为“虚拟情境”中的活动,如此之全球化,很难有真实的互动与多元异质的空间。

            全球化(商品)为了要深入全球各角落,特别强调地方性,但在全球化(文化)的荒谬快转下,地方多已失其主体精神,更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被商品逻辑(新奇、快速、廉价、变换)所殖民,而沦为单纯的消费者。自从台湾兴起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以后,不论是台北的国际××艺术节或高雄的国际货柜艺术,垦丁的国际半岛艺术、花莲的国际石雕、宜兰的国际童玩……,彷佛全球与地方共同进行空间生产,实则是缺乏历史重量、空间定着与文化认同的艺术嘉年华,这和台北双年展的付费体验空间(经济、文化?)是相同的,它们既不地方(各地各展大同小异)也不全球(参与者极小众,但世界各地到处参展),只要把官方投注的庞大资金抽走,全球在地也将化为乌有。

          五:全球化之应对
             全球化已如排山倒海之势而来,无论是大学者、大企业或大媒体都告诉我们:这是科技与经济的进步所致,是无可违逆的时代潮流。但也有许多社会、文化研究者,农、工及环保团体,还有边缘学术刊街告诉我们:这是合理化的市场暴政,它藉瓦解国家、剥削弱势,为资本主义开拓无限广阔的空间。

            不同的思考有不同的做为,一般来说,有三种主要的对全球化的因应之道,其一是顺应全球化趋势,融入后再求迎头赶上。其二是进入并参与全球化,但也要对抗其霸权,捍卫主体的人格和文化。其三是避开全球化的浪潮,不随之起舞,以坚守个人绝对的自由发展。在此,并没有壁垒分明的路线与单纯的反抗,毕竟,我们已身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回归当代艺术与全球化的课题,其对应之道亦不外下列三种主要路线。其一是呼应先进地区的当代性,强调与全球接轨,其二是进入并参与当代,但要强调民族、社会,以国家、乡里为根基,以对抗全球机关化和市场化的逻辑。其三是回归艺术的本位,强调个人内在经验及自我的实践,全球化与否,乃外于生命本体的“体制”,并非艺术创作的依归。

            热情的拥抱全球化,是台湾当代艺术的主流,台北双年展及国际艺术村就是代表。全球化毕竟和以往的殖民主义不同,它较难规范也不再那么绝对,只要策略、操作及配合条件够,要在全球化中领先群伦是可能的,尤有甚者,可超英赶美。如今,大陆的当代艺术及伊斯坦堡、圣保罗、哈瓦那…等双年展,都已颇为可观,像蔡国强、徐冰一般的当代艺术家,连美国也不多见。全球化的确伟大但危机回伏,但英勇的男(女)主角总是可以杀出重围,虽然戏剧性的成功在现实中并不多见,但这是最为普遍也最令人向往的致胜之道,只不过,更多的是无数文化炮灰献身其中或身陷其中。

            融入全球化中再批判全球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采用全球化所惯用的语汇,但不做泛泛之论,而是深入生命、生活与环境中,为自己的时代、社群代言。大陆当代艺术在这方面有较多令人称道之处,如王劲松的<一家三口>、<百拆图>,如海波的<她们>、<他们>,赵半荻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都是针对自己的家园、社会、历史所提出的针贬、因而能引起广大的共鸣。台湾当代艺术亦有可观之处,如G8艺术公关有限公司的“柯赐海个展” ,以无厘头而冶凝的手法,台湾社会的奇人奇事,把杜象的“现成物”再推进,“现成人”的出现是当代艺术的大跃进或大反动?颇令人玩味,可惜台湾艺评的论述空间曰益速、简、窄、扁(此亦全球化),因而未能深究。以其人之道还诸其人,此乃最强悍的破解全球化手段,也是华人当代艺术家最擅长,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

            全球不等于全球化有主流就有边缘无视于全球化的存在采取不参与也不反抗的策略此种近乎逃避全球化的当代艺术有可能存在并发展吗一历史归最后边缘或外围的形式很可能就是日后的前卫艺术,但这样的艺术创作必得忍受寂寞。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周思聪的水墨、王克平的木雕、石晋华的身体、彭贤祥的油画…。华人世界里有许多自甘于局外的艺术家,他们不随波逐流,忠于自我。华人当代艺术之所以多元而可观,就因为还有众多的异类在其中。

          六:结语
             全球化的时代,已不可能闭关自守,全球相互依赖已是无可回避也无须反对的事实,批判全球化,是因为今日之全球化高扬自由、平等、博爱,实际上却是追逐利益为先的霸权,其所言和所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虚假的全球化形塑出众多虚妄的当代艺术。站在华人或台湾的立场,合理的质疑与对抗是必要的,以更高的全球化理想来批评现在的全球化,不仅在追求多元平等的美丽新世界,也在于维护独立自主的个体价值,艺术品质之起点,亦奠基于此。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6(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