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宁静淡泊求致远(作者:雪峰)

        作者:核实中..2009-09-10 11:05:25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宁静淡泊求致远
              ——访李宗扬先生
            
             文/雪 峰
            
            有人说,他有一对“神眼”,目光所及便能从一堆陶瓷古玩中寻到真品;
            有人说,他有一双“圣手”,轻触一件瓷器,很快就能分辨出真伪、年代和窑口;
            还有人说,他是大师,是文物鉴定界不可多得的鉴宝大师。
            他却总是谦和地微笑,这其实只是真和伪的判定,是担负的责任和使命而已。谈笑间,又举起一件瓷器,展睛如炬……
            他长袖善舞,时常参与文物收藏爱好者的鉴定交流活动;他桃李满天下,皆为文物鉴定界的中坚。他是谁?
            他就是国家文博专业副研究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分校历史系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客座教授李宗扬先生。
            在一个和风温煦初春的上午,我们采访了他。
            
            一、鉴真辨伪,深厚积淀
            
            1978年,四川省文物店整理出大量文物。浩劫之后,百废待兴,而经历劫难后幸存下来的古玩器物何其珍贵?它们的真伪如何判定?艺术价值如何界定?经济价值又如何估量?人们犯难了。这时候,他们想到了李宗扬;
            1982年,日本东京明河工艺株式会社收罗了300余件中国古陶瓷器物,但是外方专业人员辨来认去却一时叫不准。这时候,他们也想到了李宗扬;
            中央电视台的《鉴宝》栏目,为文物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天地,但又有许多陶瓷器的出身令人质疑。这时候,他们请来了李宗扬;
            ……
            这些渗透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社会生活习俗,承载着辛酸血泪史的古陶器、古瓷器,经过李宗扬先生“法眼”的甄定鉴别,年代逐渐清晰,艺术价值渐至明朗,经济价值得到确认。在对中华文物鉴定,交流,保护和收藏价值判定的过程中,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李宗扬功不可没。
            李宗扬先生鉴定瓷器的方法可谓出神入化。“看、摸、听、掂”是他常用的手法,却极少出现偏误。
            曾经有位客商拿了件新近出土的万历瓷器请他亲鉴甄验。那位客商开玩笑地善意考量,请他蒙上眼睛。李宗扬先生含笑依言行事。拿过古瓷,掂了掂,又轻敲几下听了听,抚摩着瓷器的表面琢磨良久,便肯定地告诉他,这是一件明代万历年间的作品。那位客商怔在当场,瞠目结舌,接着竖起大拇指赞不决口:“先生了不起,说的一点儿都没错。”
            据说还有一次,先生到北京的一个文物市场——潘家园“淘宝”,很快被一位韩国客商认出来。李宗扬先生信手掂起一件古玩,审视半晌,预言这件器物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尾随其后的韩商二话没说便出价捧走了那件古玩。如今那件器物的价值果然不菲。
            虽然近乎传说,却可见李宗扬先生的鉴定手法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而这出神入化的背后却是他四十余年深厚的学识,丰富审慎的经验和科学严谨的鉴定精神厚重的积淀。
            1964年,李宗扬师从鉴定专家孙会元、赵嘉章,经过专业学校培训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市文物局从事文物鉴定工作。
            那确乎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在浮躁与恐慌中茫然;那也是一个创生无限可能的年代,它只为睿智的人提供机会,因为机遇已在动荡中孕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瓷器的产生,发展及成熟曾经推动社会进步,中国素以“china”(瓷器)之国闻名于世。在每一件古瓷的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传奇的故事和历史。初攻陶瓷器、玉器鉴定的李宗扬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逐渐迷上了文物鉴定这一行业。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他最终选择具有超凡魅力的瓷器鉴定作为“专攻”。他从专业入手,兴趣为基,渐渐充满热忱,孜孜不倦地汲取专业知识;在那个躁乱年代后期整理文物的过程中,在搬运古瓷的繁重工作中切身实践,获得灵感和经验,并不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有益的精髓,积累厚实的鉴定经验,逐渐掌握了一套科学、准确的古陶瓷鉴定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中国历代古陶瓷的年代、窑口、真伪的鉴定,以及评定其历史、艺术和经济价值。
            机遇通常都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但是学以致用,需要的却是夯实的基础……
            
            二、峥嵘岁月,知遇之恩
            
            1976年,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文物鉴定培训班上,李宗扬作为讲师有幸结识了全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先生。
            历史的相遇必然造就历史的传奇。
            李宗扬虽然身为讲师,却虚心向两位前辈求教。冯先铭先生深厚的理论建树,耿宝昌先生扎实的实践经验都是殊为难求的宝贵财富,他们之间的相遇与观点撞击造就了后来的鉴宝大师李宗扬。
            师恩似海,恩重如山,至今李宗扬先生仍对这两位大师严谨的治学精神,优秀的品格和知遇之恩念念不忘。对传统的扬弃与新维的创新一直是大师们创造卓越的动力与契机。
            深厚的卓然大家总是善于从时代之外寻求理性的切入,站在高度之巅才能望得更远。李宗扬兼收并蓄,不断学习积累,总结经验,交流成果,厚积薄发。先后在《收藏家》、《紫禁城》、《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学术论文和文章;在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中作为客座专家为收藏爱好者们鉴定珍藏,阐述思路,鉴真辨伪,评定真章。他编写的《中国历代陶瓷鉴定》一书被全国用作教科书,并一度被有关文物鉴定专业人员用作工具书。
            社会认同的意义机制也许并非大师的终极追求,但却使某种复兴孕生可能。
            
            三、遍播桃李,深度启发
            
            严谨审慎的大家总会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从无限的可能中生发忧患意识,并实践新的可行。
            在文物鉴定过程中,“真”与“假”,“新”与“旧”的征伐从未停止过。专家之间对一件古玩的认定也难免发生分歧,惟有从客观入手,理性鉴别分析,才能得出接近事实的结论,坚持难能可贵,李宗扬先生从不退却也从未放弃。
            随着科技的发展,仿真手段日渐蔓延、滥用导致文物市场及收藏界赝品横行。未来文物鉴定者们如何鉴别真伪,去伪存真,这成为他深重思索的问题并试图探寻一条可行的可能之路。
            在个性化生存成为主流的时代,有的人难免有所保留,但李宗扬先生从不“藏私”,秉承奉献精神,热忱参与各类文物鉴定培训活动。他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倾囊相授,培养出一大批文物鉴定的中坚力量。经年累计授课6000余课时,学员逾4000人次,大多成为全国各地文物鉴定领域的骨干,许多人已经被评定为高、中级文博学术职称,仅在“全国海关古陶瓷高级鉴定培训班”中,就有30余名学员被国家文物局聘为“文物鉴定员”。这些人在各自的行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李宗扬自该欣慰了。
            但凡接触过他的学员,海内外古玩爱好、收藏者,无不为他丰富深厚的学识经验,能力和无私、谦逊、随和、虚怀若谷的人品折服。
            卓绝大藏怀深意,宁静淡泊求致远。
            李宗扬先生凝望着窗外那丛盛开的桃花,目光中充满了暖意与希望,那清淡的馨香已在大地上飘扬。为我国文物保护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他又在为中华文物保护事业的未来生发凝重的思索……

          来源:网络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