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何读懂中国山水画

        作者:王放2024-09-24 23:11: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程正揆《江山卧游图》局部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山水在中国人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山水画作为中国人对山水喜爱的视觉图像表达方式之一,同样呈现出独特的中国美学观念和风格语言。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苍山秀水——山水主题文物展”中,明末清初画家程正揆所绘《江山卧游图》,就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文人山水画。这幅画虽然算不上广为人知的精品之作,但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却是无法绕过的重要母题。因此,本文结合《江山卧游图》,谈谈应如何欣赏和解读中国山水画。

          展开《江山卧游图》画卷,可以看到一片连绵不断的山峦谷地,近处缓坡之上立着一座亭子,有一位士人独坐,眺向远方。观者从画面中,很容易得知这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观的山水画。而这一理解,可以称之为读画的初级阶段,即“看山是山”。再仔细研读画中的山石、树木、人物、茅屋,可以看到其均用墨线勾勒,浅绛着色,所绘物象都呈现出平面化,没有光影明暗塑造的立体感,与真实的山石树木在颜色和质感上似有所差异,此时可以称之为读画的中级阶段,即“看山不是山”。

          在理解画中山水背后含义之后,还能再回到山水之中——即“看山还是山”,可以称为读画的高级阶段。在这里要说的是,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有所不同。首先,西方的风景画讲求再现,绘画基本法则是焦点透视,其本质是对一个特定时空在特定角度的真实呈现,所以观者很容易看懂;而中国人观看自然是采取游观的方式,把看到的自然景观默记、整合,再按照画家个人经验、感受、心境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势必与现实呈现有所差距;其次,在绘画呈现上,西方风景画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精确描绘,采用写实的手法,所以更加注重绘画形式;而中国的山水画强调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性情,画面多采用写意的方式,更加强调主观性和哲学意味、文化内涵。

          在了解到中国山水画不是简单的客观再现之后,图像传达给观者的信息就变得十分有限,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画中的其他线索来探寻画外之意,例如画中的题识或者画家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画家的人生经历、作画时的心理状态等。这幅作品右上角是画家自题“江山卧游图”,直接点明画作主题。“卧游”一语出自南朝刘宋时期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据说,宗炳平生喜好出游,后因病而隐居,他将自己游历过的地方画成图画,悬于室内观赏,得到一种精神上的逍遥、愉快,自谓“卧以游之”。卧游山水既能自娱,又能托物寄情,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和喜爱。此画取宗炳“卧游”之意,想必画家亦是将自己曾游览过的山川盛景描绘成卷,聊以自娱。

          卷尾有青溪道人(程正揆)行书跋文四通,其中有两通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咏怀古迹五首》和《后出塞·男儿生世间》;另外两通分别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的神话传说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历史故事。跋文借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人生感慨和悲哀。诗中通过这些历史故事的发生地点,暗示了所绘之景为长江三峡一带的自然风光。

          画中所题“壬子春第九十五”,表明画家创作了一系列同名作品。那么,画家为何要画如此多的同名作品?这些画作是在怎样的状态下被创作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最终又都去向哪里?这就需要观者了解画家的生平经历后做进一步探寻。

          纵观程正揆的一生,仿佛与所有不得志文人一样颠沛流离,令人唏嘘。程正揆(1604—1676),字端伯,号鞠陵,别号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人,七年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因得罪辅臣而调外任,后举家迁往金陵,住秦淮河青溪之上。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升至右庶子翰林院侍读加司空学士经筵日讲官。明亡清兴后,改名正揆,后曾官至工部右侍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受御史张自德的弹劾,翌年被革职,时年五十四岁。归隐回乡后,倾力诗文书画创作,直至离世。

          据画史记载,程正揆以“江山卧游”为主题的手卷多达500卷,并以第一、第二、第三……为副标题加以区别,就同一题材绘画名称数量之多,可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依据他现存的《江山卧游图》分析,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官宦时期、归隐时期、乡居时期,每幅图随其生活的遭遇和思想的变化,以及在艺术中的不断探索,所寄意托兴的情感内容、绘画风格有所不同,呈现出多样的审美意趣和艺术风貌。例如,官宦时期,作为一位仕宦未泯的移民,绘画只是一种业余爱好,此时山水画风格呈现文弱秀雅之气;归隐时期,画风受到交游、寄情山水的影响,由原来的秀雅转向雄健开阔;乡居时期属于集中创作的后期,在此期间,程正揆回到家乡孝感,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这时的作品清雅古拙,显示出参透人生的禅意之境。随着人生境遇和思想的变迁,《江山卧游图》中所蕴含的意境也产生着变化。在创作前期,程正揆多是为了弥补因忙于仕途不能游历山川的遗憾;而后期,江山易主、人事更迭使他留恋往日的江山而生发感伤之情,借创作《江山卧游图》来寻求慰藉。

          画中款识“壬子”是指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作者时年68岁。此卷为他晚年辞官所作,画中荒寒萧瑟的山水、落寞的仕人,正是画家晚年惆怅内心的写照。这些庞大数量的画作或是作为赠礼送人,或是与友人分享,大多数都散落于世。

          了解到画家郁郁不得志的一生,观者对画中描绘的山水多了更深刻的理解,与画家情感产生了一定共鸣,此时的山水画品读,正是在经历了对自然景观简单再现的“看山是山”、品读无穷画意的“看山不是山”之后,再回到与山水素面相对的“看山还是山”的意领神会之状态。

          (作者系北京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