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蹴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周惠斌2024-07-23 08:24:39 来源:中国文化报

           钱选 《临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 (上海博物馆藏)

          赏古画:宋末元初画家钱选的《临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纸本设色,纵28.6厘米,横56.3厘米),形神兼备地描绘了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其弟赵光义和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4位大臣蹴鞠玩乐的情景。

          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蹴鞠高手,擅长“白打”,球技高超,可“使球终日不坠”。画面右下方,赵匡胤神情从容,一手背后,一手张开,身体微向前倾,右脚脚尖翘起,形似颠球,姿态优美,动作潇洒。对面的大臣赵普身体紧绷,略显躬倾,正撩起衣角跃跃欲试。赵光义等其余4人站立一旁,头颈前伸,凝视观看,关注着蹴鞠的起落。整幅作品以工笔写实的白描手法创作,人物形象生动细致,蹴鞠者竞技之动势、围观者凝神之静态相映成趣。画面设色淡雅,用笔工整细劲,线条顿挫有致、古拙飘逸。

          品文化:蹴鞠又名“蹋鞠”“蹴球”等,是指我国古代以脚踢皮球的一项竞技性娱乐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相传蹴鞠由黄帝发明,用于训练部落中的勇士。战国时期,蹴鞠深受城市下层人民的喜爱,在齐国的都城临淄一带风靡一时。汉代,蹴鞠被视为“治国习武”之道,列入兵家练兵之法,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开展,在宫廷贵族中也颇为流行,甚至出现了研究专著《蹴鞠二十五篇》。东汉李尤在《鞠城铭》中记述了当时蹴鞠比赛的情景:长方形的球场(称为鞠城)四周围着方墙,双方各6人对阵抗衡,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多少决定胜负。隋唐以后,蹴鞠在器材、场地、规模、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发展,其中,多人参与拼抢的叫“跃鞠”,单人比赛颠球次数的称“打鞠”,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的名为“白打”,许多妇女和儿童也热衷蹴鞠活动。蹴鞠在宋代已发展为一项“国民运动”,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以蹴鞠为乐。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还出现了专门制作足球的手工作坊“蹴球茶坊”“角球店”,以及组织比赛和推广宣传的专业团体“齐云社”。制球工艺开始采用里缝法,球面由8片尖皮发展为12片,分瓣缝制,不露线角,充气使用,光滑轻盈,与现代足球非常接近。玩法则花样繁多,形成了肩、背、拍、拽、捺、控、膝、拐、搭、臁“十踢”法,其中,散踢方式“白打”除用足踢之外,头、肩、背、胸、膝等部位皆可接球。唐宋时期,蹴鞠还通过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向东传至日本和朝鲜,向西传至西亚和欧洲。清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蹴鞠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2004年7月15日,时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并确认中国山东淄博的临淄为世界足球的起源地。2006年,蹴鞠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