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健强:带着传统文化理念去创作

        作者:李健强2024-07-22 09:31:27 来源:大河美术报

            (1/2)清 八大山人 仿董巨山水

            (2/2)2005年,李健强作品《雪》在首届中国写意画作品展中获得优秀奖(最高奖) 河南唯一获奖者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李健强/口述 张雷/整理

            写在前面

            近期,靳尚谊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毕业展上的疑问引起了广泛热议。靳尚谊之问,也揭示了当下中国画发展及中国美术教育的种种问题。写意画自古就是中国画的重要分支,也是其内在精神的诠释。放眼中国绘画史,写意名家数不胜数。而如今,写意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落。从蓬勃兴盛到难觅踪影,当代写意画的问题出在哪里?当下的美术教育者和创作者又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改变现状?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健强从写意画的文化环境、人才培养、创作理念等方面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

            >>写意的根本是书法

            写意画之所以衰退,首先和当前大环境的变化有关。写意画从技术层面说,语言的表现更强调书写性,因此对书法的认知和实践水平的高下直接影响到写意画的味道与品格。而现在18岁之前考美院的学生更多的是以西画的方式进行造型训练与学习,进美院之后才开始系统接受中国画的学习,对毛笔的使用较为陌生。而中国画的系统庞大而完善,就中国画的学习,前人一再强调书画之间的关系,强调书法对于画好写意画的重要性。黄宾虹曾说,“画法即书法,习画者不究书法,终不能明画法。”石涛说,“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写意画特别强调笔墨的表现力,而笔墨绝非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清人沈宗骞说,“从事笔墨者,初十年但得略识笔墨性情,又十年而规模粗备,又十年而神理少得,三十年后方可几于变化。”国画专业的学生四年内人物山水花鸟都要学,既要解决造型问题,又要达到一定的笔墨高度,还要兼顾书法的练习,而有些年轻人觉得练习书法短期不能马上见效,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练书法对于大写意的重要性。在大三之后又要进入毕业创作阶段,这样的时间周期,可以设想在本科毕业时要想拿出像样的写意画是有难度的。

            写意最根本的问题是书法。大写意精神是宏观的,从形而下来说,想要画好写意画,书法是其中的命根。书法是线条在纸上游走时最本质的依托,而当前国画界书法写得好的人又太少。过去的大写意画家大多是大书法家。陆俨少曾提出学习中国画以十分来分配时间的话,要三分画画、三分书法、四分读书。要想画好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这种方法无疑是正确的。

            写意画一方面是在语言表现上强调书写性,更重要的是要由书写性呈现出作者的写意精神。意由心出,得于心者,必发于外。这又引申出诗文修养对中国画创作的作用。宋代画院招画家以出诗句为考题,相当于命题创作,每位画家对诗句理解的深浅,通过作品立见高下。老舍也曾出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让齐白石创作,成为一段艺坛佳话。胸中有浩荡之思,笔下方能发奇逸之趣。王履说“画虽形,主乎意”。

            建议高校国画专业开设一门古代诗意画创作课,必会使学生受益。美院国画专业招生时也可以诗命题创作。诗画一律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境界高下来自学养,前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笔的操纵虽在手,而雅俗实发于心。书法线质的节奏律动为中国写意画的意趣展现出筋骨之美,诗意的表达则作为画的精神、气韵、境界的支撑。如果说中国当代山水画缺少某种精神,那就是诗的精神。

            要想画出真正有品格的写意画,书法与诗文修养是一名画家终身的功课。

            >>培养写意人才不可急功近利

            画好写意画是个慢活,而当前社会选用人才的方式比较急功近利。学生毕业时为能取得一个好成绩,便于考研或就业,选择创作工笔画是最稳妥的。前面谈到四年本科画好写意画确实有难度,从技术层面讲,工笔画创作过程程序性比较强,较好控制,只要有一张好的稿子,掌握了老师教的着色步骤和晕染方法,画的过程中即使局部错了还可洗掉重来,只要耐着性子,最终都能完成一张较为完整的大画,也容易入选全国展,这样在考研或就业找工作上就能起到作用,也容易讨好一般藏家,换些经济收入。慢慢地,同学互相影响,画写意的就会越来越少。如果是画写意的话,毕业时想达到参加省展、全国展的水平是有相当难度的。即使知道大写意的画法,理解了大写意精神,手头上的功夫也跟不上。况且眼下展览频繁,学生从入校就开始考虑入展问题,展览成绩又和学习成绩挂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比赛参展上,工笔相比写意而言短期容易见效果,这样一来,他们自然而然就放弃了写意画。于是写意画越来越萎缩,画工笔的自然就越来越多。

            因此,当前的国画教学需要解决时间分配的问题,尤其应加强书法课的比重。在很多院校里,国画专业也上书法课,但课时太少。潘天寿当年教学时对国画专业的学生就要求书法诗词课都要开。如此,学生的文化素养会得到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就会有一个整体性的认知,当然对写意画更会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而按照当前的人才培养方式,本科毕业要想画出高水平的写意画是有一定难度的。也许偶尔会有一两个有天赋的学生还不错,但多数肯定是不行的。

            >>多看画、看好画

            前人说“废画三千”当指写意画,写意画是靠数量硬练出来的,知道写意画怎么画,没有大量的实践,是很难做到心到眼到手到的。刚才说了,工笔画相对好控制一些,技术的程序性更强一些。写意画在创作过程当中有太多的偶然性、不确定性、随势生机、随机应变、笔笔相生、将错就错等等,这些都是在创作写意画过程中遇到而需就势解决的。郭若虚说:“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写意画讲究气脉不断,一定要多练多感悟。工笔画老师短期内能带出一批学生,画面还能做到很完整。大写意老师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大写意老师教学生更多的应是多看大师经典作品,多到博物馆美术馆看原作,解读感悟心手相应之妙处,体会写意画高格与低俗笔墨气息的不同,并不是写意画就一定是好的,写意画同样有低俗之作。大写意画笔墨要做到张弛有度,要达到放而不野的效果,才能避免江湖气。大写意如果画得太野,只追求蛮力而缺乏笔墨的控制,就会格调不高。

            所以,要教年轻人学会欣赏,看大量的画,看真正好的画,看到好画就去临摹它的笔墨形态。老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高研班去美术馆、博物馆研学,给他们分析馆内藏画,让他们多接触到好作品。黄宾虹给林散之信中说“是学者不可不求观真迹”。现在,我们接触到经典作品的机会特别多,我去看的话就会思考这些作品对当代有哪些影响。汲古开新,对国画学习很重要。对于画面中笔墨精妙之处,老师因手头有很深的实践体验,感受自然会深一些,学生可能感受不到那么深,老师通过对作品笔墨承转细节的分析,让学生明了写意画用笔的雅俗。古人讲“学者贵于慎取”。老师讲的时候也要注意要因材施教,以使学生能够收获更深刻的体验。在中国画的学习路途上,认知尤为重要。

            >>写意表现的是生命特征

            求气韵、重写神、讲笔墨三个因素构成了中国写意画的基本审美内容。书法水平的高下、诗文学养的修为关乎一个艺术家最终在写意画创作上能走多远。境由心造,笔迹乃心迹,画之高下全在精神意度的不同,写意画重在表现内心更深层的精神体验与生命感受,画家放笔直写、不拘套路,消去世俗的功利之念,做到超越物象的轮廓与表层,从内心而非外境把握生命的本质,将尚情任性、不拘陈法的内心世界的生命感受完全融入到笔墨之中。画画到最后感受特别重要,技术固然重要,但面对生命中有强烈的感受需要表现时,不要被技术所束缚,不滞于手,不凝于心,“笔不周而意周也”。清人邵梅臣说过“写意画必有意,意必有趣”。写意画“意”是灵魂,为画意情绪的表达,有时候可忽略技术,不被技术所限制。重在表现性情,表现那种无限自由的感觉和无以穷尽的意趣,写意画情绪的融入很重要,物象的生命传达很重要。是人对自身内心与世界的发现和觉悟。这种对生命感受的深度体悟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前人强调由“技进乎道”,强调“画,文之极也”,重视“文心”的培养。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画家重视读书、游历,在于开拓胸次,化见闻和学问为性灵。写意画要想有不俗的表现,从年轻的时候起就需要花大力气从多方面做好积累,日日精进不懈怠,火候到了,笔下自会创作出抒写心源、天真烂漫、放逸生奇、脱尽俗气的当代大写意作品。

            其实,当下60岁上下的画家画写意的好像比画工笔的多,好的写意画家也多在这个年龄段,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写意画自身的创作规律。所以我们也不必对一个本科生的写意画有过高的期待,放下功利之念,静心修为,时间会让他们笔下的写意画画得越来越好。

            中国美协2005年举办过中国首届写意画展,那是当年最重要的展事,目的也是倡导更多人参与到写意画创作中来。《美术》杂志还曾做了一期专题研讨,刊发了部分获奖作品。但不知什么原因,该展至今未举办第二届。如果写意画展能连续多年举办下来,今天的写意画一定不会是现在的状况。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27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