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克敏:从乡野到城市的行吟诗人

        作者:刘天舒 徐明松2024-07-07 08:36: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梅林(水粉) 1979年 刘克敏

          刘克敏是中国第三代画家群体中独特的一员,也是上海油画创作代表性画家,他与同时期画家们一同贴合着历史的节奏创造属于那个年代的理想。而他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印象派绘画的光和色融入具象写实绘画所营造出的意象乃至意境。作为油画家的刘克敏还在水粉画创作上独具一格,不仅自由表达心性,还具备开阔的艺术视野,尤其是他的江南风景题材作品,可以说是中西绘画融汇艺术本土化创作的成功范例。此外,他还开风气之先,创作了一批立足于美术本体、主题与环境紧密关联的环艺创作,体现了一位优秀艺术家融入于社会、关切国家发展的社会担当。

          刘克敏(1938—2022),河北唐山人。因祖上曾出过状元,所以家中悬挂着的清朝皇家钦赐状元匾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这份浓浓的人文情怀贯穿他一生的艺术创作生涯。1959年,21岁的刘克敏因病未能参加当年的高考,却在艺术舞台初绽锋芒——他在读高中时创作的水粉画《挑战》与《复测》入选唐山市美展,发表于《河北画报》。也因此,他与水粉画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1960年在家疗愈肺结核三年之后,刘克敏通过自学,如愿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二画室,师从林岗、钟涵、邓澍、李天祥等名家。刻苦勤奋的学习使得他熟练掌握了色彩造型的方法、规律及技巧,并且具有了广阔的创作视野,对德国的表现主义、法国的印象派,乃至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玛蒂斯的野兽派,均采取包容接纳的态度。刘克敏曾回忆说:“尽管老师大多是留学苏联的画家,但先生们从未将苏联的模式强加给学生,学生们的取向和追求都是自由的。”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刘克敏以古拙的笔法、响亮的色彩,画出了一批构图简单却饶有趣味的小幅油画,而对印象派光和色的运用与研究也贯穿他的一生。

          1965年,刘克敏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了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他很快投入到时代性的命题宣传画创作中,凭借扎实的素描功底和构图创作能力,1967年,创作了水粉宣传画《为人民利益而死——纪念张思德》,崭露头角。同年,他创作的大幅油画《遵义日出》在上海市美展一炮打响,由解放军画报社出版。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是他主要的创作方向,作品多次入选上海市美展。1972年,应人民美术出版社邀请,刘克敏创作了大幅油画《喜迎贵宾》,并入选了1973年的上海市美展,在当时受到了广泛好评。

          如果说使用丰满的笔触和响亮的灰调营造一种浓厚的画意是刘克敏油画创作的一大特色,那么水粉画则是他绘画艺术的又一个亮点。20世纪70年代,在创作宣传画时接触了水粉颜料后,刘克敏发现水粉是一种很好的媒介,在技法上可以兼容水彩与油画的长处。于是刘克敏在乡野意趣中找寻“诗意中国”,他的足迹遍布江南乡野,以写实主义的厚重和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创作了一批表现乡野的诗意风景画。

          面对一个景致,他总能找到一个特殊的构图,这构图里“光”是必然的一个重要元素:阳光下、月光下、顺光、逆光、侧光,这些光映衬着景致,在他的画面里产生了奇妙的色彩变化。而对于“色”的理解和运用,刘克敏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写道:“‘鲜艳’二字在色彩审美中的内涵相当有限。鲜艳的颜色可能是美的,鲜艳的颜色不见得都美,更多美的颜色并不‘鲜艳’。油画家从不简单追求鲜艳,他们追求的是色彩的响亮,响亮所展示的微妙感觉和精深学问,绝不是‘鲜艳’二字所能描述。对颜色和效果的关切,是画家终生的追求之一。”

          几十年里,刘克敏通过绘画题材的变化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沉淀。观其画作如行吟诗人般,画得极其唯美,画家总能在场景中找到内心投射的节律。江南,在画家笔下是独特的吟唱,是游历乡野自然的内心独白,也是意象江南、诗意江南的视觉叙事。

          改革开放之后,以刘克敏为代表的这一代画家进入创作黄金期,一方面在创作思想上更加开放和多元,另一方面在创作实践上与时俱进,将个体创作融入宏大叙事。

          1979年,张汀、袁运生等画家创作的以云南泼水节为题材的大型环境壁画《生命的赞歌》于首都机场大厅落成,在美术界引起极大震动。面对我国刚刚起步的环境艺术,刘克敏坐不住了,他凭借同济大学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优势走进环境艺术。

          1988年,刘克敏与建筑师合作完成的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方案,从100多个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头标。该设计方案不局限于美术创作,更关注纪念碑整体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环境价值。正是这个设计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刘克敏之后大量的环境艺术创作实践奠定了基础。1990年,上海率先建造城市地铁,刘克敏为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六个站点设计了壁画。在这一系列的壁画设计中,他大胆尝试了多种材料的运用,创造不同的质感语言,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产品赋予了时代的温度。对建筑语言的深刻理解,使得刘克敏的壁画作品愈发“建筑化”。他总能用最适宜的材质来传达建筑本身未尽之语。他的壁画作品从不喧宾夺主,却总是为建筑带来更美的意趣。在这个层面上,刘克敏的壁画设计是他绘画创作的延续,是他艺术创作生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世纪90年代初,同济大学实行教授负责制。作为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克敏主持成立了“刘克敏环境艺术工作室”。20年间,刘克敏设计公共环境壁画百余幅,不少作品屡获殊荣,多次参加上海市和全国美展。他将全部才思融入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宴会厅、中央组织部大厅,上海地铁、浙江余姚河姆渡博物馆二期工程、湖北武汉中山舰纪念碑等的设计建造中。这些在多元开放语境下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的探索之作,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所带来的示范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如果说孕育刘克敏艺术生命的源头在北京,那么让他艺术之梦完美实现的则是上海。立足于刘克敏的艺术人生及其创作进行学术梳理,一方面可以揭示其作为第三代油画家以及海上代表性画家在语言探索、风格表达和艺术观念等面向的个性化特征和理路;另一方面,也能呈现出一个艺术家与在地文化深刻而绵长的情感联结和精神寄寓,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在不同的创作阶段所留下的作品风貌和艺术屐痕,折射出丰富而厚重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精神底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7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