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情深艺自真——单应桂的艺术之旅

        作者:王振宇2024-04-21 09:19:41 来源:光明日报

            (1/3)三口之家(版画) 单应桂

            (2/3)沂水欢歌(中国画) 单应桂

            (3/3)做军鞋(年画) 单应桂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艺旅回望】

            画家的眼睛是通向心灵的,只有心动了,画出的东西才感人。——单应桂

            1995年9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长春举办“正义·和平——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美术作品展”,一幅近3米长的中国画《逃亡——童年的回忆》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画面中央描绘了一位母亲,她背着襁褓中的孩子,一手还牵着小女儿艰难地前行,淹没在肩扛手提的人群中。有的观众触景生情,流下了热泪。这幅撼人心魄的作品的作者就是单应桂。

            1933年,单应桂出生于济南一个书香门第,全家人都视她为掌上明珠。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7月,卢沟桥的枪炮声打破了平静的生活,战火很快逼近济南,此时单应桂的父亲已到鲁西南参加抗日游击队,来信让母亲带着应桂和弟弟逃往此地。

            逃亡八年,途经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单应桂受尽了磨难,然而她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年画、剪纸、绣花等民间艺术的熏陶。在时断时续的求学中,她常常因绘画出色而受到老师的赞赏。

            抗战胜利后,单应桂一家回到济南。1956年夏,她如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画系,受教于李苦禅、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诸先生。名师出高徒,单应桂于1958年创作的年画《和平幸福》入选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美术》杂志刊登了该作品,并发表了单应桂的创作体会。大学四年级时,单应桂创作了中国画《当代英雄》,画中姑娘如雕塑一般伫立,她的辫子、头巾、衣襟在空中随风飘动,俨然一座中国劳动妇女的丰碑。该作品在1960年北京“五一”美展上展出。

            1961年夏,毕业后的单应桂被分配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此后又先后在山东省美协、省艺术馆、省美术馆等单位工作,由此进入了其美术创作的高峰期。单应桂的家乡高密是扑灰年画的产地,相隔不远的杨家埠更是全国年画重镇,她从小就对年画有着特殊的情感,多年来中国画、年画齐头并进,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最为典型的便是她的年画创作《做军鞋》。该作品表现了数位农村妇女为解放军战士缝制军鞋的场景。她们有的坐在凳子上,有的坐在蒲团、凉席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年画特有的艳丽设色以及地域风情为画面带来了极强的感染力。这件作品在1977年举办的山东年画全国巡回展上备受瞩目,甚至有外省的创作单位专门来向单应桂请教年画创作经验,用她自己的话说:“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创作方法,就是真诚地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

            单应桂特别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田野里飘动着的姑娘头上的红头巾,或是年轻妈妈亲吻孩子脸蛋的一瞬间,都能激发她的创作灵感。将世间美好的情感融入画面以引发观者的共鸣,是她重要的艺术主张。如《满坡红柿满坡秋》《农家》《苗寨情》以及《山村妇女》组画等作品表现了母子情;《沂水欢歌》《参军图》《母亲》等作品诠释了军民鱼水情。单应桂总是能够用画笔抓住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特征,以及他们转瞬即逝的生动表情,充分展现了“以形写神”的审美意蕴,践行了表现人物生命情感这一绘画准则。

            改革开放后,五花八门的艺术风格进入大众的视野。有人劝单应桂要改一改画风,她向老院长、版画家古元请教,古元说:“走你自己的路,只要表现的是美好的事物就永远不过时!”自此,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和碰撞中不断升华自己的艺术创作。

            在跌宕的人生中,美术创作是单应桂紧握的那份美好。她于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用画笔描绘出属于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构建起一个充满真情的艺术世界。她迎难而上,正是对艺术的不懈追求,造就了其绚丽的丹青人生。

            (作者:王振宇,系作家)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