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与时代同行,是当代文艺家的使命与责任”

        作者:媛玫2022-10-19 10:04:43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图尔卡纳的妇女们 王西京  188cm×175cm 2021年

          从艺六十余载,他被业界视为当今中国画坛的重量级人物;他坚持用创作为时代造像,笔墨语言品格鲜明;他从不满足于那些所谓的“功成名就”,而是不断地自我否定,攀越了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

          他就是王西京,当代“长安画派”代表人物。他既是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同时还是一位有着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正如他的创作一般,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贯穿了他从事美术工作走过的这些年。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笔者专访了王西京,请他畅谈新时代的美术事业发展。从艺术创新到文化产业的打造,从少儿美育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胸怀与视野、思考与新课题成为了访谈的关键词。

          问:您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艺术创新,这种精神十分令人敬佩。您在现阶段的创作有什么新的理念?

          王西京:艺术创新主要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一种新的创作理念的形成,与时代有着直接关联。

          去年,我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感受很深刻。按照我的理解,具备国际视野、关注家国天下,是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与文化责任。这无疑也是给当代文艺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以美术创作为例,用作品来为国人提供审美视觉与审美空间,这是业界长期以来的普遍共识。而对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认知,又使得美术工作者大多习惯于将目光投向身边的人和事,钟情于自己比较熟悉或者是感兴趣的领域。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艺术创作应当与时代发展同步伐,我们要更多地放开眼界,去顺应和解读时代所带来的新课题。

          举个例子,“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文化的支撑,需要文化的先行,这就为当代美术创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任务,即我们怎样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如何用作品来更好地阐释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都需要我们去做细致、扎实和深入的工作。

          因此,改变创作理念,调整创作思路,无论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以“放眼世界、关注人类”作为标准和方向,这是我近年来一直在思索和实践的。

          问:关于“放眼世界、关注人类”的实践方面,能否谈谈您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王西京: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我们陕西省美协立即组织画家到“一带一路”沿线进行采风、写生、交流、考察、办展,走访了很多国家与地区。这个过程不仅让我们对他国文化、不同的人文风情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产生了真切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带着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考出发,当地的民生、当地人的思想与情感诉求,就成为了采风团成员主要的关注点,而非猎奇。

          我注意到,这种关注的背后,实则体现了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精神,当中的核心问题,莫过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人类的文明进步。例如,在此期间我创作的一系列非洲主题作品,很多观众看过之后都很感慨,让他们感知的不止是发现非洲之美,更是发现当代人类生活的贫富差距,没想到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球上某个角落的人们甚至基本的温饱问题还没解决,这是人类应该去共同关注和关心的。

          诸如此类的创作经历令我深深体会到,这就是艺术家的文化使命。这种使命基于探索终极人文关怀的思想框架,催发我们放开视野和创作笔触——不再仅是停留在自己以往所熟悉的生活圈,而是站在世界的高度,去了解和研究属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无愧于时代。

          问:作为当今“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同时又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您如何理解长安精神与其传承?

          王西京:长安,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从中国画的历史演变来说,长安绘画既有汉唐时期的历史辉煌,又有宋元时期开宗立派大师的频出。到了近代,受延安革命文艺精神的影响,长安画派诞生,其价值核心是将革命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写意精神与创新精神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极具引领性的一个画派。

          在我看来,走进长安画派,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它背后所代表的长安精神,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因此在2010年开始主持陕西省美协第四届主席团工作的时候,我曾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要把涵盖了历史与当代的长安精神,作为陕西省美协的一种新理念,通过它来团结当代美术工作者,让每一位艺术家都能不断地发挥各自所长,群策群力来推动陕西美术的薪火相传。

          这个观点提出以后,得到了全国众多美术理论家的赞同。大家一致认为,用“派”的概念来归纳总结当今的中国画创作,难免存在局限,而精神是无限和共享的。秉着传承长安精神的理念,我们在全国各地举办了不少大型展览,还将“长安精神国际巡展”带向了国际,引发了特别强烈的反响。我想,发扬长安精神,展现了今天我们对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坚守,对强化文化自信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问:陕西是历史文化大省。在打造城市名片、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陕西美术界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王西京:作为艺术家,创作优秀的作品,这是安身立命之所在。但不能忽视的是,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升级,也是艺术家应当肩负的一份责任。因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与精神,不能简单地将其划分到经济学范畴,更不能因为沾上“产业”二字,就全都看成是企业家的事情,它同样亟待艺术家的参与。

          如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体现文化的主导意识,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齐头并进,这是摆在所有陕西艺术家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针对这一思考,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我和大家分享这样几个项目:

          一是半坡国际艺术区的设立。其主要是给包括设计在内的实用美术家搭建一个与产业挂钩的平台。艺术家的设计,通过企业衍生成文化产品,为文化创业拓展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是西安国际美术城的建立。这是一个以美术和文化为主题的大型艺术产业园区,拥有展览馆群等美术基础设施,为公众提供信息交流与服务,并且具备与企业对接的功能。尤其是当中的少儿美术馆,此前这类场馆属于陕西文化设施中的一个空缺,而该馆的开启,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艺术天地。这里陆续举办了不少丰富的活动,包括交流、展览、培训等。近年来,陕西的少儿美术发展跻身全国前列,少儿美术馆的作用功不可没。

          值得一提的还有我们在陕北圣地河谷及文安驿梁家河打造的文化产业项目,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知青文化以及驿站文化集中起来,形成可观的产业群,在拉动地方旅游业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该项目目前已经初见成效,正在迈入向纵深层次发展的阶段。应该说,这是陕西美术界为老区人民做了件实事,在延安地区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问:在这个过程当中,您认为有哪些经验、体会是值得分享的?

          王西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有经济的崛起,也离不开文化的觉醒。我相信,助力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社会文明整体不断提升,是萦绕在美术界每一位有识之士心头的所念所想。

          国民素质的提升,很关键的就是审美素质的提升。它关乎一个人人性的完善与人格的塑造及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因此美育很重要,特别是从娃娃抓起。这些年来陕西省美协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细致。例如西安国际美术城少儿美术馆启动后,我们陆续举办了50余次各类展览调研研讨及全国性高峰论坛,并将其中具有价值的观点内容归纳总结、形成文字,上报至国家文化与教育部门。令我非常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在基础教育中将少儿美育提升到了“核心素养”的高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让我深感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工作、付出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个体会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关。这些年来,每逢赴海外采风、办展,我最为关注的就是观众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非洲题材的创作给了我很好的启示:当国外观众发现,原来中国的水墨同样也能用来表现他们所熟悉的题材,而且艺术感染力极其强烈,他们就会引发共鸣,随之产生认同。所以,视野与情怀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中真的太重要了!包括我们参加法国秋季沙龙展并与之达成合作,能够真正征服评委与西方艺术家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作品站在了关注人类命运的高度。这些有益的经验,都值得在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中进行思考、研究和总结,让未来中国文化的传播不断往更高、更深层次推进。

          问:对于新时代艺术家的成长,您有怎样的建议送给他们?

          王西京:作为一名党员、一名老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我们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术工作者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和开拓奋进的使命感。

          “守正创新”是当前文艺界大家共同关心的主题。然而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拓宽新的审美空间,带给观众别样的审美享受,但根基仍在于准确地表达创作对象,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创新。

          要敢于否定自我。能够形成比较成熟的风格,对艺术家来说不容易,但成熟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种僵化。不断否定自我,意味着要不断拓展,去发现新的审美空间,这将有助于艺术创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最重要的一点,扎实的功底固然是成为一名优秀艺术家的基础,但真正统筹创作的是思想。纵观那些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对后人产生影响的经典之作,无一不是思想深邃,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生命哲学。因此,可以说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层面的较量。


          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陕西省中国画学会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中国时代先锋人物”“第四届中国改革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锐人物”“陕西省红旗人物”“陕西省行业领军人物”“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91(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6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