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无意于佳

        作者:易新生2022-05-15 08:59: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寒食帖 局部(书法)  苏 轼


          干任何事情,都应该潜下心来,俯身去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凡事有例外,也不乏“无心插柳”之类的事。这不?当年画画的阿城,一不小心写下小说《棋王》,成名于文学领域。刘索拉上的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不料年轻时写成的《你别无选择》,被看成是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结果一篇“玩票”性质的写作,使众多专业作家为之失色。至于他们最终成为作家则是后话。

          鲁迅是尽人皆知的文化人物,他并无意成为书法家,可是,其手稿小字,字字珠玑,美不胜收。如今,常常有人从鲁迅手稿里拈出字来,集成刊头、招牌什么的,放在某些有头有脸的地方,如作为《南方周末》报、《收获》杂志之类报刊名,鲁迅故里“百草园”景点招牌等。

          在书法篆刻队伍中,也有类似的情况,石开、徐正濂、唐吟方等人偶尔写写短文,虽然他们文章不多,也不十分引人注意,但无不涉笔成趣,文字天成,令人刮目相看。如果你稍有点时间,泡上一壶茶去慢慢品味一下他们的文章,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是艺术之外的事,或许他们自认为,反正不吃这碗饭,也不把写文章真的当一回事儿,可偏偏“无心插柳柳成荫”。谁知这也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搞书法的,只在字内下功夫远远不够,纵观古今书家,单纯靠写写字、玩玩点画线条,图个一时半会的热闹也不是不可能,但要想站稳脚跟,在书法上弄出点名堂,可谓难上加难。成功的书法家往往在文学、绘画或其它艺术方面也有造诣。艺术强调通会,书法尤其如此。

          关于书法,苏东坡有一个观点:“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无意于佳”是有道理的,因为所谓的精心“安排”,一味地沉浸在笔法精致、字形漂亮的具体环节上,常常容易误入歧途,走向“做作”,如此这般,不仅费力费工,而且往往也难于鼓捣出什么好东西。苏东坡在书法上取得了成功,其作品蕴藉悠长,以意取胜。他为什么能如此,其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没有十分重视书法,不想通过书法求取功名获取利益,因而心地旷达少尘,心态自在轻松,书写也就无负担,无压力,漫不经心,于是作品透着一股散淡之气,从而“无意于佳乃佳”。也就是说,有的人无意以书法自居,而写出字来颇具意趣。而天天与书法打交道、研究书法的执着之人,却往往不知书法好坏。

          古代书法家为我们留下许多精美之作,其中不少是手稿、信札、便条之类。我们熟知的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也都非刻意之作,可偏偏妙手偶得,最终成为经典。王羲之写《兰亭序》优游不迫。颜真卿写《祭侄文稿》,心绪慷慨激昂,落笔即一发难收,根本无暇考虑行笔精粗,忘拙忘巧,无拘无束,让长期积累的书写技艺顷刻之间从笔端自然流出。苏东坡写《寒食帖》从容驱笔。正因如此,成就书法史上的一件件不朽之作。这类作品生机盎然,书写看似不规整、不严密,而实则变动无羁,妙不可言。更为关键的是,其中“作”的成分少些,随意发挥的成分多些。这些因素决定了作品的品位。可见,不刻意求工求精,率性为之,也能产生精品、妙品。

          书写是心态的反映。心态和技巧,这两个书写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关系也很微妙。心态闲适,如果没有技巧娴熟作支撑,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反之,有技巧而没有良好的心态,也难免持技巧于不当。只有两者完美结合,同臻妙境,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当然,不经意不是随便,轻松也不是草率。“无意于佳”,绝不是不重基础、任笔为体、信马由缰,而是在大量临摹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传统书法审美的至高境界。

          梭罗说:“成功通常总是光顾那些忙碌得来不及追求它的人。”无意于佳,始得大佳。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3(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