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用艺术展现“和”的精神

        作者:杨卫2021-06-06 08:35: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要有时代敏感与社会担当,还需深入了解中国古老的思想智慧、中国文化的精髓。

          美术作品是承载和展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的美术创作就是要能够体现出这种精神特质来,以审美的视觉语言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华文化。“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与中国文化的“道”一样,持久而深远,且互为表里,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文基石与理想境界。早在甲骨文出现时,“和”字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被写作“龢”。后到金文、篆文,“龢”字的出现,更是屡见不鲜。秦统一中国后,规范文字,篆体的“龢”,被简化为左边“口”右边“禾”,即“咊”。汉代隶书开始流行,“和”字的写法变成了左“禾”右“口”,一直传承至今。

          所谓和,《说文》的释义是“相应也”;《广雅》的解释是“谐也”。这是和谐的由来,原本起源于音乐。但是,中国的先民们却从音乐的和谐关系中发现了一种生存智慧,于是,便将其转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态度。正是抱着这样一个平和的态度,从和谐的认知角度出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了实现有效治理天下的目的,又纷纷对“和”的理念进行了人文阐述。管子曰:学之以道则名和;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曰:知和者天下之大道也……自此,和的理念被高度的哲学归纳,并由此植入到中国文化的内部,以重视和谐,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日常行为。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艺术无不是围绕着“和”的理念而展开,从先秦的礼乐制度,到琴棋书画的艺术形式,再到笔墨纸砚的材料组成,无不是结合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融洽关系。尤其是宋元以后蓬勃兴起的“文人画”,更是将“和”作为内在的价值依据,营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精神王国与理想世界。所以,在“文人画”的历史传统中,无论是田园山水,还是梅兰竹菊,抑或是花鸟鱼虫,我们都能够从中看到一派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祥和景象。

          有道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与福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转化。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进入,虽然打破了中国人的天下中心观念,但也惊醒了梦中人,为中国文化的转换与更新创造了勃勃生机。100多年来,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就是为了冲破传统的某些局限,更新自我。如今,一场横行全球的疫情,改变了世界格局,又为中国人重新认识自我提供了条件。例如,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策展人范迪安提出的“和动力”的概念,即是基于近100多年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之后,重新回归自我,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获取智慧,找到解决世界问题的途径。

          毫无疑问,以孔子说的“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为原则,是解决世界纷争、消解文明冲突的有效方案。其中,“和”作为一个核心价值,也是全球化时代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前提。对此,中国的先哲们早就做过理论概括,为我们奠定了认知基础。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应该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它与当今世界普遍认同的“多样性”,可谓异曲同工。

          “和动力”的概念,就是秉承了这样一个思路,即充分尊重世界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并以多元文化为前提寻找和合共生的价值认同。当然,如何将理论问题进行视觉转换,进而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及其思维状态,还需要一个继续深化的过程。我们期待中国艺术作品展现出以“和”为魂的强大感召力,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和”的精神一定能够通过艺术的语言获得广泛的世界共鸣。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0(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7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