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张年画就是一个中国故事

        作者:王簃轩2021-02-22 07:03:21 来源:美术报

            (1/4)杨志滨新年画作品《美丽乡村收获忙》,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2/4)孙庆玲(山东艺术学院) 满眼澄秋 44×60cm 2020创作

            (3/4)王西贵(山东艺术学院) 圆融的舞蹈 70×70cm 2020创作

            (4/4)王永海 灶王 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社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前不久,“中国年画·美好生活——2021年画传承发展大会”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展览汇集山东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江苏苏州桃花坞等我国18个年画产地的典型作品,并集中呈现了年画融入现代生活的各类创意成果。据悉,年画传承发展大会在潍坊已连续举办两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之所以选择潍坊作为举办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潍坊拥有享誉世界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杨家埠年画为何能从全国各地年画中脱颖而出,位居三大年画产地之一?杨家埠年画发展至今又遇到了哪些新时代的难题?本期约请了几位杨家埠年画创作者、研究者来为读者解答这些问题。

          古思·今蕴

          1369年(明洪武二年),西杨家埠杨氏一族由四川省梓潼县迁潍州(洪武十年改潍县)崇道乡寒。这是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村志编纂委员会编辑、齐鲁书社1993年出版的《杨家埠村志》中的记载。在明代初期“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杨氏家族为何会反其道而行之,从四川梓潼迁移到山东潍坊,这背后的原因早已无从考证。在这种机缘巧合下,梓潼县杨氏先人将蜀地的刻版印刷技艺与山东民俗相结合,创造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灿烂文化。

          在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画教授、硕士生导师、年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丽华看来,杨家埠年画的起源可能不是最早的,但与其他几支相比,特色更趋鲜明,除一般喜庆吉祥题材之外,逢时事变化,具备创作能力的农民会以年画反映新事物,尤其有一些山东农民自己的生活题材,更属可贵;他们适时地把社会世象、民间生活提炼概括为装饰效果的平面化艺术,造型规整,简洁大方,夸张大胆,概括强烈,色彩以五色之内套色为主,适合特殊工艺印制;大多数年画靠印制完成,古拙艳丽的年画非常受农民喜爱。有些产地的年画如天津、苏州等,要照顾到农民之外的市民或文人欣赏,文人、专业画家参与设计后题材偏文学性,造型趋温婉暧昧,色彩雅化,有的出现太浓的脂粉气,要靠半印半绘完成,论及民间性质朴、率真格调,不如杨家埠的截然纯粹,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只以红黄蓝绿紫概括。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涉及驱邪纳吉、政治时事、戏曲、小说与传说、山水花卉以及生产生活知识等诸多方面,产品形式丰富,有门画、炕头画、窗画、灶王、中堂、条屏等。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的顶峰时期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以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著称于世。年画产品行销大半个中国,甚至销往海外的俄罗斯和马来西亚等地,“有钱没钱,买画过年”曾是大半个中国百姓过年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出现萎缩趋势,艺人减少,销量下行,用途改变,其生存与延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匠心·传承

          1978年,政府从当时的文化、教育部门调集专业人才组建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社,重新进行田野调查、挖掘整理杨家埠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社的成立抢救搜集到了一大批战争、兵燹、运动中流散的旧资料、旧版子,围绕它们展开研究创作。

          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社社长、寒亭区杨家埠年画保护协会主席王永海向记者介绍说,600年前年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彩色印刷术,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但画面中传递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需要传承和发扬。年画在历史上有装饰、宗教信仰、教化这三大功能,其中教化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轻视,对识字的人来说,书籍是最重要的,对不识字的人来说,画就相当于书籍。贴上画,老爷爷老奶奶就能同孙子讲忠君爱国、勤俭持家。

          “一张中国年画就是一个正能量的中国故事,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百姓过年贴年画就是希望来年、希望子子孙孙过上年画中这种幸福快乐的日子,这也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把年画做好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王永海表示。

          出生于1974年的杨志滨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第21代传承人、西长兴画店第13代传承人,同时也担任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副社长。从他的年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两条传承的脉络,一条是传统的家族式的杨家埠年画传承,另一条则是从单应桂到季乃仓再到杨志滨的三代学院传承。从1995年杨志滨自山东省潍坊艺术学校美术专业毕业至今,他在苦心求索年画传承及创作研究工作这条路上走了20余年。这20余年中,年画在百姓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年画市场的萎靡迫使许多手艺人另谋出路。出于对年画艺术的热爱,杨志滨选择了坚守。对于年画文创化,杨志滨认为:“文创产品可以做也必须做,但是不要忘了年画工艺的本身。年画的传承像一棵树一样,我们传承人像树的根脉,文创产品就像树的叶子。叶子靠光合作用为树提供养分,有它的重要性。每个人处于不同的角度要做不同的事,我们年画传承人就应该默默无闻地守着年画艺术的根。”

          杨家埠年画也同其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关于这个问题,王永海向记者转述了一则发生在中国年画界泰斗王树村身上的轶事。王树村曾经讲过他的同学和同事花半个小时写一幅字,或是花一个小时画一幅画,就可以卖到三四万块钱,他用三个月时间精心创作一幅年画,发表在《人民美术》,收获二百块钱稿费。王树村先生尚且如此,当代的青年人选择年画恐怕需要更大的勇气、决心和信念。对此,杨志滨认为专业院校和单位传承是杨家埠将来年画传承的必须。

          激活·衍生

          2019年,山东艺术学院年画艺术研究中心成立,正式把民间美术纳入学院教育。自成立以来,研究中心依托教育部山东年画传承创新基地,建立了“齐鲁年画课堂”,开展年画进社区公益活动和年画进校园美育活动。进行“山东年画全息数据库”的收集、整理、研究,并着手实施“山东年画创新再造”计划,探索将年画更好地融入新时代、新生活。

          同年还成立了山东艺术学院年画雕版博物馆,该馆收藏有以清代为主的年画雕版(棠梨木雕刻)1000多块,主要来自潍坊、平度、聊城等山东主要的年画产地,以收藏、研究、保护、传承中国传统年画雕版为主题。

          古老的年画进入美术院校,年轻的艺术家们不作刻舟求剑式的故步自封,积极将年画与新时代融合。在他们眼中,年画无疑已经成为一种“语言”,是语言,就可以讲今天的故事,在响应“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倡议的同时,首先考虑年画于新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不限于春节,更不限于农村农民。大俗即大雅,浑厚博大的民族性中寓合世界性的强大生命力。学生们结合丝网版画技术即其他形式,开发文创衍生品,让年画从传统的墙壁上走下来,走进人们的生活。年画有鲜明的符号性,这些符号不应只是一个手提包或T恤衫的点缀,创作者要以更大的幅度创造新的呈现样式,让传统符号与现代生活“押韵”。

          张丽华认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复兴,有赖大环境的支持与滋养,需要创造一个重新认识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气候,培养学生、公民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心,是一篇大文章。我们固然不会像当年“要出名,国油版;要挣钱,年连宣”时那样急功近利趋之若鹜,但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年画作为研究方向,并以此为契机,向更深更广的传统艺术传统文化投注。对传统文化的浸淫,对艺术的濡染,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一旦进入,会生出强烈的文化自觉,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钻研之中。

          关于年画产业化、文创化,张丽华借冯骥才小说《神鞭》的例子表达了他的观点。小说主人公傻二用“辫子功”打败市井恶少、江湖高手、东洋武士后,最终败在洋枪洋炮之下,傻二的辫子被打断,从此远走他乡。最后,参加了北伐军的傻二剃成了光头,他腰插两把手枪出现在小混混面前,对被“神枪”吓坏了的“玻璃花”说,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张丽华说:“‘鞭剪了,神留着’,这话对我们是一个启发。”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4(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4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