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上虞的东山越窑青瓷坊,技术总监董文海正在专心烧制瓷器。经他之手,陶泥经过揉土、雕刻、上釉,变成了一件件釉色晶莹的青瓷作品,让人赞叹不已。
作为最古老的名窑之一,早在东汉时期,越窑就已烧制出品类繁多、造型优美的青瓷。千年后的今天,依然薪火传承。
“父亲是上虞陶瓷厂工人,受他影响,我打小便与陶瓷结缘。”董文海告诉记者,自己后来也进入上虞陶瓷厂工作,在瓷土采集、原料提炼、釉料配方等岗位都待过,凭借过硬的技术,后又升任分管技术的副厂长。2000年企业改制让他下了岗。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着身边同事纷纷转行谋生计,倔强的董文海毅然选择与陶泥与窑炉相伴,“我从小跟陶瓷打交道,突然放下还真舍不得。”
2004年,董文海创立了上虞越瓷陶业有限公司,2010年又办起东山越窑青瓷坊。“越窑青瓷烧制受湿度、温度以及空气等因素影响较大。”在他看来,在古代越窑烧制地或许能烧出正宗的越窑青瓷。为此,董文海举家搬迁到上虞上浦镇的东山脚下,这里曾是古代官窑的集中地。他租下民居,承包数亩土地,开始潜心研究越窑青瓷的烧制技艺。
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那段时间,董文海每天奔走在各大古窑址遗迹,找原材、寻配料,对搜集来的碎片进行分析,测定胎土组成成分、釉色成分和烧制温度,不断进行着青瓷制作试验……
越窑青瓷的上品“秘色瓷”,胎壁薄匀,色泽绿黄,晶莹温润。还原“秘色瓷”成了董文海的目标,他拿着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照片和古窑址中“秘色瓷”碎片不停比对,进行了无数次尝试与仿制。“经1300摄氏度煅烧后的‘秘色瓷’,总会发生难以预料的‘窑变’。”董文海笑称,每一次开窑,心情就像是过山车,紧张又刺激。
终于,2012年,“秘色瓷”被董文海成功还原,由他制作的3件青灰湖蓝色仿五代盘和荷花碗惊艳业内,还获得了当年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览银奖。回忆当初,董文海红了眼眶,“当时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秘色瓷在光线照射下,好像一泓清水,从不同角度观赏,还能看到不同的色彩。”
眼下在青瓷坊,儿子董晖陪他一起重现翠色光滑。
董晖的加入,还要从一次制瓷事故说起。2009年,董文海在烧制陶瓷过程中不慎一氧化碳中毒,不仅牙齿严重脱落,甚至连走路都不稳当,落下了病根。放心不下父亲,董晖毅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从西安回到上虞。“父亲的那次意外对我触动很大,感受到了他对越窑青瓷的执着,我觉得自己也有义务传承下去。”就这样,董晖成了父亲的徒弟,采料、制坯、上釉、烧造……每道工序都从头学起。
生活中是慈父,但对待技艺传承,董文海这个师傅却格外严厉。“董晖入行晚,必须更加严格要求他。”董文海说,有次因为粗心,董晖烧瓷烧到一半才发现煤气不够用,窑内温度骤然下降,大量半成品品质一落千丈。为此,董文海毫不留情面,不仅严厉责骂董晖,还当着他的面把瓷器全部砸碎。“从那之后,他再也没因为粗心犯过低级错误。”董文海说。
“手艺人最重要的就是耐心与细心,要沉得下心来慢慢琢磨。”董文海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想要把老祖宗失传的技艺找回来,还原越窑青瓷,就需要勤思考,多积累,不能怕失败。”
如今,董文海的青瓷作品吸引了众多青瓷爱好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人,对于如何传承越窑青瓷,董文海有着自己的看法。“越窑青瓷想要实现传承,必须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同时还要兼顾日用,满足市场需求与大众审美。”同时,他还希望越窑青瓷能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中国越窑青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