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枚罕见的孙中山先生“逸仙”两字石印(见图),江西省博物馆藏,纵9.5、横6、高2.3厘米,1971年入藏。
该印为石质,狮形钮,印面为阳刻、有边框、篆体刻“逸仙”二字。整个印分为两部分,下方为方形印体,四面光素;上部为钮,钮为一窝狮造型,伏狮采用雕刻而成,狮头向左,线条简洁,背脊成齿状;颈部鬃毛疏而有形;后腿通过简单几笔弧形线条凸显健硕肌肉,从整体上看给人以伏势欲起之状。象征保护主人权威不可侵犯。美中不足的是狮钮的头部和尾部残缺,印体的一个面有缺损。
众所周知,“逸仙”为孙中山雅号,那么“逸仙”之号从何而来,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此“号”?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族谱名孙德明,幼时小名帝象,“文”则是老师给他取的“训名”,后又取字“载之”,取“文以载道”之意。18岁那年孙中山在广州受洗时,领了教名“日新”,取自《大学》之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牧师依“日新”之意,后因牧师粤语谐音所以改成了“逸仙”。故此“逸仙”当是孙中山18岁(即1884年)后才有的“号”。
孙中山用印,根据宋庆龄所藏孙先生之印谱,大体可分为官方用印和私印两类。曾经用过的官方用印主要有“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之印”“中华革命党本部之印”“中国铁路总公司秘书处印信”“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席之印”“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印”等;私印主要有“孙文之印”“逸仙长寿”“孙文之章”“孙文藏书”“孙公馆印”“孙文之鉨”“孙”等,独不见“逸仙”印。
江西省博物馆藏的这方“逸仙”石印,虽然材质略显普通且稍显残缺,美中不足,但整个印面比较完整。2019年12月,经专家论证定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这方“逸仙”石印是对孙中山印谱的一个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