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水墨漫画与“接地气”

        作者:徐进2021-01-25 08:27:41 来源:美术报

          徐进 大器晚成

          古人云:“石本无火,相碰方生灵光。水尚无华,相荡方生涟漪。”与此同理,水墨漫画作者的大脑也需要碰撞或“脑激励”,以产生创意——与众不同的创意。产生创意、构思、实践的过程,亦是将艺术审美情趣与生活态度带进水墨漫画的过程。

          有些评论家将水墨漫画与中国文人画相比照——都充分体现着人性关怀,画作哪怕在嬉笑怒骂中皆能令人感到生活的美好,即使丑的东西也能画丑为美。由此,人们常常想到对齐白石的评价:“用文人的墨汁,浇灌了满园的瓜果菜蔬”,像这样的“草根”艺术家一生都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沃土上“接地气”地勤耕耘。画作是小情趣与大情怀结合的典范,有着永恒的生命力,更可以说把民间艺术的审美观念“挂”到文化殿堂。

          回顾当代漫画前贤丰子恺、张光宇、叶浅予、张仃、米谷、华君武、方成,以及柯明、高马得、苗地、法乃光、何韦等人的水墨漫画(当时尚无此称谓)创作探索,可以总结出几大特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大雅与大俗相结合;逻辑与形象相结合。他们的作品,将人们印象中的“漫画意境”表达到了极致,从单纯的“教化”增添了欣赏功能,画幅的营造愈加灵动、大气、舒展、好看。反之,画家若失却了担当,脱离了生活,就不会产生那么多跨时代的、特立独行的传世之作,画作只能是画无诗意、诗无画意,画里无声、声中无画。

          抚今思昔,我总结自己实践水墨漫画的一些体验:在化“古”为我的过程中力求“法不备,而情不生,先形质、后性情,形质当孜孜矻矻积学常年,汲取经典之成;性情则是学养阅历,广览多读,多方面涉猎培育才情之结晶”。我深深体味到只有不断总结、经常走出去接接地气,才能避免游戏艺术、调侃现实,回避责任。

          记得几年前,我到江苏宜兴出差,友人带我到当地紫砂茗壶作坊参观,见到能工巧匠让泥色生“辉”的高超技艺,我震惊了。自己虽然喜欢收藏泥壶,但对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却知之甚少。面对高、低、肥、瘦、刚、柔、方、圆形态各异的茗壶,我思索:一把盈握于手的紫砂壶不过由数两泥土做成,为什么会成为价值千金的艺术品?因为它以凝固的方式把时代的工艺美学思想记录下来,造壶人用“和、静、容、真、美”相互统一的设计理念,造就了炎黄茶艺中好用、耐读的神品。制作一把壶,不仅需要工匠,而且需要艺术家。他们将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体验全部凝聚其中。

          出差归来,我想用漫画表达自己“用好壶,品好茶,做好人”的追求和对制壶人的敬意。黄庭坚曾说:“哀怀抱绝景,更觉下笔难”,要展现宜兴制壶艺术家的风采谈何容易?尽管拍摄了不少工坊场景、人物、操作、壶形资料,但只靠这些浅层次的感受,我几次动笔都难以形成构思、构图,只有作罢。这正是: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透,不等于看开。

          没想到,来年的秋天,我有机缘又来到宜兴,创作“制壶人”的激情重新唤起,我以“艺徒”的身份走进“雅壶坊”。在老师傅的指点下,我尝试着动手在绞泥、揉泥、做坯、成胎等工序都“比划”了一阵子,一位从事壶艺40余年的老技师教我在转盘上做了一个圆壶坯……尽管只有几个小时的操作体验,身上沾的泥比做壶用的还多,却让我找到了“因心造境,卷开天地远,思静入苍茫”的感觉,对制壶艺术家的崇敬更是油然而生。顿时,构思仿佛已成,构图已就。《大器晚成》的人物形象即是以教我做紫砂壶的老技师为“底版”的,背景和道具是夸张后的制壶工坊。随后创作的《见壶如见人,功夫在壶外》则是读了胡付照先生《紫砂茗壶文化价值研究》有感而画的一件“副产品”。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添,笔者倍觉“画画难,画难画,难画画”,故不愿即兴发挥、一挥而就,创作水墨漫画多是“开篇凤头,中段熊腰,结局豹尾。设伏笔布悬念,密针线,抖包袱,掀字潮,炼警句”。通常完成一幅画稿,自己反复推敲,甚至重画,直至满意。我还借喻戏曲手段“一腔定太平,声震屋瓦,友余言绕梁,回味无穷”。说到底,“知识让人求实,生活让人求是”的真谛,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8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