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开讲“工艺扶贫” 吁精准介入扶智

        作者:应妮2020-09-24 06:5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美术馆吴为山向潘鲁生颁发“艺术讲堂”邀请函。 杜洋 摄

          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研究,到2005年提出传统村落保护计划,其中就包括开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调研,到2011年出炉《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再到近年提出的“传统工艺精准扶贫计划”……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一直行走在路上。

          日前,他受邀在中国美术馆为听众带来“中国美术馆艺术讲堂:工艺扶贫——从‘手艺农村’特色产业扶贫计划谈起”。

          2011年初,《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曾在业内引起不小的反响。展览现场,造型精美的草柳编织、桐杨木作,设计新颖的风筝、土布产品,洋溢着时尚气息的农民工笔画、年画,尤其是手工艺人的现场制作,吸引了大批参观者驻足观赏。这些由潍坊、临沂、菏泽三地农民加工制作的工艺产品,不仅时尚气息浓郁,而且还有很高的实用性。同时,这些手工艺产业因其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收益多等特点,已为当地百姓创造了亿元产值。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的成功,给了潘鲁生很大的启发和信心。他认为:现在国家倡导精准扶贫,许多农村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优势恰恰就是传统手工艺。完全可以通过精准扶贫,利用当地的自然物产,修复当地的文化生态,并进一步激发文化活力、文化创造力,实现文化脱贫、文化富民,使民间文艺这一文化的种子撒播开来、成长起来,真正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食粮。

          “山东郯城有一个乡叫红花乡,一个村开始,整个一个乡镇都做了中国结,他们的产值也是占到了全国的80%,我们到那调研的时候,有很多80多岁的老人,因为从小就做盘扣,她们做着手工艺,给家人和自己还创造了收入,那种享受我深深感到什么叫幸福生活——幸福生活不是说住别墅有多少的存款,而是真正通过手艺来脱贫,她觉得这就是最幸福的。”他说。

          在潘鲁生看来,城镇化并不是要取消农村,乡村才是一个社会总体的基石。农村真正需要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材美工巧的造物观,境生象外的艺术观和美善统一的审美观,而这些本身都是有基础的。

          “其实现在很多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介入关键是规划,城市规划有规划师,乡村几乎没有规划师、设计师,文化人、艺术家、设计师要主动,这就是扶贫,很多规划项目如果我们做好了那就为当地带来了很多资源。”

          他指出,扶贫必扶智,从这个角度,美术界、文化界在这方面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我感觉现在我们做的仍然是不够的,下一步需要在这方面多做一点工作。

          讲座开始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向潘鲁生颁发“艺术讲堂”邀请函。吴为山表示,潘鲁生几十年深入农村,研究民间艺术,实施“工艺扶贫”计划,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这令人非常敬佩。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他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发展道路,更加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此前,中国美术馆专门邀请陕西延川剪纸传承人刘洁琼和贵州苗族刺绣传承人潘玉珍在现场介绍、展示传统技艺。

          74岁的潘玉珍自幼随母亲学习挑花,劈丝刺绣,织锦,染、织、绣全能,是当地众所共知的刺绣能手。1980年在台江县民贸公司从事传统刺绣经营。改革开放后,个人从事苗族刺绣加工至今。1994年,组建私营企业台江县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厂,带动当地留守妇女从事刺绣加工。

          “民间美术助力乡村振兴”是“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的一部分,主要展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160余件民间美术作品。作品有来自革命老区延安的剪纸艺术,有陕西户县农民画、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也有来自贵州的苗族农民画家为抗疫复工复产创作的新作。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7(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8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