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郑春辉:成为“大国工匠”的木雕传承人

        作者:李韵2020-06-07 07:35:34 来源:光明日报

          郑春辉近照 受访者提供

            【守望者】

            今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评比,在全国范围内选出10位杰出的劳动者代表,颁发“大国工匠”荣誉证书。“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报道了这10位“大国工匠”。他们的工作对象大多是航母阻拦器、航空发动机、运载火箭等“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唯独一位与众不同,他面对的是一根根枯木。他叫郑春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木雕的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大国工匠,国之重器的制造者,与木雕这种甚至被称作“雕虫小技”的民间手艺似乎挨不着边。郑春辉,这位非遗传承人,何以能与这些人比肩而立?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郑春辉的木雕世界。

            壹、根植沃土 乡愁融入作品 

            与郑春辉聊天,是一个时时被画面感充盈的过程。

            问到“木雕对你意味着什么”时,他盯着屋里的某个角落,陷入回忆。他的语速不快,甚至有些慢。随着他的讲述,记者眼前展开了一幅田园山水图,时而是全景,时而是特写,时而是静态的,时而又被儿童的嬉戏激活。特别是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的“广播匣子”时,他模仿当时每天广播的第一句话“莆田县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惟妙惟肖,同行的当地人都叫好称绝。如今,有线广播早已取消,莆田也已成为地级市,但他说:“几十年了,这句话始终萦绕在我耳边”。

            对于家乡的眷恋,已如血液般融入他的生命,点点滴滴都不能割舍,包括莆田木雕。用家乡的手艺表现家乡的风物人情,是郑春辉作品的主旋律。木兰溪、溪边的大榕树、树下系着的归舟,远处的山,天边的云,还有云中若隐若现的月亮,这一切都是刻在他脑中抹不掉、挥不去的乡愁。

            郑春辉对中国古代诗词情有独钟,聊天时,唐诗宋词信手拈来。每每此时,他都会微微仰起头、眯起眼,用被戏称为“地瓜腔”的福建普通话吟诵,同时他的手还会不由自主地在空中比比画画,俨然是在头脑中创作一幅作品。跟随着他的手指,记者看到了小船、拱桥、茅屋、竹林……而这一切,分明都他故乡的影子。说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名篇名句,比如“赤壁赋”“白云生处有人家”,他的语速明显加快,会迅速给记者描摹出不同的画面;尤其在说那些格外欣赏的诗句时,他会一边轻轻摇头、一边不断地发出“啧啧”声,以表达无以言表的赞叹。

            贰、鸿篇巨制 手艺做到极致

            郑春辉有一件用“震撼”来形容绝不为过的作品——巨型木雕《清明上河图》。

            一根长12米多、高3米多,宽2米多的香樟木,正反两面分别雕刻着两岸故宫收藏的《清明上河图》。这件作品创造了世界最长木雕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它震惊世界的,并不仅仅是其长度,还有叹为观止的精湛雕刻技艺。

            香樟木的每一面都刻有五六百个人物,还有大量的车辆、船只、店铺、民房。房舍街道鳞次栉比,拥挤的人流、五行八作的细致描摹,无不体现出雕刻者出神入化的技艺。尽管每个人物最多只有寸把长,可是神态各异,身份鲜明。透过街边酒肆的窗户,连里面正在把酒言欢的食客亦刻画得活灵活现。且不说人物丰富的神态,光是那一根根缆绳就已让人拍案叫绝。那些粗细如牙签、看起来十分柔软、似乎可随风摇曳的绳子,竟然是在整根木头上直接雕出来的!

            《清明上河图》可谓是莆田木雕技法的集大成者。整个作品融会了镂空雕、透雕、浮雕和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繁而不杂,层次分明,街市的喧闹声、行船声和流水声都仿佛在耳畔。

            传世的《清明上河图》最著名的有三个版本:北宋张择端刻画的是宋都开封的民情,藏于故宫;明代仇英绘的是明中期苏州的繁华,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清代五位宫廷画家共同描摹的是清京城的风俗,称清院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所以选择两岸故宫所藏版本作为创作的蓝本,郑春辉说“寓意两岸同根同源,期盼两岸早日团圆”。

            叁、山水木雕 记录时代足音

            炉火纯青的木雕技艺,让郑春辉收获了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所有奖项。然而,他并未满足于此。他突破百鸟朝凤、富贵吉祥、宗教故事等早已烂熟于胸的传统木雕题材,独树一帜地开创了莆田木雕乃至中国木雕的新品类——山水木雕。

            他用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虚实相间的构图方式,以刀代笔,将古诗词的意境、平面山水绘画立体地呈现出来。2018年11月创作完成的大型山水木雕作品《千里江山图》,是在一根台湾桧木上重现了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同名青绿山水画。他巧妙利用桧木原有的颜色来体现青绿山水画的色彩特点,用木头的纹路来表现岩壁巉峻、飞流直下,而木头长近12米、高0.9米、厚0.68米的体量,既可以复现原画中江河烟波浩渺、群山层峦起伏的磅礴气势,又能够精细刻画原作中几笔带过的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小景,而穿插其间的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态场面,更让整件作品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这件作品采用了莆田木雕的镂空雕、透雕,还有精微透雕来完成。桧木不好雕,它容易断,容易碎,所以在创作技法上要克服很大的困难。”郑春辉说。记者看到,两山之间的水面上有一座小桥,虽然只有一拃半长,却雕刻得极为细致,十分写实。桥面有上下两道护栏,护栏间还刻有几十组望柱;桥墩由30组木桩组成,每组木桩又分为3根,由两根横梁连在一起。“这座桥每一根柱子都是用镂空雕的方式,慢慢地把木头掏空,”他说,“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断过一根,没有拼补过一根。”话语中充满自信。

            与一般的传承人不同,郑春辉在“守正”的同时不忘“创新”:“我一直在思考怎样用传统的东西,带给现代人一份惊喜。我的信念是通过自己的工作,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创新。”他的山水木雕创作,不仅是将传统山水画立起来,而且尝试用这种方式来反映现实、记录时代,《闽乡多锦绣》便是这一特点和风格的集中体现。作品以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深入考察过的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景物为题材,运用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远处群山巍峨、白云缭绕,近处成荫的竹柳掩映着村舍,归家的农人,荷锄、担水,赶着成群的牛羊,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在田园山水中既看到乡野生活的淳朴,又看到日新月异的变化。作品不再是单纯的传统山水景观,而是以田园诗歌的形式记录、赞颂了贫困山乡脱贫致富后充满生机的图景。

            结束采访,记者找到了这位木雕传承人能被授予“大国工匠”的答案。他和所有大国工匠一样,技艺精湛、执着艰守,不断创新、追求极致。他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他们的梦想都是让中国强起来。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是对传统工匠技艺的传承,而是对一切职业精神的呼唤,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底色,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3(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3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