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国宝越窑皮囊壶发现始末

        作者:陆苒苒2020-03-25 07:08:02 来源:收藏快报

            (1/2)唐越窑青瓷皮囊式壶,南通博物苑藏

            (2/2)吴昌硕、张謇合作《花开富贵图·行书唐诗(二帧)》扇页,设色纸本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1905年清末状元、爱国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在家乡南通创办了一座馆苑合一的博物馆,如果您走过该苑郁郁葱葱的园林,感动于张謇先生一生为祖国、为家乡的贡献,也一定会震撼于这件“镇苑之宝”——越窑青瓷皮囊式壶。

          越窑是我国瓷业史上著名的瓷窑。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在南通博物苑诸多藏品中,就有一件极为珍稀的唐代越窑青瓷皮囊壶。到目前为止,这种以陶瓷工艺仿制皮囊壶而产生的唐代制品仍是凤毛麟角。

          在馆珍遗韵——南通博物苑精品文物厅的最中央,柔和的灯光下这件温润如玉的瓷器,便是越窑青瓷皮囊式壶,它就是烧造于晚唐时期、器型是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制水囊。其通高20.4、最大腹围50、底径9厘米。横梁下端壶体的连接处,做成相对的龙首形,在二龙首相对的中心部位堆塑起一个近似菱形的小平台,其上和横梁上端都有一小巧的珠状凸起,并在提梁和壶身多处适当的位置压印了圆珠纹,相对一侧有羽状尾饰,尾饰下面有一个小孔,这是为了方便灌注液体时排气,使出水时更为流畅。在模仿皮囊特征方面,制瓷艺人匠心独运。器身通体所施的淡青绿色韫,柔和滋润,向人们展示着“如玉”的光泽。正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所赞誉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有些朋友会好奇,皮囊壶是怎么用的?又有什么特点呢?皮囊壶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用器, 主要为适应马上生活而制作,由于其造型别致,在唐代便已有金属、陶的仿制品出现。当时的工匠以其他料模仿皮革缝制的囊壶,能够做到造型上酷似而且连皮革的缝合线、条、皮扣等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使在保持实用性能的同时,又成为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这种用陶瓷仿制常见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式壶,至辽代发展为成系列的壶亦被称为马镜壶。《中国陶瓷史》对此类壶式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即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其中矮身横梁式壶作圆体矮身、平底,上有管和横曲提梁。器身有皮条缝合装饰,与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白釉皮囊壶和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中所发现的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比较近似,可知此种器式渊源较早。南通博物苑所藏越窑青瓷皮囊壶基本属于这种类型。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王朝以其博大的胸襟融合了中外多民族的灿烂文化。作为唐代瓷器“南青北白”格局中青瓷的代表,位于江南地区钱江流域的越窑烧制出完全是北方风格青瓷皮囊壶,充分反映了当时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这件珍贵的文物有怎样神奇的出土经历呢?这件越窑青瓷皮囊壶出土于1973年,当时在南通电影院前人防工地被施工的民兵挖了出来,出土点距离地表2至3米深,除少量零星瓷片外未有其他伴出物,所幸的是壶体竟丝毫无损。文物的生命力也就是如此奇妙,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位民兵挖轻一些,那么这件文物将封尘更久,而他如果用力太重,那么文物就会被毁坏。皮囊式壶的出土引起了国内陶瓷专家的高度重视。器表的装饰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塑、堆贴、压印等手法,特别是在提梁与壶体的连接处,工匠们别出心裁做成两个相对的龙头形,与当中的珠状凸起形成传统的“二龙抢珠”的样式,使这件貌似平常的皮囊壶的艺术形象得到了升华。再加上光洁柔润的釉色,简洁而不失精巧,使整个器型显得雍容大度却干净利落,结构上也十分科学合理,堪称越窑青瓷中精品。对“秘色瓷”的探讨和研究,经常是陶瓷界的一个热点,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器,使人们揭去了多年来蒙在“秘色瓷”上的神秘面纱,终于认识了“秘色瓷”的真面目。

          “秘色瓷”从广义上讲,就是指越窑青瓷;从狭义上讲,应当是从越窑青瓷中拣选出来的精品,法门寺发现的越窑青瓷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完全证明了秘色瓷为唐五代时越州窑烧造的贡瓷。从南通博物苑收藏的这件越窑青瓷皮囊壶来看,胎质致密,造型规整,流口、圈足棱角分明,显然制坯成型后经过了精细的修坯工序,流和提梁与壶体的衔接十分自然流畅。青翠的釉色光洁柔和,连流的内壁也施以匀净的青釉。所有这些再加上它独特的风格和巧妙的装饰,无不充分凝聚唐代越窑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当时越窑青瓷的较高水平。

          这件越窑青瓷皮囊壶的出土地点在历史上曾数次作为古通州军事衙署的所在地,由此推断它不会是普通人家的日常用器,我们把它归入“秘色瓷”的范畴应是当之无愧的。纵观整个瓷器仿皮囊壶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起先是由中原及南方陶瓷工艺发达地区吸收引进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式,作为瓷器中的一个新的品种而出现。

          泱泱华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南方精巧的窑工烧制出北方游牧民族的器物,这器物本身就成为了民族文化有机交融的象征。再看这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的越窑青瓷皮囊壶,正是大唐王朝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完美融合。

          作为目前越窑青瓷中的唯一孤品,这件皮囊壶从出土之时就受到人们的珍视,历经国内古陶瓷专家的鉴赏,获得极高的评价,在1994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对馆藏一级品的鉴定中,被正式定为一级品中的“国宝”,列为江苏省二十四件国宝之一。

          当今社会,博物馆肩负着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职责,在展示中华文明魅力、传播世界文明成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理应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上走在前列。南通博物苑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理应承担在构建中华文化传承体系中的使命,而越窑青瓷皮囊式壶作为“镇苑之宝”,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相信这份文化自信也必将焕发出无比强大的活力。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8(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5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