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龙泉青瓷: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作者:徵羽2019-07-29 07:33:55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龙泉窑青釉净瓶 清

            (2/2)龙泉窑青釉执壶 元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中国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曾经说过:“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浙江龙泉窑是中国瓷业史上最后形成的一个青瓷名窑,其文化内涵丰富,生产规模极为壮观,是南北两大瓷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范,是官民瓷业相互关联、相互激荡的结果,是中国青瓷工艺发展的历史总成。

          古人对于龙泉青瓷釉色有“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晓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的评价,清代朱谈《陶说》中写道:“龙泉窑土细质厚,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翟翕武在1959年5月于龙泉瓷厂时赞叹“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作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龙泉青瓷的发展走过了哪些过程,它的烧造工艺是什么样的?如此美的青瓷,我们又该如何去欣赏和鉴别其好坏?近日,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展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全面欣赏和了解它的机会。展览共展出来自42家国内外文博机构的文物833件(组),青瓷数量之多、来源之广、产地之丰富,都是该类展览近年之最。

          前世今生

          龙泉青瓷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龙泉人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制造出青瓷,开创了中国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从南北朝到唐五代以前都属于龙泉青瓷的早期发展时期,早期发展是缓慢的,因为当时的龙泉窑以土窑为主,烧成温度和技术还有欠缺。到唐代以后,慢慢地受到瓯窑、越窑、婺州窑的影响,初步形成规模,并逐渐形成淡青的釉色,为两宋龙泉青瓷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经过五代、北宋早期的不断发展,龙泉窑至北宋中期即已初具规模,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胎质较细,器型规整端巧,胎壁厚薄均匀,底部旋修光滑,圈足高而规整,釉面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釉层稍薄。而至南宋时则烧制出了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标志着龙泉青瓷达到了巅峰。龙泉青瓷的传统器形当中,最主要的一类是几千年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推陈出新的日用瓷器形,如盘、碗、杯、洗、瓶、炉一类,造型千变万化,种类繁多。

          在民国时期,龙泉青瓷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此时,龙泉青瓷的釉色非常纯正,普遍带有开片,风格、造型基本上是在仿造宋代。1957年,按照周恩来总理“要恢复青瓷生产”的指示,浙江省组织8位专家成立仿古小组,在第二年春天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经过50年的恢复发展,龙泉青瓷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尤其在2009年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作为唯一入选名录的陶瓷类,为龙泉青瓷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不但艺术瓷在国内外打响了品牌,而且日用瓷也在当今绿色环保潮流中有了更大的市场,包装用瓷和工业瓷也正加大开发力度。可以说,龙泉青瓷正在成为民族陶瓷文化的新名片。

          鉴赏三元素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吕成龙介绍,欣赏中国古陶瓷之美可以从造型、釉色、纹饰3个角度切入,而龙泉青瓷在这3个方面均比较突出。“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龙泉青瓷的真实写照。

          此次展览中有一件龙泉窑青釉净瓶十分特别,其独特之处在于颈部有一圈“相轮”,因此俗称为“吉字瓶”。该器物烧制非常困难,它也是故宫博物院的一级文物。据介绍,这种造型应是源自佛教中的“军持”,烧制“相轮”是为了拿取方便。这也是随着佛教传播从印度流传而来的一种造型。这种净瓶在元代更多是作为一种供奉的礼器或者陪葬的明器。吕成龙介绍,这件瓷器无论是尺寸大小还是釉色都是一流,属于龙泉青瓷最精美的文物之一,“因为这种瓶子烧制过程中很容易变形,很不好烧。”

          龙泉青瓷的最大特点是多次施釉,因其胎色是白或者黑灰,多次施釉可以用釉色遮盖出原本较深的胎色。通常窑工先施一遍釉,干了以后再施一遍,以此类推,多次施釉是龙泉青瓷制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龙泉青瓷釉色中最理想的当属粉青、梅子青。粉青:釉中含较低量的铁,生坯挂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后,釉层较厚,釉呈失透状,青绿之中显粉白,色调淡雅,釉呈浅湖绿色调中稍闪蓝,色纯净莹润无疵;梅子青:釉色以灰为基调,灰中带蓝,闪绿,釉层肥如凝脂,釉面温润莹澈,釉下气泡少且透明、均匀,有所谓“梅子正青,色如挂枝初梅,青翠碧绿,莹澈剔透”之说。此次展览中有件龙泉窑青釉盘口瓶,细长颈、溜肩、圆腹,没有精美繁复的雕饰和图案,仅以其瓶身覆盖的粉青色的色泽和质地,就使其成为龙泉青瓷界里最完美的器物,代表了龙泉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龙泉青瓷主要欣赏釉色,不用彩绘,但全然素色也显得单调。所以龙泉工匠发明了一些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模印、贴花、雕塑等,后来为加强观赏性,甚至把中断800余年的点褐彩、红斑技术也恢复使用。纹饰题材也十分广泛,山间花卉、水中游鱼、神界八仙等应有尽有。例如,此次展品中的龙泉窑青釉刻葡萄纹盘,是为宫廷烧造的大盘子,盘中刻有葡萄纹,葡萄花纹在永乐年间的青花瓷器中很流行,盘沿内壁刻有灵芝和竹子,取“灵祝”之意。事实上,龙泉青瓷的纹饰既充满了历代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时代信息,又是各时期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等诸领域的曲折反映。通过纹饰,能隐约窥测历史的痕迹;通过对历史与纹饰关系的理解,可以对器物时代进行鉴别。

          流通世界 促进文明交流

          从考古发现看,出土龙泉青瓷的宋元明时期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同时,作为宋元明时期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之一,龙泉青瓷也出现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东非、南非和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的遗址都出土有龙泉青瓷,而且很多国家也有龙泉青瓷完整器传世。如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窑辅首瓶的踪迹。”迄今,土耳其伊斯兰堡博物馆还藏有中国古代龙泉窑辅首瓶1300余件,伊朗德黑兰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博物馆都将收藏的龙泉青瓷视为珍宝。这意味着,龙泉青瓷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布和使用情况也很壮观。

          由于海内外市场对龙泉青瓷需求的增加,大量陶瓷器外销在给中国带来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刺激了中国陶瓷生产的社会分工、地域分工:中国福建、广东等地大量仿烧龙泉青瓷并用于外销,促进了中国陶瓷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以龙泉青瓷为代表的中国陶瓷经济处在当时世界经济链条中的上游。

          同时,在12世纪到20世纪,越南、泰国、缅甸、伊朗、埃及、叙利亚、土耳其、日本、英国等国家的窑场也纷纷仿烧龙泉青瓷。他们或以自身釉陶技术模仿龙泉青瓷的釉色、器型和纹饰,或全面学习龙泉窑的制瓷技术。世界各地的窑场,以当地的技术与中国龙泉青瓷生产技术的交融、互鉴,进行了仿龙泉青瓷的生产,实现了从产品到文化的交流,形成了一波影响广泛的早期全球化进程。这次展览即围绕龙泉青瓷,立体化地展现出宋元以来陆上及海上陶瓷之路的兴盛发达,从这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发展。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9(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