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得汉碑之气 倡书法济宁

        作者:李晓阳2018-12-08 15:14:04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建会作品

          ——记第三届“孔孟之乡汉碑行”全国当代隶书优秀作品邀请展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深心托豪素,怀抱观古今”“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这一幅幅隶书作品或起承转合、气韵贯通,或章法得体、一派自然,或端庄有致,聚散合理,虽内容不一、书风不同,但却将汉隶书法的雄浑姿奇、高古厚拙的艺术特点表现得尽致。此次展览的110余位作者,以创作研讨的方式阐释、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隶书创作水平的提高和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日,由山东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市政协、济宁市文广新局、济宁市文联与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书协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孔孟之乡汉碑行·全国当代隶书优秀作品邀请展”在济宁市群众艺术馆举办。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济宁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首善之区提出殷切希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的‘孔孟之乡汉碑行·全国当代隶书优秀作品邀请展’就是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谈及举办此次展览的意义,济宁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周长征如是说。

          开幕式后,来自中国书协、山东省书协及济宁市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等30余人参加了书法创作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都针对自己当前研究领域进行了沟通,为济宁的文化资源发掘利用带来了新的思路。大家认为汉碑作为隶书典范,是研究汉隶的重要依据,经历了两汉鼎盛、清代中兴、现代繁荣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书协专业委员会工作处处长郑培亮介绍, “2016年以来,济宁市书协在隶书创作及理论研究方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活动,连续三年以‘孔孟之乡汉碑行’为主题举办单项隶书展览,为从事书法和汉碑研究的书法家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磋平台。 ”

          书法家耿自礼表示,“收藏在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的《礼器碑》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品——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 ”同时他还分享了自己的书法创作心得,“书法家书写过程中临帖很重要,要学到老临到老。在临帖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几十年对书法的推敲感知,渗透进自己的人生历练,浸染深厚的文化修养,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自己特有的书风” 。

          针对当前的隶书创作,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书协副主席蔡兴洲说: “现代隶书吸纳了汉简的舒张用笔,造型夸张。在章法上,突破章法的平均分布,纵横自由,增强了视觉冲击力,适应了当代隶书展览方面的需求。但是当今隶书创作也存在形制过度、文化缺失、跟风严重等问题,书法创作是艺术创作,创作隶书作品,展示隶书风采要重视个人国学修为和审美情趣的提升:一方面以隶书固有的格调、情趣、韵味和意境正本清源。另一方面当代书法要敢于冲破法度的约束,揣摩新的书写方式,开创属于时代的隶书审美视觉新模式。 ”

          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韩少辉认为,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代隶书书家群体正在一步步壮大起来,隶书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画,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书法家们热爱生活,敬畏艺术,植根传统,永葆激情的创作状态。 ”

          汉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数量以山东为最,山东又以济宁为冠,素有“中国汉碑半济宁”之说。山东省书协副主席、济宁市书协主席谢长伟在研讨会之后带领与会专家、书法家们专门到济宁文化博物馆、汉任城王陵黄肠石题刻、铁山摩崖、冈山摩崖、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访察汉碑。“以‘孔孟之乡汉碑行’这一主题举办的隶书专题展览和研讨活动,正是立足于汉碑这一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在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探索创新,赋予济宁大地上无尽的文化宝藏以新的活力与样态,借此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宁文化、认识济宁文化、喜爱济宁文化。 ”谢长伟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1(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1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