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禅在花草中——陈扬龙的醴陵釉下五彩瓷

        作者:李亦奕2017-10-09 08:18: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1/3)小菖兰(陶瓷) 2008年 陈扬龙

            (2/3)紫气东升(陶瓷) 2012年 陈扬龙

            (3/3)丛中笑(陶瓷) 2012年 陈扬龙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已故的陈扬龙先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同时,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他致力于醴陵釉下五彩瓷原料配制和工艺革新的研究和试验,于90年代总结出“薄施淡染”醴陵瓷新技法,改善了醴陵釉下五彩层次感不强的问题,更好地体现了陶瓷材质的润透之美。该技法在醴陵陶瓷工艺美术界得到了全面推广,成为当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主流风格。


          作品清雅 工艺独特

          日前,“薄施淡染——陈扬龙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传承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文化厅主办,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醴陵市人民政府协办。此次受邀参展的作品近百件,其中陈扬龙以“薄施淡染”技法所制的精品力作数量有70余件,包括瓷板画、陈设瓷、生活用瓷等多种形式。

          记者发现,《小菖兰》《春满人间》等代表作均在展出之列。《小菖兰》瓶身细短颈、腹大而圆,弧线柔和饱满,画面以兰花和叶呈现,喻君子之德,以淡彩画叶,重彩画花,兰叶的线条健美俊秀,以粗细变化、条条相互交织的线分割画面,给人以宁静雅致之感。据了解,该作品是由陈扬龙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永善合作完成的,陈扬龙负责釉下彩画面创作,杨永善进行器形设计。2008年,该作品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金奖、“百花杯”金奖。《春满人间》画面中花和枝叶的穿插、疏密对比、起承开合、空间大小的块面分割都经过了深入推敲,较好地展现了牡丹高贵、清雅、从容的内在品质。正是在绘制这件作品中,陈扬龙将渐变有序的“薄施淡染”分水技法提升到新的高度。

          除陈扬龙作品外,展厅中还展出了陈扬龙女儿陈利与儿媳申彬传承与发展其“薄施淡染”技法创作的20余件作品,包括《万紫千红》《蒲塘妙趣》等代表作。纵观整个展厅,可以看到参展作品都展现了醴陵陶瓷淡雅特征,同时,勾线、分水两项釉下五彩瓷区别于其他瓷种的最核心工艺也得到很好的呈现。


          师法自然 “格物”“移情”

          醴陵是我国重要的陶瓷地区之一,从考古发掘发现,该地区自东汉已有制陶的历史,宋代主要生产青瓷,明清两代盛产青花瓷。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熊希龄以现代陶瓷工业为基础,在姜湾开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从创烧伊始,醴陵釉下五彩瓷就确立了以典雅绘画性装饰为主的高端品质。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章,蜚声海外。由于战乱,醴陵产区经过短期的兴盛后,瓷业凋敝,技艺濒临失传。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55年成立湖南陶瓷研究所,请吴寿祺等老艺人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带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醴陵釉下五彩逐步恢复,工艺技术不断创新,在高温硬质瓷瓷质和高温色料稳定性等方面均领先世界。

          1941年出生于醴陵陶瓷世家的陈扬龙,正是湖南陶瓷研究所的第一批“十艺徒”之一,师从吴寿祺、宋成仁和林家湖等老艺人,是新中国醴陵高温釉下五彩瓷复兴的实践者和带头人。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陈扬龙一直从事原料配制和工艺革新的研究和试验。他主持轻工部色标试验项目,用5年时间熟悉掌握色料在不同釉质和窑型中的聚结力、发色力、乳浊性、稳定性和相生相克原理。多年作为技术指导下厂,钻研成型技术和烧成制度。在原料配兑、成型工艺、烧成控制、彩绘技法上大胆创新。他认为,陶瓷是由胎釉、器形、工艺和装饰等构成的一门综合艺术,不能“以瓷当纸”,而忽略造型设计、制瓷工艺、装饰风格等陶瓷元素的有机结合,应该坚持陶瓷艺术的特性,用陶瓷的语言来表达陶瓷艺术,始终与中国画保持借鉴而不同化的距离。

          创作上,陈扬龙钟爱花卉创作,善用写实手法和装饰性构图,作品贴近自然,清雅淡逸,被誉为“禅在花草中”。陈扬龙坚持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他认为这样作品才有情感和生命力。他研究植物的生长结构和姿态,观察总结植物在不同阶段、不同天气和不同时间的情态和神韵,以“格物”精神来写生,用“移情”的方法专注于表现物与我的关系,比如由折枝花发展出通景花卉等等。此外,他还重视与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总结出“装饰性构图,写实性表现”的风格。晚年又成功通过提炼物象精髓,创新出图案化装饰化的变体风格。


          “薄施淡染” 传艺不忘初心

          经过40余年的研究和试验,陈扬龙于上世纪90年代概括出了“薄施淡染”醴陵瓷这一独特的技艺特点。“薄施淡染”是在传统“单线平填”“接色”“罩色”“点水”等技法上创造性的发展,其层次更为丰富,色彩更为水润,厚重而又通透。对传统绘画“三矾九染”的技法进行了分水技术的彻底工艺化。“薄施淡染”是通过彩绘和瓷质共同实现的,因此,他对每一个器形的胎釉的选料配比和成型工艺都会反复试验,将传统的“三烧法”改进为“四烧法”,不断追求极白、极薄、极透和极润的“类玉”质感。

          在充分掌握了醴陵釉下五彩的技艺规律后,陈扬龙还毫无保留地授艺于数百名学生,使“薄施淡染”技法在醴陵产区大面积推广。由于这种技法学徒时间长,艺术设计水平要求高,制作周期久,成本高而烧成率低,很多人便不愿意坚持。有的为降低成本而抄袭模仿或粗制滥造,甚至转而学习其他产区短平快的做法。陈扬龙大师生前创建工作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这块沉甸甸的牌子就挂在他们工作室所在的这栋不显眼的小楼上。长女陈利是其得力助手,幼子陈志峰负责成型工艺,儿媳申彬传承其技艺。在他去世后,3个子女带领十几位徒弟,在困难的境况下仍然坚持传承陈扬龙技艺精神,坚守高品质艺术瓷的道路,以此来发展醴陵瓷窑口的艺术特色。

          目前,陈利已成为湖南省级非遗传承人,在色料、泥釉配制、绘制技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使传承技法不断完善。由于“薄施淡染”技法制作的作品以素雅、清淡、渐染的风格自成一派,对色料要求甚高,要求色彩细腻、过渡缓和,因此,陈利与申彬不断进行适合该技法的复合色研发,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移富贵于平安》便是陈利与申彬在复合色研发上取得突破的例证,她们将新调配的多种复色在该作品上进行大面积叠加,使色料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变,又不失清澈润泽。

          “父亲为醴陵釉下彩潜心钻研了一生,为湘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次国博展览我们是带着使命而来,不仅要将父亲毕生所就的‘薄施淡染’技法推广出去,被世人所知晓和喜爱,更担负着将以醴陵釉下五彩瓷为湘瓷代表的湖湘文化传播出去的责任。”陈利说。据悉,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首个醴陵釉下五彩瓷个展,陈扬龙子女决定将父亲的部分精品力作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