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个展“大漆为媒”广州举行 张温帙其人其艺

        作者:江粤军2017-09-20 00:14:01 来源:广州日报

          《风景线》 天然漆、色粉、木、麻布


          大漆之美,美在高贵。


          走进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只要环顾一下正在热展的“大漆为媒·张温帙艺术研究展”(展期自9月6日至22日)就会感到此言不虚。无论是趋于古典风格的“西关故事”系列,还是走向当代表达的“自画像”系列,抑或是有强烈时尚感的“风景线”系列,张温帙的作品都穷其可能地呈现了大漆那无与伦比的高贵感。


          但大漆的世界,并非张温帙的全部。


          听她畅谈自己的艺术历程,那感觉就像看着她在器物上不断研磨髹漆一样,一层一层又一层,最终,艺术与人生都到达“坚牢于质,光彩于文”的境地。


          女艺术家的未来


          取决于当妈后两三年


          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之后,张温帙考入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学校,学的是雕塑。当时,她通过在广州美术学院就读的同学引见认识了蔡克振老师。因为觉得蔡老师人特别好,便生出心思要考他的研究生。“当时对漆艺其实一无所知,只是觉得跟着蔡老师学,一定能学到东西,一定会学得很开心。”


          由于外语成绩不合格,1986年第一次考研,张温帙落榜了。很快,女儿又呱呱坠地。是否继续考研深造,成为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题目。


          那时候,张温帙还认识了广州美院版画系的郑爽老师,她的一句话,至今令张温帙言犹在耳。“郑老师告诉我,一位女艺术家未来的成败,就取决于生孩子后的两三年。如果还想继续做艺术,一定要尽快回归。”蔡克振也告诉张温帙,外语是考取研究生的敲门砖,唯有她自己努力才能把握主动权。


          最终,1987年底生下女儿的张温帙,1988年中旬就到当时的广州外国语学院学了两年的日语,一方面为考广美的研究生做准备,另一方面她还心怀去日本留学的想法。1990年,她顺利考上了蔡克振的研究生。这份执著,让蔡老师常常向人感慨:“别人用3年时间读的研究生,我们的阿帙是用5年来读的。”


          在广美,张温帙更是争分夺秒地“打磨”自己,除了学习漆艺,她尤其感兴趣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材料运用。为此,她经常泡在专门面向老师和研究生开放的图书馆里查资料、拍照片。某一天,已经中午12点钟了,图书馆要闭馆午休,张温帙正坐在书架边上看书看得兴起,不肯走,要求管理员阿姨将她锁在馆里。管理员一再劝说无效,便照办了。下午两点钟开馆,恰好蔡克振第一位候场入馆。“门一开,蔡老师就径直朝我所在的书架这边走来,我一无所知,而管理员却吓坏了,怕她把我锁在馆里的事露馅,一个劲地拦着蔡老师,说可以帮他把书找来。但蔡老师说不用,还是大踏步走了过来。我一抬头,就看到蔡老师,他也很惊讶,马上批评管理员不好好清场,让我连饭都没得吃。我赶忙解释,是我自己要求的……”


          因为很投入,只用一年时间,张温帙就写出了一本《现代材料艺术》,在美术院校里风靡一时。毕业创作,她做的也是综合材料艺术,包括了纤维、陶瓷、漆艺。漆在她的手里,已经成为现代艺术材料的一种,而不是单一的漆画原料。作品一出来就大获赞赏。作为导师,蔡克振的包容态度也备受同行们的称道。“蔡老师是专门从事漆画研究、创作的,但他不仅允许我做纤维、做陶瓷,还介绍我到浙江美术学院(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纤维研究室学习。由此,后来我还得以参加欧洲的国际纤维艺术节。”


          “西关故事”接地气


          “云时代”很前卫


          那时候,张温帙还成立了一个“小草画屋”,几个年轻人一起为酒店、公共空间画装饰画,做设计。“很早,我就希望艺术能走向生活,与生活密切结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今天,我做‘西关故事’系列作品,也是希望大漆艺术能够融入生活,能够接上地气。”


          但这并不是说作品就可以没有思考深度。像这次展出的“云时代”系列和“自画像”系列,都呈现了大漆的前卫性、当代性一面,又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完全可以进入家居装饰中。早年,她备受欢迎的陶瓷艺术《豪猪》,就已经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这来自于叔本华的豪猪理论,当时西方哲学史老师给我们讲过以后,我备受启发,因此创作了这套作品。毕业展出之后,就不断有藏家希望收藏,最终被北京一位房地产商人买下了。”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同期也举办了中华女艺术家展,张温帙的作品入选了。1998年,中国美术馆又举办了“张温帙陶艺展”。几年间,张温帙开始频频到美国讲学、办展,2001年,她以“杰出艺术家”身份移居美国,成为了明尼苏达州苏必烈湖学院的一名老师。


          “我的造型能力比较强,能在一个小时内做出四五十厘米高的作品,现场示范的时候,美国的老师、学生们都看呆了,因此从访问学者逐渐受聘为全职教师。但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说的,在美国,像我这么活跃的人会觉得真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因此,应广州美院之邀,到2005年春季,便正式回到广州美院担任陶瓷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负责陶瓷艺术设计教研室的筹建与设立。”


          在美国的这几年,不仅让张温帙获得了西方艺术界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中西方文化在她的血液里真正碰撞、交融成为一种综合体,让她在思想上、观念上更加多元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我爱吃辣椒酱,也爱吃芝士,我爱吃酸菜鱼,也爱吃牛扒,好的、优秀的东西我都喜欢。在艺术上我不会说我特别喜欢这个,特别讨厌那个。所以,这次展览中,有反映这个城市文化特点的‘西关风情’,也有比较当代、前沿的作品,这样才能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所以,到韩国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张温帙带着一个治漆工作团队,每日勤勤恳恳地写治漆日记,她希望不只是深刻地认识大漆的材料特性,还能更好地发掘大漆的当代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她说,年轻的时候,求生存求发展,现在更多的是使命感。


          乐在其中作品才会美


          本次展览展出的便是张温帙自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在韩国首尔东方大学院大学校、统营大漆美术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工作站研究期间所创作的作品,还有2011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创作的部分作品,共83件。这批作品以大漆、螺钿、韩纸、苎麻、土灰等材料为媒介,充分展现了大漆材料与髹饰工艺中“坚、牢、光、彩”四大优点,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美术批评家皮道坚表示:“如果说《风景线》中那一条条漆色变幻的直线上闪烁着的生命光彩,是对上古楚艺术惊彩绝艳、瑰丽流畅、富于形式美感风格的回望与呼应;则《圣书》与《新圣书》中的非字书写就是对大唐风范与气度的景仰与崇尚。”


          蔡克振教授也谈到:“广州西关文化在岭南文化中是很独特的,是融合中西和贯通南北的特殊形式。张温帙在《西关故事》的屏风创作设计中运用了西关建筑文化中的满洲窗造型结构特点,采用了大漆螺钿镶嵌工艺制作,融合了中国传统螺钿镶嵌工艺与韩国高丽时代的螺钿镶嵌工艺,从欧洲巴洛克风格中获得了灵感与激情,吸收‘运动与变化’的巴洛克艺术灵魂,又从洛可可艺术中提取优秀的文化符号,如使用曲线设计,纤弱娇媚,华丽精巧,温柔甜润,纷繁细腻的设计手法,使五彩缤纷的‘满洲窗’和广州人的‘西关风情’统一起来创作而成的。既华美闲适、绚丽多彩,又豪华富丽,精美极致。”


          张温帙则是这样谆谆教导远道而来观展的漆艺后学:“做的时候乐在其中,作品才会美。你很享受,你就不会觉得累,作品呈现出来的风格也会很开朗、很阳光。”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1.948(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5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