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云南古籍修复缺钱缺医

        作者:邓建华 周明佳2013-04-16 09:12:24 来源:春城晚报

          一本本的古籍记载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鉴证了一座城市沧海桑田的变化。岁月匆匆,时间的印记在它们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痕”,该如何治愈这些伤痕,让破损严重的古籍“涅槃重生”?唯有经过古籍“整容师”的一双妙手、经过一番严谨细致的“修复手术”,才能延续它们的生命。

          目前,云南省古籍总量估计约有120万册,共有21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尽管设在云南省图书馆(以下简称“省图”)的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做了许多工作,古籍保护成绩斐然,但由于缺乏经费、人才严重短缺、基础设施薄弱等种种问题,云南省的古籍保护、修复仍存在一定困难。

          高水准

          云南省216部古籍入国家名录

          1912年以前的文献被称作古籍。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工程正式启动。2008年,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省图书馆成立,该馆的历史文献部便承担起了全省的古籍保护工作。

          省图副馆长王水乔介绍,云南古籍藏书特色和价值在于丰富的汉文献典藏,目前,省图古籍保护中心有41万册(件)历史文献(包括1912年以前的古籍和民国历史文献),共有21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些典籍质量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入选的珍贵古籍全系一级善本。主要有汉文古籍、少数民族古籍,少数民族古籍如彝族的毕摩经、纳西族的东巴文和傣族的贝叶经等,省图主要承担着汉文古籍的保护、管理和修复工作。

          “硬”投入

          确保古籍修复有个好环境

          古籍修复事业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它使许许多多即将消亡的古籍完好如初,继续发挥其文献和文物的作用。

          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计思诚介绍,在省图建起古籍保护中心起,便加强了对云南省古籍修复中心的建设。目前,馆内设有专门的古籍修复工作间。在设施设备上,修复组配备了大功率空调机、计算机、数码相机、显微镜、电脑、切纸机、修复工作台、打眼机、压书机、纸浆补书机等,后又投资5万余元对古籍修复室的采光、纸浆修补机的进出水以及电路进行了改造。对已经陈旧的修复设备进行更换,专门重新购置了包括实木工作台10套、加湿机、电磁炉、微波炉、护眼灯等办公设备。同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分批配发了纸张、透光补书板、活动裱板、裁纸板等修复设备。

          为了更有利于开展修复培训,省图专门在一楼开辟了培训教室,配备了座椅、投影仪、音响设备、摄像机等培训用材。

          在省图,有一间恒温、恒湿的古籍书库,配置了外为全钢板设计、里面是樟木箱的密集书柜,一些被精心修复的古籍会放在这里得以保存,同时也存放有珍贵的古籍。

          这样的书库,在云南省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

          好手艺

          家传技艺修复历史伤痕

          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间内,杨利群在埋头修复一本彝文古籍。他出身古籍修复世家,技艺深得家传。他介绍,修护一部古籍有严格的工作程序,从古籍书库领取文献后,首先要制订一个完整的修复计划,建立修复档案,修复的纸张是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无酸纸。在修复上,要进行去污、揭书叶、补洞、接纸、衬纸、接书脑、包角等工序,浆糊是他们修复组的8个人自己制作,补好后,在通风处自然晾干,然后,用千斤顶压平整、裁剪,才算完成修复,力求“整旧如旧”。

          不遇良工,宁存旧物。古籍不可再生。王水乔说,当受人力物力所限时,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悬搁”。这也是修复界近年来探索的结果,目前,如“护国司南钞”古籍中心就没有进行修复,而是精心保存。

          遇瓶颈

          资金人才供给力不从心

          自2008年云南省在云南省图书馆成立古籍保护中心以来,短短4年时间,可谓成绩斐然。2008年3月,云南省图书馆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08年7月,云南省图书馆二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得到国家文物局备案。2009年12月云南省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也是西部地区唯一入选的。21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近年来,古籍保护中心有计划、有步骤、有安排地分地区,对全省各级图书馆及相关古籍收藏单位进行古籍破损定级和调研登记,耗资50万元,先后举办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班,目前全省每个县都有一个受过培训的古籍保护人员。同时还派省中心和修复中心的人员,分批分次前往各州县图书馆等相关古籍收藏单位进行实地的调研指导。古籍普查工作在全省各高校、科研、州市县等全面铺开,取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古籍的保护仍尚待加强和重视。

          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每年上级部门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都会拨付50万元的资金用于省馆的古籍保护,5年间加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共拨付保护经费300万元。但这些经费不单用在修复上,还要用于培训各州市和古籍藏存单位的古籍修复人员、古籍普查工作上。“我们希望能逐年增加古籍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省图正打算将古籍进行数字化,这也需要一笔开支。”计思诚说。

          除去经费不足,对于古籍保护中心而言,他们还面临一个最大的难点:人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的古籍研究人才和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人员十分缺乏。

          王水乔说,近年来,他们主要是在汉文古籍的修复上下功夫,但是目前馆藏的一些珍贵古籍善本,需要专家鉴定后才能修复,因为一旦修复出现失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古籍,大部分是被民间如祭司、艺人掌握和使用,精通者甚少。加之许多掌握者都已年迈,时间紧迫。

          “古籍的流失也不容忽视。”计思诚说,清末以来,随着人类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进程的日益加快,尤其是现代的网络社会更加缩小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非主流的少数民族文化更加趋于快速地流失和消亡。以迪庆州为例,100年以来,流失国外的东巴文古籍达60000册,大量珍贵的藏文雕板不断从地下渠道流失国外,上个世纪初叶的傈僳文献已很难见到,神秘的马里马撒文字已经绝迹。

          这些年来,省图的工作人员下大力气在全省各州县都进行了古籍的普查,但是进展缓慢。一些珍贵的古籍不能被国家有效地收藏,被并不懂其价值的人以重金收购,王水乔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古籍的修复。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8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