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适逢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近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齐聚杭州,围绕“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
从首届论坛聚焦“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到第二届探讨“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再到本届关注“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良渚论坛的主题演进,折射出全球文明对话的持续探索,见证着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日益成为国际共识,并在文化和旅游等领域落地生根。
在中国西南,大足石刻通过完成42处中小石窟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为区域性石质文物应对气候风险提供了系统范本。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在论坛上介绍,研究院构建起集文物医院、安防中心与监测预警平台于一体的科技保护体系,覆盖十八大类70个子项监测内容,实现对石窟微环境与本体状态的全天候精准监护,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下石窟寺微裂隙渗水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上,大足石刻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成果已惠及多地,为全球相似环境的石窟保护贡献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文明对话不仅需要应对现实挑战,也需在历史纵深中寻找智慧。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院创始主席让-保罗·德穆勒指出,文化传承是维系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文化身份的关键纽带。他结合法国经验谈到,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每年约有5万公顷土地用于工程建设,每公里的推进都可能带来重要遗址的发现,在发展中实现对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全球各国可以深入互学互鉴。他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从村落发展到具有国家形态的社会组织,为理解人类早期复杂社会的演进提供了关键参照,而中国独特的技术传统与研究视角,也为全球考古学拓展认知边界提供了可能。
此类专业对话正逐步沉淀为机制化合作。论坛期间,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发布《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杭州宣言》。“宣言的发布标志着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之间的合作进入新阶段。”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罗文利表示,未来该联盟各成员机构将通过更紧密的协作与创新,共同推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展示。据悉,随着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等8家新成员加入,该联盟成员总数已达180家,覆盖全球五大洲。
论坛期间,一系列文化活动将文明对话从会场延伸至生活场景,以艺术与创意诠释和合共生。
由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等联合打造的世界“诗舞音画”艺术雅集,邀请全球近30个国家的艺术家进行共创展演。“文明共生不是消弭差异,而是歌颂差异,实现和谐共处。”格林纳达旅游、创意经济和文化部首席文化官凯尔文·雅各布表示,中国为全球搭建文化对话平台,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尊重与合作。
在“良渚之光”中美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上,浙江交响乐团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联袂演出。“音乐拥有将我们紧密相连的独特力量,今晚的合奏完美展现了我们如何通过音乐找到共同点。”费城交响乐团总裁睿恩德表示,这种通过音乐实现的双向交流,正是该乐团自1973年以来访华演出交流的初心。
良渚文创市集汇聚了近200家国内外文创机构,从“网红”文创到特色品牌,游客在“可逛可玩可品”的体验中感受文明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