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图(国画) 1977年 赖少其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当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艺苑路新馆超六成观众为35岁以下年轻人,我们意识到,新生代对艺术的好奇与专业知识的缺口,让赖少其诞辰110周年纪念展的核心目标愈发清晰——以他为钥,解锁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转型,让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艺术与新生代真正对话。
	赖少其(1915—2000)的艺术历程,是20世纪中国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生动注脚。早年投身“新兴木刻运动”,中年后深耕传统书画,晚年决意变法、探索形式语言至生命最后一刻,他的艺术始终在“破”与“立”中前行,而山水画正是其艺术精神最集中的载体。
	因此,展览不走“生平回顾”老路,而是以赖少其山水画“学习—成长—蜕变”为主线,同步铺展“明末至现代300年山水画发展史”副线。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艺术历程,更是一个时代的艺术选择。展厅里,黄山画派大师作品与赖少其的临摹之作并置,赖少其的画作又与黄宾虹、高剑父、林风眠等同期画家作品同展。观众漫步其间,从传统文人笔墨到20世纪写实探索、中西融合实验,山水画现代转型的脉络清晰可见。
	此次展览分“与古为徒”“我师造化”“不拘一格”“大象无形”四个篇章,每一篇既是赖少其艺术的集中呈现,也是学术命题的探讨,为缺乏美术史知识的观众搭建理解的阶梯。
	其中,“与古为徒”篇章回应了“现代画家如何学习传统”的命题。明末清初,弘仁、程邃、石涛、梅清等黄山画派画家,通过创造性转化古人技法表现黄山真景,形成独特笔墨语言。这种“师古人兼师造化”的路径,深刻启发了黄宾虹、张大千、贺天健等近现代画家。对赖少其而言,中年与黄宾虹等一众华东名家结交,让他深入了解黄山画派精神与技法,自此大量临摹程邃、梅清、弘仁等古代大师作品,他尤爱程邃的干笔渴墨。谢稚柳赞赖少其临摹深得古人精髓,几可乱真。此次展览特别从广东省博物馆借展程邃《溪山无尽图》卷,与赖少其的临摹之作并列;还展出萧云从、梅清等徽籍名家原作,及黄宾虹、钱瘦铁、张大千等同期画家学黄山画派的作品,以此呈现黄山画派的精髓与现代画家对传统笔墨的继承与发展。
	“我师造化”篇章聚焦赖少其对“艺术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自20世纪60年代起,赖少其常赴黄山写生,但写生并非单纯为采风,而是印证前人表现黄山的笔墨经验——无论是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还是古人用多样墨法表现山石肌理的技巧,他皆一一领悟,还将版画经验融入山水画。展览通过并置相关版画与山水画,直观呈现两种艺术语言的转化。
	经过30年刻苦钻研,赖少其建立个人笔墨范式后,进而提出“我师造化,造化为我”的主张,更明确阐释“写实是基础,是手段;写虚,才能集中与夸张,是艺术,是目的”。这与同期侧重写实的山水画风形成鲜明对比。此次展览还特别以“风景摄影与山水画”为视角,展现艺术界对写实观念的认知变化,同时展出高剑父、关山月、黎雄才等画家的写实山水画作为实例,清晰解读中国画现代转型的主流方向。
	 “不拘一格”篇章聚焦赖少其1986年定居广州后决意“丙寅变法”的心路历程。变法虽可能与“85艺术新潮”的时代环境相关,但从他早年喜爱西方现代艺术来看,更属顺理成章的艺术演进。他始终坚信“写虚”是目的,变法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
	所谓“丙寅变法”,即是“在中国画基础上更多地吸收西画”:突破水墨本位,打破流派与题材限制,探索色彩、肌理、构成等多元形式。展览呈现他早年珍贵的油画、色粉画、版画作品,与其晚年变法作品并列,凸显他对艺术本体的思考从未中断,贯穿一生。
	这一篇章还带出中国画转型的另一方向——中西融合。20世纪中国艺术家在这方面主要形成两种路径:一部分人选择策略性舍弃书法用笔构建形式语言,以追求更自由的表达;另一部分则坚守书法线条趣味性,同时有限度地吸收西方绘画的色彩、光影技法。而赖少其的变法,正是在这两条路径间寻找平衡的实践。展览将他的变法作品与林风眠、符罗飞、关金鳌等人的作品并置,呈现美术界中西融合的多元探索。
	“大象无形”篇章藏着赖少其对艺术本质的终极回答。1995年,赖少其病情加重,仍以未完全病痹的手在小画板上创作——病房高楼、庭院竹林等寻常景致,皆化作深沉墨彩与奇拙线条。此时艺术向抽象迈进,非因身体受限,而是对艺术理解的深化:他彻底摆脱“形”的束缚,将物象转化为“心象”,抵达中国传统哲学“大象无形”的自由境界。
	衰病中,赖少其仍迸发出非凡的创造力与顽强意志,其根源是他对生活与艺术本真的热爱。从这一点来看,他的艺术早已超越形式语言探索——更多是借艺术传递热烈的生命力,让观者在欣赏其画作时获得关于生命价值的深刻体悟。
	展览还选取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同期展示,说明赖少其的探索并非孤立,而是与当时求新求变的时代风气同频共振。
	四个主篇章外,我们特设“山水新形态”别篇,邀请多位“Z世代”艺术青年以“山水”为母题,创作装置、创意工艺、数字艺术等作品在展厅公共空间展示。他们的作品融合传统山水意境与现代艺术形式,展现年轻一代的探索与思考。
	这场展览不止于艺术普及,更以鲜活的艺术个案,阐释了“以艺证道”的价值理念。希望观众能从赖少其的作品中,读懂老一辈艺术家的坚守,看到中国艺术当下与未来的无限可能。
	 (作者为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