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作为一种承载着数千年东方文明记忆的古老媒材,其温润如玉的光泽与深邃内敛的质地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属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美学符号。它曾是礼器的庄严、是器物的华美、是日常的诗意。然而,在当代艺术浪潮席卷全球、创作媒介与观念日益多元的今天,这门古老的艺术将如何回应时代的叩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近日,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器物之外——漆艺的诗与思”展,即是对漆艺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深入探索。展览通过唐明修、谢震、张温帙、郭小一、施鹏程这五位艺术家各具特色的创作路径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艺术对话空间,呈现了漆艺在当代的多元可能性。
	“我们致力于将传统漆艺从既有的工艺框架中释放,将其置于当代艺术更加广阔多元的语境中,进行一场深刻的文化审视与美学阐释。”
策展人张艺表示,展览的意图并非仅仅是展示精湛的技艺,而是要超越传统工艺展的固有局限,积极地探索漆艺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媒介,在融合现代艺术观念与创作方法后所能迸发的无限可能,从而全方位地凸显其材料属性与美学价值在当代的重构。
	其中,唐明修的创作可谓是漆艺与自然意象的跨界对话。其作品以自然界山水与生命形态为核心意象,通过大尺度与仪式化的表达创作,巧妙地突破了传统漆艺“器物性”的局限,将微观技艺拓展为一种具有宇宙论维度的当代艺术表达,重构传统技法。艺术家通过对山川、生命形态的深层文化隐喻,构建出一种融合自然敬畏与生命张力的超越性叙事结构,体现出漆艺在当代语境中的美学重塑与观念升维。
	谢震的创作可视为当代漆艺与空间艺术、观念艺术的互动实验。艺术家将漆艺材料的质感与色泽转化为场域特定中的概念隐喻,巧妙地引导观众在感知的过程中重构“器物”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其作品既是社会洞察的载体,也是诗意空间叙事的媒介。通过将“器物”从日常功能中解放,转化为思想的触媒,拓展了漆艺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概念边界。
	郭小一以抽象艺术为语言媒介,将东方哲学的思辨与自然意象融会贯通。其作品带着对哲学命题的诗性阐释,在光泽、色彩、肌理的流动中蕴含深层思考。艺术家在形式的极简与内涵的深邃之间构建微妙张力,通过漆艺材料的诗性表达,挖掘出东方美学与抽象艺术的独特交融点。她的创作不仅是视觉体验,更是一种精神冥想。
	张温帙以天然漆为媒介,进行了一次将东方传统材质性与西方现代主义形式逻辑进行辩证融合的探索。通过对抽象语汇的挪用与重构,艺术家成功将媒材的物理性转化为一种具有东方精神性的视觉叙事。她的艺术成果呈现出一种克制而深邃的抽象范式,该范式不仅确立了个人风格,也为传统技艺在当代艺术谱系中的定位与延展,提供了一个具有阐释力的样本。
	施鹏程着眼于漆艺的社会介入性和日常化表达。她通过材料与手法的创新性实验,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嵌入传统漆工艺,开拓了漆艺的社会想象空间。艺术家以日常物件为创作基础,在当代社会语境中,重构传统技艺物质形态的文化内涵。其作品不仅赋予日常物品新的文化价值,更在情感表达中建立与观众的深层共鸣。
	在展览学术主持皮道坚看来,五位艺术家的探索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一种关键模式:并非断裂式的割席,而是一种根植于传统内核的“创造性转化”。“他们尊重大漆的天然属性与悠久文脉,但并未囿于‘技’的层面。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大漆材质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意涵——关于时间、关于内敛、关于生命与自然的感悟,并将其转化为与当代观众进行精神对话的视觉语言。从‘断纹’的残缺之美,到‘流浪星球’的宇宙想象;从‘曲水流觞’的文人雅趣,到‘西关故事’的文化交融;再到技艺与禅境的相互生发和对日常旧物的温情‘髹补’,我们看到的是当代漆艺如何从一件件静态的器物,转变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能够激发‘诗与思’的能量场,成为我们构建理想精神生活的有效路径。”皮道坚说。
	显然,此次展览不仅是对传统漆艺文化精神和工艺智慧的致敬,更是一次关于漆艺在当代语境中推动文化生产方式转型、拓展艺术边界以及建构其创作本质的深入探讨。观众可以从五位艺术家的视角,穿越器物的物质表层,深入其背后的诗性、哲思、空间与情感,重新审视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技艺与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的当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