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对我来讲还是非常神秘的,有许多的未解之谜,正因为神秘才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当然我也不例外。如陕北贫瘠的土地上为何有和田玉存在?为何有类似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存在?最被人们知晓的就是石峁出土的玉器被广泛关注,石峁才闻名于世。带着这些疑问,我先后多次前往石峁考察与开展艺术采风写生活动,创作有多幅作品,有水墨,有速写。石峁遗址一经发现就惊动了世界,特别是考古界第一时间介入实地考古发掘,在遗址发现了史前城池建筑遗址、玉器、壁画、石刻等珍贵的文物艺术品。现场除了考古界施工发掘工作外,文化艺术界也不闲着,好像考古与艺术就是天生的姊妹关系,艺术也介入其中,形成了“艺术考古”新兴的学科建设,有些问题用考古学的视觉无法解释的同时艺术就有施展的才华,二者结合起来便有了可行的答案供研究者参考。学术研究本身就是百家争鸣的事情,科学研究是严谨的学科,艺术学科则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具有“天马行空”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优点,经过综合研究就得出石峁遗址的前生今世,同样也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的遗址类考古。
“中国文明的前夜”第一次应用在石峁遗址,在报刊、网络等领域广泛使用,说明石峁遗址具有浑厚的诗意和广泛的影响力。据公开资料记述石峁遗址是龙山文化晚期的史前人类文明遗存,是祖先活动的遗存所在地,我们作为后人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发掘、保护、展示、研究,因此我以艺术的视角在遗址地现场考察并做了详细的考古资料查阅,为艺术写生做了铺垫。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驱车经过蜿蜒的山路和树荫地,转战到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就是石峁遗址。当我站在石峁遗址的最高处向四周眺望,可谓“居高临下”,“展望四海”的感觉在心里澎湃,由不得一首信天游再次唱响陕北大地的心声。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说明陕北在4300年前已经是重要的文化发祥地和文化艺术重要的输出地和外族文化艺术引进地,有出土的新疆和田玉器就能证明当时的贸易就很发达,经过物与物的交换,或以其他方式交换得此,具体有待各位专家详细而深入研究。这些对我的触碰是非常大的,由此有责任有义务为石峁遗址造像,让更多的人知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感。石峁遗址已被考古学家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据专家研究有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
厉害了,我的石峁。一个贫瘠的山梁,一夜之间变成了史前遗址城池,是在这里生活的世代居民没有想到的,因此科学考古的发现也改变了村民对石峁村和石峁遗址的认识,认识到先祖遗留下来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重要性,自觉地加入保护文物的第一线,给石峁遗址的保护起到了积极意义。参观考察的、旅游的都慕名而来,给当地村民在旅游业上带来不同的创收。
据公开资料显示,石峁遗址距今4300余年,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300年。1976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根据清理出年代特征明显的陶器和玉器,并结合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专家初步认定最早一处是“皇城台”,修于龙山中期或略晚(距今4300年左右),兴盛于龙山晚期,夏(距今4000年)时期毁弃,属于中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
文物部门曾于1976年至1981年对该遗址进行过初步发掘,发现有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椁墓、瓮棺葬等,出土陶、玉、石器等数百件,尤其是磨制玉器十分精细,颇具特色,其原料主要为墨玉和玉髓,器类有刀、镰、斧、钺、铲、璇玑、璜、牙璋、人面形雕像等。并发现了古城址。石峁遗址玉器的出土可上溯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出土的玉器已散佚海外,被欧美几家博物馆入藏。
石峁遗址因发现数千件流散的玉器而闻名。由于遗址的范围大,遗址范围内的修路、取土等建设活动,甚至对遗址的滥挖、盗掘等仍时有发生,遗址的保护形势急迫。鉴于遗址的重要性和考古工作的长期性,与会学者纷纷呼吁,应在当地尽快设立石峁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遗址的日常监管和看护。同时,尽快制定保护措施和遗址的保护规划。经过国家文物局、省市县文物机关的高度重视,有了全新的发掘和保护措施,并召开学术研讨会,各位智囊出谋划策使得石峁遗址有了更有效的研究和保护,造福于后人。
同时,文物文博政府各部门各机关,通过加强宣传,增强当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避免遗址进一步遭到破坏。加大保护力度,特别是加大打击盗掘的力度。保护好遗址是后续所有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地神木市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如何同经济发展相协调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保护展示,这是政府应当慎重并着手考虑的。莅临现场的各位专家希望石峁遗址的发掘能纳入到当地文化建设的体系,通过对该遗址的发掘、保护、展示,尝试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当地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些都被重视,神木也以此发光发热,使神木不仅是煤炭能源大市,更是文化艺术保护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通过石峁遗址的艺术考察和写生活动与不同的思考可感想,特撰文述之,结合公开资料告诉大家陕北之美。陕北不是外界想象的“黄土飞扬”“干旱无水”的贫瘠之地,实际不是这样的。热诚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及海外朋友来陕北参观学习和旅游,特别是石峁遗址,带着神秘的色彩继续探寻,如石峁出土的和田玉器,说明在4300年前就有贸易商旅往来,神兽纹饰与浙江良渚神兽纹类似,说明与南方长江流域江浙沪都有文化上的往来,这个只是猜测和推断,详细待后续研究证实,因此在详细的研究对比中就知道陕北在四千年前是什么样子,就看看石峁遗址和石峁的出土文物就非常有意义。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