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 马 81×69cm 油画 1930年 中国美术馆藏
每一位画家无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绘画风格。毕竟,风格是画家艺术成熟的标志。
然而,部分画家标新创意心切,为了催生自己绘画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硬是将一个个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对象,套路成了一件件索然无味的程式化产品。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同一个画家的作品,不管画春夏秋冬,还是画阴晴雨雪,画南方的小桥流水,或者画北方的黄土高原,画面的构成方式始终一成不变;无论画建筑、田地、树木,还是画人物、花卉,总是用那么几种颜色搭配,画面亦呈现同一个色调。虽然大量作品表现的题材不同,画题也不乏标新立异,但千篇一律的画面带给观者的感受味同嚼蜡。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行话:看了第一幅画,就预知第一百幅画面是啥样子了。
虽说绘画作品的风格对画家及作品具有一定的辨识性,但它既不是像模仿秀那样学别人的腔调说话,学别人的姿势走路,也绝不是预先设计好一个模式,无论画什么题材,都通过这个模板去“塑型”去“填色”。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画家画地为狱,用一种模式复制出来的一幅幅千人一面的程式化作品,并非绘画风格。
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以画家的性情为种子,以文化修养为土壤,以生活阅历为阳光雨露,是画家在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发展和成长过程的积淀中,不断成熟并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画家表达情感和心声的一种个性化的绘画特征。
我们以水彩画为例,看看几位中外画家的绘画风格。
美国当代绘画大师安德鲁·怀斯的水彩画,无论是细腻厚重的写实水彩,如《阳光下的枯树》,还是寥寥数笔的写意水彩画,如《湖边枯草》,其作品以强烈的隐喻性和象征性,以及作品蕴藏的苍凉凝重的精神意味和崇高感,才是形成安德鲁·怀斯独特绘画风格及作品生命力与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
我国画家王维新先生的水彩画,以“意”出发驾驭“形”,通过简约的线条和彩墨交融的色彩表现对象,借景抒情,强调从物态到心态的表现,追求情感与客观自然景象的交融。他的每幅作品都具有不同的趣味性、独特的诗意美和意境美,呈现着富有写意精神的个性化绘画风格。
又如我国画家平龙先生,他以风景为主并以实地写生的方式进行水彩创作,其作品融合中西绘画的精髓,以书写性手法处理画面,形与意游走于传承与创新、具象与抽象、笔墨与色彩、主观与客观之间,画面透明不乏厚重,滋润不失雄健。他的每一幅作品,有的如小夜曲般优雅抒情,有的像交响乐宏大绚丽,而有的画则更像打击乐高亢激越。因而,作品传递出的畅快通透的刚性力度和形式构成的张力,以及水色交融的东方诗意境界和现代审美意蕴,形成了属于画家平龙自己的块面结构的独特绘画风格。
可以看出,以上画家的绘画风格,无不蕴含着浓烈的情、悠远的境和独特的神韵。当然,他们的作品给观赏者带来的也是别开生面的视觉大餐和审美享受。
个性化绘画风格的形成,需要画家情感的投入,更需要画家长期脚踏实地的绘画实践、积累和沉淀,而不是一蹴而就。那种如出一辙的程式化绘画作品,只是虚有其表的空壳,没有任何内涵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