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春》185.5cm×108cm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长江同源共脉,均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最终奔流入海,共同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黄河的流域特征鲜明,上游水质清澈,流经黄土高原后因泥沙滋养而变黄,浩荡东去的过程中既为大地提供水资源、灌溉万物生长,历史上却也曾因治理能力不足、措施不当多次泛滥,导致黄泛区民众流离失所,带来深重灾难。如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黄河的治理、保护与利用作出一系列精辟指示,为黄河生态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艺术领域,许多画家对黄河饱含深情,徐惠君便是其中的代表。他虽生长于长江之滨,但因江河同源的文化联结,他对黄河情有独钟。我认为,徐惠君画黄河的核心在于精准捕捉到“自然美”与“文化美”两大内核:为表现黄河涛浪的汹涌、雾气的缥缈等难以具象的景观,他深入钻研中国传统画水技法,却不照搬古人的理念与方法,而是结合自身对黄河的实地感受加以创新;同时,他积极借鉴西方色彩的表现技巧,形成了兼具传统笔墨韵味与现代艺术审美的综合创作方式。
初次观看徐惠君的展览时我便被其黄河画作打动,此后他沉淀创作、打磨新作。惠君的作品既展现了黄河横亘广袤大地的宏大气象,也聚焦了局部浪花的抽象之美,通过笔触节奏来传递情感流动,以笔墨张力彰显黄河奔腾的力量,实现了从视觉到听觉的艺术突破,在巨浪奔涌、黄河滔滔的图像背后,体现了艺术家对黄河的一片赤子之心。
在中国美术史上,前人创造了很多画法,特别是画水,历代高手辈出,形成了法,这种法是程式、是规矩。这里有自然规律,有艺术规律,有艺术家主观的提炼。现代许多优秀的画家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手法表现黄河,讴歌这孕育了五千年文化的母亲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历史在前进,艺术无止境。作为人到中年的艺术家,惠君深感历史所赋予的使命,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断创造,以美奉献给人民,通过展览,得到人民群众的检验,是艺术的动力”。惠君继承前辈留下的丰富的精神和艺术遗产,徜徉艺术天地,以青春的朝气、饱满的热情、创新的风格、不懈的追求,抒写文化自信新画卷。
祝愿并期待徐惠君为时代再创佳作!
(文/吴为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原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