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遥感影像与水墨写生簿相遇—​—空天视角下的关山月写生之路

        作者:李亦奕2025-07-20 08:51: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笔迹溯源——空天视角下的关山月写生之路”展览现场

          关山月曾言:“不动我便没有画,不受大地的刺激我便没有画。”一个“动”字贯穿了关山月的美术历程,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西南、西北乃至南洋与欧洲。他的山水画写生作品于“动”中求变,在“动”中创新,终成经典。

          那么,当卫星遥感数据与关山月的水墨写生簿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日前,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武汉大学协办的“笔迹溯源——空天视角下的关山月写生之路”便以多样的媒介形式视觉化建构关山月山水画的生成源头和轨迹。展览共展出关山月作品20件,遥感卫星图17件、高程模型2件、数字艺术作品5件、交互装置2件,通过使用数字人文研究方法,探讨关山月游历写生历程中的视角转变、“画道革新”与山川形态、心境情怀和时空变化等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度剖析写生行为在关山月艺术风格建构中的重要意义。该展也是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

          展览为何以“笔迹溯源”为主题?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表示,在中国画术语中,“笔迹”指“笔墨痕迹”。本次展览通过构建山水画的视觉空间与现实世界场景空间之间的时空映射关系,尝试将“笔迹”的概念延伸至“笔墨的足迹”,全面溯源关山月笔墨生成和风格变迁的路线,尽可能清晰地呈现20世纪中国山水画转型中的关山月及其艺术。

          据介绍,2018年武汉大学珞珈一号卫星的发射升空,为人们提供了空天视角这一新的观看维度。2019年,关山月美术馆策划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关山月与近代以来的江峡图景”,首次结合运用写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呈现了关山月1978年的三峡写生路线。此后,关山月美术馆与武汉大学空天信息大学科团队开始了深度合作,系统地收集关山月创作生涯中的写生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写生的时间段、时间点、地点、路线走向及相关画作的图式风格、笔墨技法等。而本次展览就是对研究成果的展示,通过遥感影像、数字AI等技术,构建还原现实场景,呈现更为全面的地理数据及地貌特征,挖掘关山月写生活动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提供智慧型的交互服务,让观者从视觉空间的呈现中获得多样的体验和认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更为直观的视觉资料,为进一步探讨关山月艺术创作与20世纪后半叶山水画样式生成的关系、挖掘关山月艺术活动中的潜在价值和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展览由“江山如此多娇”“漂游伴水声”和“云龙卧海疆”三个板块组成,分别聚焦关山月写生中的不同对象——山、水与海。

          关山月以井冈山为题材的系列作品,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将革命主题、传统山水语言与时代精神完美融合的典范,其艺术价值在于为传统中国画探寻参与现代性叙事的独特路径。“江山如此多娇”板块,着重探讨写生对画作构图的影响,以关山月作品的数字化展示为核心,融汇红色革命轨迹、革命文物、关联文献与写生稿,以遥感卫星数据接入纪念馆、革命遗址、山川实景,将画作中的“力量源泉”连接至现场,共展出馆藏关山月以井冈山为对象的写生作品11件、高程模型作品1件、交互装置1件。

          “漂游伴水声”板块聚焦于水文环境的变化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1993年,关山月赴闽畅游武夷山,成就作品《漂流伴水声》。画家的画笔与武夷山水相遇,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理想定格于宣纸之上。30年后,当卫星遥感数据与高程数据建模技术重新审视这幅水墨经典,无疑为关山月艺术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密码提供全新的解读方式。

          策展人、关山月美术馆数字发展部负责人肖竹青说:“当科技的光芒照进山水画的玄境,我们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画家的艺术旨趣,也看见了传统文化基因在数字时代的无限可能,更见证了新时代绿水青山生态理念下的人水共居。当代科技视角下的生态变迁与城市发展,使千载文脉与建设蓝图,在墨色浓淡间完成时空对话。”

          同样,在这场数字人文实验中,关山月将长江三峡的险峻奇绝、奔腾不息凝固于绢素之上的《江峡图卷》也展现出双重镜像:画家笔下的万里长江,正通过数字媒介的转译,成为可计算、可交互、可延展的文化数据体,在传统笔墨体系与数字艺术语言之间建立起双向互译的美学通道。

          1992年,八旬的关山月亲赴西沙群岛采风写生。在当地海空驻军的协助下,他得以乘直升飞机空游西沙,最终完成了“祖国大地组画”系列作品中的重要部分——《云龙卧海疆》。如果说《绿色长城》诉说着一个民族对脚下土地的挚爱,是画家对“绿色铜墙”民族精神的体现,那么《云龙卧海疆》则是“军民共筑海上长城”的时代交响,是画家对祖国海疆的深情礼赞。

          展览的“云龙卧海疆”板块重点展现了关山月的家国情怀,画家笔下的浪涛墨韵,与卫星云图记录的蔚蓝轨迹相互映照;册页中的礁石勾勒与三维建模的生态图谱彼此印证。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让画家的水墨丹青与当代海洋强国的建设蓝图在虚实交织的影像中完美融合,守护碧海银沙的誓言激荡在每一滴有记忆的海水中。

          当杜甫写下“星垂平野阔”时,不会想到千年后人们可以用卫星高程数据验证这种视觉经验。当王希孟敷染《千里江山图》的石青时,不会想到今人通过高光谱成像技术解析出千年矿彩的衰变密码。而关山月的写生簿与遥感影像的每一次碰撞又意味着什么?在陈俊宇看来,此次展览标志着艺术研究进入“量化实证时代”。“当AI开始解析‘皴法’的地理基因,当卫星高程数据验证‘平远法’的视觉逻辑,我们正在重写艺术史的方法论。”他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