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侨乡(国画) 94×110厘米 1962年 缪爱莉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余年是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重要转折期,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变革思潮的重要实践期,中国画的变革从少数画家群体的提倡、实验,进入了实质性的改变。关于中国画如何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表现现实生活、服务人民,同时又兼顾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等一系列由观念到实践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画家群体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这一背景下,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理念,恰与时代需求形成共振。1953年中南美专在湖北武昌成立,并于1958年南迁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也在这一过程中由绘画系分出,组建为彩墨画系,并最后定名国画系,由此标志着中国画学科在岭南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正式确立。正在此时,岭南画派的中坚力量——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何磊、赵崇正等一批正值盛年的中国画家进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任教,他们以民族传统为本位,重构教学大纲与创作范式,在中国画改造中,建立起坚持传统、关注现实、重视写生、分科教学、兼容南北的“广美方案”。
近日,在武汉美术馆开展的“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即以学术的目光回望历史,试图通过一系列的代表作品和翔实的文献、档案、影像等历史史料的多维呈现,揭示岭南画派从画派向现代学院教育转型的内在逻辑,及其对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深远意义。展览汇聚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校内外机构珍藏,力图勾勒出岭南中国画现代转型的生动轨迹和历史图景。
据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美术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庄程恒介绍,展览分五个单元呈现中国画学科的建设图景、师生互动及其与整个画坛的交融互动。第一单元“艺术为人民:主题性创作”展现了以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为代表的新一代岭南画派中坚力量,以一件件富有时代感染力的现实主义力作,对“国画完全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反映人民的斗争生活”的回应,体现了岭南中国画现代转型探索的重要成就。第二单元“传统价值的再思:从彩墨系到国画系的转变”关山月、杨之光等艺术家通过写生与理论探讨,重新审视传统笔墨的价值,开启了中国画改造的新阶段。第三单元“岭南山水画教学:《黎雄才山水画谱》的诞生”首次集中展出黎雄才画谱原稿及教学示范作品,解析其“融汇古今”的创作理念。第四单元“‘四写’实践:从课堂到生活的必经路”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画教学实践和其持久的生命力。第五单元“群贤毕至:与中国画坛的交流互动”展现了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画改造浪潮中百花齐放的盛况。
“显然,以岭南画派为底色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建设推动了中国画教育从师徒授受向现代学院体系的跨越,并将岭南画派先辈未竟的‘新国画’精神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在广东省文联主席、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看来,岭南画派作为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重要思想引擎,其革新精神通过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建制化传承,转化为持续的教学实践与创作探索。“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中国画改造运动中,广美师生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将中国画的传统程式与现实所见所感相结合,并将之转化为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劳动人民形象的视觉语言,创作出大量兼具笔墨意蕴与时代气象的作品。这种探索实践,既延续了岭南画派‘笔墨当随时代’的革新传统,又赋予中国画以崭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李劲堃说。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此次巡展设在武汉美术馆更像是一次对历史现场的回访。“某种意义上,武汉是岭南画学的又一重要的省外发生现场,以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大家,正是在武汉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画改造的成功实践和教学革新。他们的代表作品,如《山村跃进图》《武汉防汛图卷》《一辈子第一回》等正是源自于在武汉期间的所见、所思、所感。关于中国基本训练和传承发展、彩墨向中国画的转变等一些关于中国画的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也在武汉期间萌生并落实。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也为今天的展览增添了又一层特别的意义。”李劲堃说。
伫立于70年前的画作前,观众会立刻被山乡巨变中蕴藏的红色力量所感染。展厅中央的15米长卷《山村跃进图》,源自关山月在1957年冬季对鄂北山区水利建设的实地考察,作品通过四季流转的视角,将具体的农村生活场景串联成一幅动人的画卷。这幅作品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无疑是对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生动写照。
1954年武汉暴发特大洪水,中南美专的师生们奔赴抢险一线,撸起袖子、挽起裤腿扛沙袋。黎雄才于1956年创作的水墨设色长卷《武汉防汛图》即是以抗洪斗争为背景,全景式展现防汛抢险场景。展览现场还呈现了1954年武汉防汛记录影像,也有师生们在武泰闸抢险的照片。彼时,他们不是坐在画室里的艺术家,而是将生命投入时代洪流的热血青年。
1958年,中南美专搬到广州,成为现在的广州美术学院。1960年,师生们奔赴湛江,参加了“湛江堵海工程”。历经22个月全民动员的挑土运石,一座孤岛终于和大陆相连,这场划时代的工程被师生们画成一幅巨作《向海洋宣战》——海浪汹涌,人群热血沸腾,雄浑壮阔的画面,成就了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壮美史诗。
中国画改革先驱们以娴熟的技法将红色年代激荡的故事沉淀于画纸上,努力回应了中国画改造中所提出的时代命题,直到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启迪。“在变革的‘实验场’的发生地,呈现岭南中国画坛的革新力量及其独特贡献,并以此展现一种历史选择的合理性思考——是什么促成了我们今天中国画的现状?而学院教育如何形塑区域的艺术风格与理念?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区域艺术风格形成的深层逻辑,更提醒我们,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始终需要在文化自觉中寻找立足点,在开放包容中探索其多元的可能性。”庄程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