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艺术领域也不例外。作为现代生活中公共艺术平台的美术馆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实体与虚拟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于艺术发展和大众美育、公共艺术体验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将是美术馆工作者所要面对的课题。
科技赋能传统经典艺术
传统的美术馆作为艺术品的收藏与展示空间,为公众提供了接受艺术熏陶、欣赏了解不同门类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然而,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中,不同地区和领域的美术馆发展速度不同,在获取文化艺术资源上也有较大差异。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为传统艺术品的展示、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使其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
沉浸式数字虚拟方式对传统艺术的呈现,成为一种典型的科技赋能传统艺术的实践。通过沉浸式数字化手段,在不同地方的观众都可以欣赏到美术馆的藏品,感受到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整体尺度、细节和现实的氛围状态。这种新的呈现方式不仅让观众对艺术作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能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
例如,以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为核心,通过数字技术所完成的沉浸式作品《听琴闻心》,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当年的人文思想和基于自然的人文精神,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新艺术体验。利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再创作,是近年来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再创作融入了现代认知理解和形态,以中国的一些传统山水画为基础,数字动态方式的呈现让这些古老的画作焕发出新的活力,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听觉享受。
数字技术加持下的艺术新形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艺术形式在不断涌现。数字化、像素化的形态转化,现代色彩表现以及对传统新的解读,都是新艺术形式探索的方向。由土耳其的艺术家Refik
Anadol所创作的数字动态雕塑,通过运用实时音乐与视觉特效,让数字雕塑作品在动态中展现出造型变化的独特魅力,为日常空间带来了新的艺术形态。这种数字化动态的艺术形式不仅在美术馆空间中展现出新的面貌,也重新定义了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技术的进步也为艺术的阐释表达带来了新的可能。例如将传统机械与数字传感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程序化的人机共舞等新颖的艺术作品。此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中,欧洲的艺术家通过程序将人的神经指令传导转化,驱动机械手臂带动人体产生舞蹈状态,这种独特的艺术体验让观众对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还体现在生物主题的媒体艺术作品创作上。2023年的媒体艺术双年展中,有关生态融合的作品通过动态手法展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引发了人们对科技进步的伦理、人文思考。同时,艺术家也与技术专家合作探索科技与传统艺术的参与式互动、实时渲染,以构建古代艺术的在线展示,让观众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欣赏到传统艺术的真切魅力。
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生态体”
美术馆、博物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开始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生态融合体转变。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全球艺术网络的形成成为可能。华盛顿的国家肖像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呈现美术馆的空间面貌,而谷歌艺术与文化机构则创造了数字展厅,让观众可以通过网络欣赏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这种数字虚实融合生态体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物理空间限制,还为艺术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模块化的数字展厅也成为当今业界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央美院美术馆的课题团队正在进行持续的探索研究,以形成新的标准化数字艺术展示模型。标准化的数字艺术展示将能够更好地呈现数字化、标准化的艺术作品以及传统的艺术形式。例如,上海光廷沉浸式光影展通过媒体技术与沉浸影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数字化体验产品。
此外,数字技术还被用于增强观众的现实感受。VR(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作品。目前,很多艺术课题团队与技术、企业机构合作,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利用新的虚实空间融合方式构建如数字孪生美术馆等新业态。数字孪生美术馆空间将以实体美术馆为载体,通过数字化手段生成一个与实体美术馆相对应的虚拟空间,为观众带来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艺术之旅。
虚实融合引领创意方向
虚实融合将成为未来重要的艺术发展创意方向。在上海“浮世之梦”数字沉浸展览空间中,原作作品与动态影像作品的融合呈现就是一个虚实融合的典型案例。在近期于北京798园区举办的AR(增强现实)展览中,观众可以戴着眼镜在园区里行走,感受数字空间的面貌。这种增强现实的融合方式不仅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有了更多的选择,还为美术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数字化特别是智能驱动的时代,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科技不仅为传统艺术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还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体验。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生态体的转变,以及虚实融合的发展方向,都为美术馆的未来演进描绘出了美好的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美术馆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传播和艺术教育、创新展示的功能,让更多公众体会到艺术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