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李家山(油画) 180×200厘米 2009年 王克举
在探索中国油画的历史进程中,王克举以“行走者”的姿态留下了鲜明印记。作为当代油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他肩扛巨幅画布跋涉于荒野之间,将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黄河滩涂的苍茫壮阔转化为画布上的新颖视角与强烈景观——那些浓烈的色块与奔放的笔触,既延续着西方油画的材质特性,又浸润着东方美学的写意精神。
1956年8月,王克举出生于山东青岛,艺术启蒙便带着海洋的壮阔底色。1983年,他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早期作品已崭露锋芒。1981年,《汛》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1984年,《大海潮》斩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彼时,作为青年画家的他与妻子闫平共同在山东艺术学院任教。此后,作品《山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秋棉花》《高歌》《深秋》等作品入藏上海美术馆。这些创作不仅是其艺术成就的见证,更成为中国油画发展史的重要注脚。
一路走来,王克举经历了艺术上的多次嬗变与升华。早年他研习传统写实风格,虽具备刻画物象细节的突出能力,但整体创作形态仍属传统范式。1989年,他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助教进修班,2002年进入该院油画高级研修班深造。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的思维方式与感知方式发生深刻转变,思想蜕变与绘画风格间的矛盾冲突,也给他带来创作上的痛苦与挣扎。
然而,王克举以坚毅的勇气直面自我与时代课题。他深入剖析西方艺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历程,也系统研究中国油画在几代艺术家手中形成的时代特征,逐渐意识到:中国艺术的当代发展,既要向西方古典与现代艺术学习,更需扎根中国本土土壤,在社会现实、自然景观与生命物象中,寻找与之对应的心灵感悟与创作主题。
1997年成为王克举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这年秋季,他开始以风景画为切入点,探索绘画语言的表现性,研究自然造型向画面形式的转化路径。最初是从绘制小幅作品起步,很快便过渡到创作大尺幅画面,也开始尝试绘制长卷作品。2007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与798艺术区“山艺术馆”同期举办个展,这显然是对他新风景画创作的学术认可。
王克举是位兼具浪漫气质、朴实情怀与抒情特质的画家,作品呈现出现代感与清新感。对景写生是其油画风景创作的核心方式,正如他所言:“写生就像写诗,面对自然触景生情,关键在于如何选用契合的语言将感受传达出来——诗人与画家在这一层面思考的是同一命题。”因此,他常驾着吉普车、带着巨大尺幅的画布奔赴野外,在大地的肌理上建构自己的创作空间。
近年来,“黄河”成为王克举创作的核心主题。近日在中国国家画院启幕的“黄河·黄河——王克举艺术展”上,其创作的《黄河》长卷引发广泛关注。
王克举与黄河的缘分始于2009年春天的山西吕梁碛口写生。当他宿于黄河岸边的客栈,听着脚下奔腾的波涛声,便以一幅《天下黄河》记录下瞬间的震撼,也悄然埋下绘制长卷的创作念头。直至2016年在山西晋中遇见兼具磅礴气势的黄土沟壑,他终于下定决心启动这项宏大计划。时年60岁的他,带着少年般的创作热忱,将二十载写生积累的经验化作丈量黄河的步履。
“我深知,《黄河》长卷的创作是需要全方位考量、综合性协调的高难度工程。”王克举坦言。这场历时四年、行程四万多公里的艺术长征,串联起黄河沿岸八省的33处地理坐标。从青海星宿海的源头到山东东营的入海口,他背着2米高的画布穿越荒野,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忍受冰雹与沼泽的考验——先赴西藏林芝适应高原环境,再于山西壶口瀑布搭建移动画室,奠定画面“千里奔涌”的基调。在寻找星宿海的途中,即便手机信号时常中断,他仍凭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难得的晴日里让冰川融水与黄土滩的色彩凝固于画布,完成神圣的开篇;在晋陕大峡谷,他运用“动态写生法”记录不同时辰的光影变幻,让沟壑间的晨雾、正午的裂痕与黄昏的炊烟,都成为长卷中鲜活的注脚。
长161.6米、高2米的《黄河》长卷,堪称他用脚步丈量出的视觉史诗。画布上,西方油画的浓烈色块与东方美学的写意精神相互激荡——壶口的波涛以狂草般的笔触奔涌,星宿海的冰川透着敦煌壁画的矿物质感,黄土高原的窑洞与枣树则晕染着《诗经》般的质朴深情。他并非复制自然,而是将四年来的风雨兼程、高原反应的眩晕、沼泽跋涉的艰辛都揉进颜料,让每一道笔触都饱含对土地的朝圣之心。正如他所说:“创作《黄河》长卷,是我20年以写生为创作方式的经验集大成,仿佛这20年的点滴积累,都是为绘制黄河长卷所做的精心准备。”
在艺术风格的探索中,王克举走出了一条融合之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传席评价其创作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画黄河不是写实,而是将自然经心胸熔铸后再表达,这是真正的艺术。”王克举将西方油画的色彩表现力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精神结合,通过强烈的色彩、奔放的笔触和情绪化的线条,传递对生命的感悟。正如他笔下的黄河,既是自然的洪流,也是文化的脉络,而这位画者,正以执着的行走,让艺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