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陈洪绶《荷花鸳鸯图》
【摘 要】荷花枝叶形态优美、花色艳丽、清香悠远,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是开展植物学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素材。本文通过阐述荷花形态、色彩、功效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探讨其在课堂美育上的价值,旨在传授学生理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美学素养,为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构建求真、崇善、尚美的精神世界,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荷花;植物学;美育
◆龚汉雨 刘炳妍
美育在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尚品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要全面开展课堂美育,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心灵教育,把美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感知、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建立高尚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外界客观事物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意识。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自然美主要体现于自然界的各个地域环境及其包含的客观事物。各类植物花的形态、色彩、香气以静态和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赋予人美的感受,进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种类繁多的开花植物蕴含了大量的美学素材,充分挖掘其中的美学资源并将其融会贯通、积极实践,对开展课堂美育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原产于中国的多年生水生花卉,荷花的花色艳丽,幽香袭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以及一定的经济用途。因此,挖掘和阐释荷花的美育价值有利于课堂美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荷花的花叶美
荷花有娇嫩的花瓣和雅致的花蕊。其色泽鲜艳、形态优美,被誉为“花中皇后”。荷花在绽放时,花瓣被水珠包裹,若隐若现,犹如妩媚少女般的娇羞。荷花色彩绚烂,品类繁多,有粉红、红、黄、紫、白色等。其中,粉红色是红白渲染之色,表现出动态变化之美;红色能激发活力、温暖人心,给人热情奔放的感觉;黄色使人感到明快、纯洁、温暖;紫色则给人神秘、平静、虔诚之感;白色给人纯净、清雅、轻逸之感。
荷花形态独特,单生于花梗顶端,花型大,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有单瓣和重瓣之分,花瓣嵌生在花托穴内,层次分明,排列如莲座般整齐,呈辐射对称之美。四五枚萼片绿色,紧贴于花瓣之下,花托呈上举的蜂窝状莲蓬,为椭圆形、卵形或卵圆形,内有莲子。荷花千姿百态,被赋予的美名有“天女散花”“金凤出巢”“黄飞舞”等,无不表现其娇媚的风韵美。
荷花的叶片巨大,直径可达70厘米,呈盾状圆形(幼时两侧缩卷呈梭形),叶缘无锯齿且呈波浪形弯卷,表面有蜡质,颜色深绿。叶柄呈圆柱状,位于叶片中央,从根状茎的节部生出。叶片层叠翻卷、交相错落,花叶相映更显荷花姿态端庄、亭亭玉立,静有袅娜之姿,动则摇曳之态,给人以高洁和清雅的美感。春末荷叶卷舒开合之际,有“交叶半心开”的细致动人。
当无数接天荷叶亭亭玉立,片如云、绿似海、荷浪翻时,则有莲叶接天翠无边、荷海清波一望远的荷湖大景,给人旷达开阔
的美感。欣赏荷花之美,心旷神怡之情也油然而生。
荷叶表面有一层密集的刺状角质突起,水珠落在上面形成张力而不黏附于叶表面,形成白珠摇晃滚动的现象。待到秋冬时,荷叶零落干枯呈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萧瑟之美,而“留得枯荷听雨声”则表达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残缺之美。
荷花的花叶相映成趣、互为依托,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白居易的“素房含露玉冠鲜”描述了绿叶配红、白、粉色荷花的和谐之美。荷花清香淡雅、飘逸幽远,给人以清凉怡人的感觉,也使其成为夏日里最受欢迎的花卉之一。置身于荷香美景,感受清风送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人的身心也会愉悦起来。
荷花的功效美
荷花香气清爽,荷叶轻盈碧绿,自古以来就作为药食两用的花材受人欢迎。据《周书》记载:“薮泽已竭,既莲掘藕。”说明我国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就开始种植荷花,并取莲子和藕作为食物。汉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说明荷花在汉代已经作为食物广泛种植。
现代食品和药学研究表明,荷花不仅是观赏植物,荷叶、荷花、莲子和藕都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可广泛用于食用和药用。如民间用莲子做羹、粥、糖莲子、莲房脯、莲子粉、莲蓉糕饼等。用荷叶做荷叶蒸肉、荷叶粥、荷叶蒸饭、荷叶炒鸡蛋等,都别具清香。莲藕富含淀粉和维生素,适合用来做汤、藕夹等食品以及各种高档点心等美食甜品。工业上,荷花能用来制作藕粉、果冻、蜜饯、果脯、罐头等。药用方面,花冠、莲房、莲须、莲衣、莲子、莲心、藕和藕节等均可入药。生藕味甘、性寒,功效为凉血止血、除热清胃等。熟藕味甘、性温,功效为健脾开胃、益血补心等。上述菜肴和养生保健新品的研发,都体现出荷花的功效美,丰富了中华博大精深的饮食和食疗文化。
荷花的文化意境美
明清时期,文人确立了和谐、和睦、和合的“莲荷意象”,产生了“以和为贵”的莲荷文化,使莲荷成为寄托情志的重要方式,也促进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荷合”天下的花中君子所蕴含的意象,体现出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文学中的荷花
荷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既是纯粹的审美本体,也被历代文人的典籍著作赋予了人格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艺术等领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诗经》用荷花象征女性、爱情、相思、祥瑞、和美、团圆等,《楚辞》则奠定了荷花象征文人高洁之志的意象。
千百年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优雅端庄、纯净无瑕、高洁清雅、祥和宁静的气质,象征着正直、清廉、无私的品格,素有“君子之花”的美誉,广受世人的赞誉,也体现了历代士大夫对君子人格和高尚情操的追崇。
荷花常被传统文人用于抒发情怀、表达志向和点缀生活情趣。三国时期曹植的《芙蓉赋》赞美荷花为“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宋代周敦颐的名作《爱莲说》为荷花留下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千古名句。这些诗词生动描述了荷花的形色之美及高洁品质,对后世荷花种养、文化和美学鉴赏都影响极大。
唐代王翰《题败荷》曰:“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诗中借残荷之声抒发了作者相思之苦。《莲塘》的“不畏塘雨急,钿叶自相遮”和《荷叶咏》的“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表达了诗人不为外物所累、随缘适性、坚守高洁清雅的初心信念和保持正直的君子情操。宋代张元干的“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通过荷、柳、云、月之间的互动与合奏,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淡泊悠然、洒脱旷达的情怀,也体现出荷花清新绝俗、幽深静谧、高雅别致的艺术美感。
除了上述意象,荷花还象征着青春意趣,《采莲曲》描写了荷塘中一幕欢快的场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碧叶香荷之下,采莲少女亭亭玉立、活力动感、青春洋溢的形象跃然于笔下,其意境优美、情调欢快,拓展了荷花的文化内涵。
此外,还有许多文人也为此写出不少佳句,如温庭筠有诗云:“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刘永之诗曰:“向晓珠摇荡,时泻玉盘中。”王月浦诗曰:“十万琼珠天不惜,绿盘擎出与人看。”李白诗曰:“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美术中的荷花
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在绘画、雕塑、剪纸、邮票等艺术领域有多种表现形式。传统绘画中,荷花常被绘制在扇面、宣纸、画布等载体上,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荷花画作。雕塑中,荷花作为常见主题被雕刻成众多精美的姿态。
荷花的颜色和形态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着吉祥,白色代表纯洁和高贵,粉色则被视为浪漫、美好和甜蜜的象征。荷花的形状代表着“五福临门”,寓意着幸福和好运的到来。荷花开放则代表了生命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人们面对人生波折要勇毅前行。荷花的叶子代表着生命的扩展和繁荣,莲子则象征着收获和昌盛,代表了生命的延续和无尽的希望。这些都为相关美术作品的创作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园林中的荷花
荷花是园林水景建造的重要素材,在丰富园林景观、提升园林艺术水平、美化人们生活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荷花和柳树的配植造景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常用技法,既可以与荇菜、睡莲、香蒲以及亭台楼阁搭配,呈现荷香远溢、柳枝迎风、高低错落、妙趣横生的近景,又可以造就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宏观远景。
荷花与竹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二者的配植被誉为“清风高节二君子”。竹子通过丛植和片植与池中荷花遥相呼应、若即若离,形成疏密开合的荫蔽和开敞环境,以丰富园林的空间感和层次感,起到延续景观和引导视觉的作用,满足人们对景观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
荷花专类园主要是表现各类荷花品种的形状和色彩美,通过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满天的香风营造出“绿荷消夏”的意境美。同时,荷花色彩艳丽、芳容可亲、品性感人,形态上小巧精致、亭亭玉立、迎风生姿,能体现出秀丽娇俏之美。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艺师常选用优良的荷花品种进行盆栽,这种点缀效果能充分展示荷花的个体美,从而提升园林的艺术水准。
结语
荷花种类繁多且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蕴含巨大的美育资源。在深入挖掘荷花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探索其在诗词歌赋、园林艺术、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和个体美,深入探究其生物学机理,把荷花的艺术、美学和科学价值进行结合,为学生全面透彻地剖析荷花美的内涵、意境和机理,使他们得到文、理、艺、美全方位的学习和浸润,从而创新课堂思政、丰富美育内容、拓展美育实践,实现以美育人的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生物类专业美育教学与实践研究”(JYX22028)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