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为新时代中国画创作“把脉”

        作者:李百灵2024-11-04 08:12: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厚的艺术资源,为当下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动力与支撑。当前,中国画以兼容、多元的发展态势向前推进,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笔墨与图式是传统中国画中的核心部分,如何将其与当代人的心灵充分结合,反映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与人文风貌,这是当代画家需要直面的课题。

          近日,“新时代中国画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该论坛会聚了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从中国画的精神本质到时代新貌、从中国画自身的生长到跨界融合等,与会者对中国画的发展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讨论。

          中国画创作的跨界视野

          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独立的媒介和视角,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出无限的创作力,拓展着艺术表现的领域。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既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需要在新时代语境下焕发生机,吸收多元艺术滋养,用跨界的眼光审视传统,为中国画主题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许多艺术家试图通过将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和精神与当代艺术的理念和表现形式相结合,探索出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他们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引入当代元素和概念,打破传统的界限,开拓了中国画的艺术边界。例如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是将中国画与动画进行融合探索的代表,他的水墨动画《秋实》《立秋》等作品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他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使中国画焕发出新的光彩。在他看来,科技的发展对于中国画乃至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剂的作用。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陆庆龙在国画的跨界融合方面也做了许多尝试。例如他将国画的用笔、用色方式融入油画创作中,又将油画的造型和透视特点融入国画创作中,使得国画作品有了新的面貌。在他看来,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一定要在材料、造型、色彩等方面把握住中国画的边界尺度,这样才能让画种保持原来独有的美感。”陆庆龙说。

          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在中国画创作方面做了很多前瞻性跨界探索,例如他的“圣米歇尔”绢本系列、“桃花源”系列等。“中国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表征的系统,也包括中国文化系统、理论话语系统,其经典主题包括渔樵耕读、文人雅集等。而不同时代的人们会有不同的演绎,构成中国水墨传统中的未知性和开放性。”丘挺说。他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对社会人文理解、对重大题材的挖掘,以及对材料的敏感度、对时空的体验等方方面面的建构才可能形成最有时代性、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作品。如果只是流于形式,水墨的现代转换就是个口号。

          当前语境下的写意实践

          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写意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精神和观念,成为中国绘画的特殊美学品格,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核心价值之一,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们对于自然、生命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从油画家靳尚谊针对美院毕业展提出“写意去哪儿了?”到全国美展举办期间,业界对于“写意画较少”的讨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如何传承和创新,使“写意”精神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成为摆在中国画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看来,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除了保持文人画写意技法的笔墨品质和精神追求之外,在表现时代、表现生活上有了全新的拓展。这使得中国画在题材、技法、语言上都有了新的呈现。“写意在今天可能不仅仅是一种画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尽精微、致广大的写意精神。自秦汉以来,文人画特别强调写意精神,在工笔画当中也是同样,今天的工笔画家在艺术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写意精神的张扬,使得工笔画在今天的发展也具有了超越历史工笔画的一种成就。”王平认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表示,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也需要坚守“意象观”。“写意是中国人文化心理上至高的审美境界,这个境界是其他民族、其他地域未有的境界。我们不能忘掉中国画的意象观念和写意精神的核心。这是每个国画家需要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和探索的。李苦禅先生曾说,现在中国写意绘画是文人绘画和作家画的一种结合。什么是文人绘画?从精神性出发;什么是作家绘画?从生活出发。两者之间结合,就形成了今天写意绘画的面貌和个人追求的风格。面对新时代,艺术家应当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家国情怀,并把精神传达给人们。笔墨当随时代,从来没有一种笔墨是固定的、是最正确的。笔墨也是随着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应该追求的。”张立辰说。

          从眼中之像到胸中之意

          当前中国画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瓶颈。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主任、美术评论家尚辉看来,绘画被视觉化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瓶颈之一。“一个客观的事实,今天人们通过电脑和手机阅读信息远远多于进入博物馆去赏画的时间。这个客观现象带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们的眼睛已经被图像驯化了。艺术家要想表达某个主题,就拍一些照片,再把照片形象挪用到画面中,这样创作的形象本身是图像化的、现实化的。而绘画应该表现真实吗?不全然是,实际上绘画应该追求空间、体量造型的审美感。”尚辉说。那么,在各种视觉图像横行的情况下,“写意”该如何体现?

          在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方向看来,时代的发展、环境的改变是中国画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推动力。“人的生存空间在不断拓展,很多新的事物、新的技术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例如科技的进步、交通的便捷、传播方式的改变,等等,都使得画家深刻感受到传统的笔墨语言符号的局限。这也迫使我们将传统绘画语言进行重新解构、重新建构。”方向认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光华认为,中国画创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如何把观察到的客观物象,转化为笔墨结构。“古人在创作过程当中,观察生活目识心记,看到的是什么?记的又是什么?看到的肯定是活泼的自然景象。但是在他的意识转化中已经转化成笔墨结构,然后才能够欣然命笔表达出来。转化过程很复杂,怎么把中国画特有的笔墨特质、书写性笔墨特征在笔墨结构里面有一定的所指和承担,才能够把客观物象转化成笔墨形象,也就是笔墨结构,这个转化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在实践过程当中是非常大的一个命题。”于光华说。

          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乔宜男看来,中国画反映的不是自然物象而是心象。心象是经过心理加工的形象。心象不只是表面的像,而是精神的像、情感的像。“图像可以借助,但是不能照搬,不然就背离了心象,也就没有了中国画的品位。坚守传统审美之下注重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绘画和现实的联系,要反映现实生活。画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可以作出不同的解答,可以有所偏重。但是底线是什么?是坚持中国画的绘画性。”乔宜男说。

          那么,如何从表面之像深入到内心之像、精神之像?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刘海勇表示,这需要画家不断生出感觉、感情、感受和感发。“感受,要用到五感——耳听、鼻嗅、眼视、体触、舌味;感情是要用情——从动心动情到用心用情;感受则是感而体悟捕捉心中之刹那的感受;最后则是有感而发。古代的很多大家多数是经历人生波折之后产生了真切的感觉和感怀。换句话说由心改变原来的常念,才是激发起心之情怀的动因。”刘海勇解释。在他看来,虽然数字时代尤其是AI技术对写意绘画发展有一定的冲击,人与人之间情感传达的方式已经更新迭代,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切的感情是不能取代的。“写意的形式语言随着时代的改变可能会改变,但是写意精神却因人的灵魂世界、心理世界而带有共同的世界性,所以时代的变革和语言本体的适配度也是需要艺术家思考的问题。”刘海勇说。

          从凸显精神到重塑结构

          传统中国画的样式标准是农耕文化背景下的认知结果,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这种标准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已然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画呈现出了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水墨形式,如实验水墨、都市水墨、表现水墨、当代水墨等。特别是当代水墨跨越中西艺术理念,以现代意识重新审视传统,以敏锐的视角直面现实。它通过对社会、自然、人性进行自觉的反思和认识,以探寻深层次的精神领域,从而生发出了符合当代文化语境的视觉图像,是中国画如何进行当代转型的重要探索。

          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曹宝泉看来,对社会的关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当代水墨探索的核心要素。“仅从水墨的形式、语言上进行探索解决不了中国画的当代转型问题。所谓‘当代性’本质上体现的是艺术家的思想、观念,是对现实的明确的态度。当代很多作品往往缺少的就是对精神的追求。缺少鲜明的精神特征,作品就缺少了当代性的内涵。样式和风格很重要,但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还是对于这个时代、个人树立起来的一种人格化精神,对社会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一种态度。真正好的作品是艺术家内在精神的真实体现,是充实饱满的、震撼心灵的,这也是当代水墨探索的根本所在。”

          在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委员姚大伍看来,近年来,当代水墨有了逐渐落寞的态势。当前,应该重塑当代水墨精神。“如何重塑?从创新角度来讲,新水墨不仅要在形象上创新,更要在思维模式、形式语言和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更新。时代在改变,新的文化状态的形成,能够促使艺术家探索新的绘画面貌。”姚大伍说。

          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王颖生表示,每一个当代艺术家都应当有一种使命感——通过创作实践,在艺术多元的当下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富有艺术穿透力的艺术创造挑战图像,使世界重新呈现新的意义。“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我们应当自觉与时代同步,增强文化自信,注重中国文化整体的审美观念和标准的建立,完成不负时代的艺术创作,与其他门类的艺术一起为文化繁荣发展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王颖生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4(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