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80后小伙15000元购买收藏曹禺手稿:盼物归原主

        作者:核实中..2014-04-29 11:30:28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3月31日,80后姚东伯来到成都送仙桥古玩市场“捡漏”,搜寻一些名人的书信、笔记等手稿。“这些东西在一些人眼中是废纸堆,但对我来说,是千金难换的宝贝。”


            姚东伯是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的青年话剧演员、编剧。他收藏的手稿,已经堆满10余平方米的书房。其中,有资深影视明星与川内导演的书信,更多的是戏剧界前辈名人的心得笔记。


            记者 朱雪黎


            品:字里行间的人生态度


            [镜头]1998年,姚东伯在兰州火车站前的地摊上,花5块钱购得一本民国时期扬州女书画家谢组纹《积翠楼吟草》的手稿本。“原本当临摹字帖用,没想到还能从中窥探其行为思想,这激发了我收藏名人手稿的热情。”姚东伯说。


            2012年10月,姚东伯到北京演出,在潘家园古玩市场闲逛时,意外发现一沓著名话剧演员叶子的手稿,其中,还有她曾公开发表署名文章《龙须沟首次演出的回顾》的手稿。叶子曾凭借《龙须沟》中的“丁四嫂”被称为“话剧皇后”。


            卖家开价12000元,把姚东伯吓退了。“可回成都后,连续几天睡不着。”学戏剧出身的姚东伯,对叶子老师敬仰有加,最终托朋友以7000元的价格购得那一沓手稿。


            “手稿有8页,收到当天,我看了不下10遍。”姚东伯告诉记者,对着红色的修改笔迹,他发现叶子将自己所有的“功劳”删了个干净。“叶子用‘哑嗓’处理《龙须沟》中丁四嫂形象,最终导致自己嗓子真的哑了的故事,已成为如今戏剧表演课堂必讲的案例。”


            姚东伯向记者展示了著名影视演员王志文1990年前后写给峨影厂王冀邢的几封“求职信”。从这些信中,他读到的是一名青年演员出名前,不得志的惆怅与苦闷。“强军带着周力送来了《南行记》的剧本,我挺喜欢。强军说你向周力推荐我出演漂泊者,我也希望如此……”“听强军说你明年要上一部戏,有我的事就说话,老是闲着,真能呆出病来,我觉得越来越活得不自在了,必须要找点事干,你说呢?给哥们指一条光明大道!”


            在这些书信中,信封上署名都是“王志文”,多封信内署名却近似“麦克华”。姚东伯介绍说,王志文曾在1989年上映的《秘密采访》中主演美籍华裔记者“麦克锋”一角。有朋友在看了这些信件后,表示愿意帮助姚东伯联系王志文本人鉴别,并回购。对此,姚东伯总是一笑了之,在他看来,相比真假,他更在意信件中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每个人都会经历类似的苦闷期,关键在于如何突破。“信里有些内容感同身受。”


            学:笔记里的戏剧理论实践


            [镜头]除了编剧、演戏,姚东伯也为一些想报考戏剧影视专业的孩子做辅导。2000年,他从网上淘到6本梁伯龙的上课笔记。“梁伯龙曾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1957年-1961年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姚东伯说,这6本笔记,成了他得力的辅助教材。


            笔记本封面分别写有“中国话剧运动讲座”、“表演”、“排演笔记”、“戏剧理论”、“进修笔记”、“苏俄戏剧史”和梁伯龙等字样。


            翻开“表演”笔记第一页,梁伯龙详细记录了第一次表演课的相关内容。“何之安老师问大家平时是否看报?大家回答说:‘每天都看。’他问了王铁成和几位同学这两天所发生的事情,都没有十分圆满的答复。何之安老师告诉我们,演员创作的源泉是生活,所以就要像盖房子要能住一样的来积累生活知识,丰富我们的创作,这就需要大家每天必须看报,关心我们的生活,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演员。”


            从梁伯龙的笔记中,姚东伯为学生总结了6大学习要求,而“每天看报了解天下大小事”成为他对学生的第一要求。此外,每人准备个小本子作生活札记、熟读谨记《演员的道德》、每堂课准备一个表演片段等要求,也都源自笔记内容。


            姚东伯说,没上过中戏的他,也通过这些笔记找到了在中戏听课的感觉。“注重动作表演,就是从笔记中吸取到的养分。只有集中注意力完成你的任务时,你才能消除紧张,才能动作起来。”


            盼:“深闺”手稿待人识


            [镜头]姚东伯手中的手稿,基本都是在古玩字画市场和古书网站上购得的。“很多手稿都是被人当破烂收来的。”他从一些文化拾荒者口中得知,很多人搬家时,都会将一些手稿混杂在废品中卖掉。有人就长期在废品收购站蹲点,从中收集有人名信息的手稿。论斤论堆收购,再回家查询整理。


            “他们绝大部分只是为了赚钱,和收藏爱好没多大关联。”姚东伯记得,2012年5月份的一天,他正在送仙桥闲逛,被一个商贩叫住。“我有一个叫曾来之的导演的东西,你要不要?”“曾来之?没听说过。”姚东伯接过商贩手中的手稿,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是“曾未之”。“我当时真是又欢喜又担心。”他说,欢喜的是该商贩明显不知道曾未之的来头,担心的是被商贩看出自己的惊喜。最终,姚东伯以低价成功捡漏。


            曾未之是新中国第一部禁片、2013年解禁发售DVD的《武训传》的特邀副导演。1975年调入峨眉电影厂,国家一级导演。潘虹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奴隶的女儿》也是出自他手。1995年去世后,家人遵嘱将其5000余种有关文艺理论、电影文学、电影导演等方面的书刊资料,赠与湖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参考阅览室,湖南省图书馆为其编有《曾未之先生藏书目录》。


            姚东伯的收藏中,有一份我国话剧泰斗曹禺评价他看过的两出《原野》的珍贵手稿。“我当时花了近15000元从商贩手中获得。”但多年后,他才知道,这份手稿是被某单位的图书资料管理员私自出售的。“我还是希望能物归原主。”


            指着一批由碎片拼凑出的手稿,姚东伯说,这些是被称为“话剧皇帝”的金山先生的手稿。“据出售者讲,这些都是从一堆废品中清理出来的。”一张拼凑出“任何同志均不可动我书架上的东西,务求自重!”的手稿,让姚东伯格外痛心。


            在姚东伯看来,这些名人手稿,客观细致地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时事、政治、人情世风以及与友人间诗文唱和、学问探讨等内容。他希望加大保护名人信札、手稿力度,不要任凭它们随意流失。


            姚东伯希望将自己收藏的手稿、古书捐赠给相关机构。但就目前而言,如何放心捐赠,依然困扰着他。“这些手稿流落到我手中就是由于保管不善,如果我捐出去后,机构再次保管不善怎么办?”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2(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