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门峡慈禧行宫仅剩残垣断壁

        作者:核实中..2012-08-06 13:47:39 来源:大河报
          1901年10月6日,慈禧从西安启程,一路往东走。10月12日,看见一道关隘,上写“潼关”二字。过了潼关,进入灵宝,就进入河南境内了。

            河南大小文武官员都早早地在边界上迎接两宫銮驾,欢呼的自然是“万寿无疆”、“太后吉祥”之类的马屁之语。不过,其中有一个小插曲,当时的河南四品卿衔道员吕永辉上了一封奏折,请求皇上和皇太后考虑迁都洛阳。

            吕永辉是何许人也?我查了查资料,大小也算个名人,当过河南永城的知县,据说游遍永城各处景点后,一时诗兴大发,挥笔写下八首诗,一诗一景,合称“太丘八景”,为当地留下一段佳话,造就了永城“太丘八景”的美名。

            这位书生如今也来掺和迁都一事,此奏折一递上去,随行的官员“皆目笑之”。

            朝中官员“目笑”吕永辉,并非因为吕永辉人微言轻,妄言朝政,而是一种过来人看后来人的心态在作怪。

            其实迁都一说,并非从吕永辉开始。两次鸦片战争前后,朝廷一些官员就上奏要求迁都以避“海上洋人之祸”。到了戊戌变法,康有为更是提出让光绪仿照俄国彼得大帝,“迁都定天下之本”。庚子之变,慈禧逃亡途中,太原、西安各地官员也有过迁都的呼声,吕永辉的奏折只是抓了“迁都论”的一个小尾巴而已。

            为什么要迁都?原因很简单,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中央政府的威胁无一不是来自海上,对于有海无防的清廷来说,北京作为首都,极易受到威胁。

            至于迁往何处?大家的建议五花八门,有的说西安,有的说洛阳,有的说武汉,更有说迁到成都的。其实,建议迁往这些古城的书生文人大多压根儿就没去过这些地方,清流论证,基本都是打嘴炮。

            当然,其时反对迁都的也大有人在,反对的理由都有一条:“久失王道。”

            西安、洛阳不适合做首都,为什么久失王道了呢?

            历史学者、央视《嵩山秘笈》撰稿人杨超认为,“久失王道”只是一个古人概念化的说法。北宋之后,整个中国的经济南移,传统的三河(河内、河南、河东,大致在河南、山西、陕西地区)经济繁华不再,中国的首都开始摆脱黄河一线布局,调整为京杭一线布局(南京、开封、杭州、北京)。水路交通能为京城提供强大的物资支援,尤其是火轮船引进中国后。“仓廪实而知礼节,西安、洛阳两京失去繁华经济的支持,自然就显得王道不够了。”杨超说。

            实际上,清代那些主张迁都西安的清流士大夫在北京时“引经据史,言之侃侃”,但跟着慈禧跑到西安后,“多半亲历其地,顿觉久失王道,不敢复持前议”,至于洛阳,更是没人提了。

            所以,朝廷大臣们对吕永辉的评价是“书生目论,大都如此,吕亦同受此病也”。

            迷信朝向背运拒不入住行宫

            慈禧进入河南之前,曾经多次发布旨意:尽量不扰民,不给地方添麻烦。但实际上,这种故作姿态只是表面文章,从慈禧在三门峡这段行程来看,可谓扰民不断。

            10月17日,慈禧一行赶到灵宝,由于这一天随行的王爷你争我抢,既堵车又堵心,慈禧就想在灵宝多待两天。这一天,京城传来好消息,北京的议和已经接近尾声,庆王奕劻已经抽出身来,准备到开封迎接銮驾,这让慈禧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看来回京再也无忧了。

            10月19日,慈禧一行从灵宝出发,走了六十里,到达陕州(今河南陕县)。慈禧异常迷信,从西安出来后,每到一地,基本都是从南门进,然后从东门走,这次也不例外。在陕州,给慈禧一行预备的原本有两处院子,一个是河陕汝道署,一个是陕州州署,但因为河陕汝道署署内“有园有圃,颇具亭台池榭之胜”,而州署中“亦小有园林,但多株荒废尤甚”,所以慈禧一下子相中了河陕汝道署的院子。

            由于第二天是九九重阳节,慈禧就在陕州又多待了一天,赏菊插花,饮酒happy。

            第二天慈禧一行从陕州出发,出东门,走到陕州辖区内的张茅镇驻跸,虽然当地官员提前为慈禧建好了行宫,但张茅镇太小,只给老佛爷准备了下榻的地方,随行的官员没了睡觉的地方,有的官员只好赶往下一个歇脚的地方——英豪镇。由于夜晚突下大雨,有的官员干脆在车上过夜,冻饿交迫,苦不堪言。

            其实官员们受这点苦不算什么,更苦的是英豪镇的老百姓。慈禧到张茅镇后,恰逢大雨,第二天走得很迟,而英豪镇的官员早就接到消息,说慈禧马上就到,那年头既没手机,也没电话,不知道这个马上究竟是什么时候,若误了时机,恐怕谁也吃罪不起。于是,地方官员一大早就让镇上百姓一街两行站在雨地里候驾,人人淋得像落汤鸡,又不敢离开避雨、吃饭、喝水,直到中午时分才迎来老佛爷的銮驾。

            10月22日,慈禧一行到达观音堂。观音堂为陕县东部一个小镇,这里至今仍流传着慈禧冒雨住民宅的故事。

            据说慈禧到了观音堂后,一看行宫坐南向北,有背运之嫌,当即怒不可遏,拒不入住。幸好观音堂的大户周家之宅是坐北朝南,且青砖瓦舍,五脊六兽,照壁回廊,也算体面之宅。慈禧冒雨视察后,也顾不得那么多,就点头答应住周宅。

            慈禧回銮,六十里要建一行宫,沿途要黄土铺成御道,扰民不断,正因如此,慈禧所过之处,不断留下人们对慈禧窘迫的奚落、嘲讽故事。

            当年行宫如今院落残破

            2011年10月17日,我来到义马市,寻找当年慈禧回銮时的行宫遗址。

            听了我的来意,义马市文化局副局长魏笑东说:“那个地方我知道,很长时间没人去看了。慈禧回銮这个事很重要,能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是个大好事。”

            文化局宣传科科长马留松开车,魏笑东指路,我们出了义马市区,一直往西行。石河村在义马市区西南,不过几公里的路程,由于这几年当地基础建设力度很大,险些找不到路。

            在石河村口,一位村民听说我们来找慈禧行宫遗址,大声说:“顺着前面这条土路一直往东走就看到了。”

            顺着土路走了大约三百米,看见一堵残破的院墙立在路旁,和两边现代化的院落有着明显的区别。一位正在晒太阳的老人听说我们的来意,忙说:“这就是,慈禧当年就住在这儿。”

            老人姓古,64岁。他告诉我们,村里大多数人都姓古,古姓在这儿是大姓。“我小时候听说,当年老佛爷从西安过来,那排场大啊,到哪儿都吃好的住好的。咱村有个大财主,姓古,就孝敬慈禧,把自己家的房子腾出来,让慈禧住了一个晚上。”

            魏笑东听了老人的讲述,笑着对我说:“这个说法是不确实的,古代制度是官不入民宅,慈禧不可能住到土财主的院子里。据《渑池县志》(古代义马归渑池管辖)记载,慈禧住的这个院子很有可能是当地官员临时修建的,得到了古财主的资金‘赞助’,而且慈禧和光绪赶到这儿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了,就吃了一顿午饭,饭后小憩一把,下午就接着赶往新安县了。”

            为了慈禧的一顿午饭和午睡,建起的这座临时行宫规模并不大,但很讲究,整个院落为“前院后宫”,后宫有9间上房,是给慈禧和光绪准备的,两侧有几间东西厢房,是太监和宫女们休息的场所。

            如今,后宫的房子已经破损,很多只剩下残垣断壁,但从厚厚的夯土和整齐排列的条石构造来看,房屋的修建尽管仓促,但颇为细致。

            指着脚下的土路,魏笑东说:“当时没有这条路的,前面的这个院子才是整个行宫的前院,前后两个院子原本是一体的。”

            在魏笑东的带领下,我们爬过一道长满杂草的土墙,来到马路这边的院子里,里面青砖灰瓦遍地,一道影壁墙残破不堪,但两侧的月亮门还算完好。

            “这个慈禧行宫,新中国成立后给学校当教室用过,2000年发生过一次火灾,后来就废弃了。下一步我们文化局准备组织人在这发掘一下。”魏笑东随手捡起一个石雕,“这个玩意应该是房顶上的,用来避邪的,现在房屋坍塌,掉得满地都是,太可惜了。”

            我在慈禧行宫的遗址上四处转悠着,由于年代久远,除了屋内大梁上的花纹和屋角青石上的纹理透露出当年修建时的精心与细致外,人们很难将其与当年叱咤政坛的慈禧太后联系起来。

            但耗费无数银两,只是为了区区一顿饭和一次觉,实在是太奢侈了。

            不知不觉中已是傍晚,夕阳西下,一抹残阳打在残破的院墙和青石之上,仿佛讲述着一百多年前那个不寻常的中午的故事。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扬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3(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