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张会元,男,江西师大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专职副会长,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终身客座教授,荷泽市书画院艺术顾问,江西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西画院特聘画家,江西政协书社特聘画家。
代表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美展、第七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纪念毛泽东(讲话)60周年全国美术展、全国百年百虎国画精品展以及出国美展。
国画《小憩》《泡桐花开》在《中美国际艺术交流名家名作展》中获金奖和被授予中美艺术交流使者荣誉称号。
国画《晨装》入选《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大型艺术交流展》,被授予中德文化交流大使荣誉称号。
国画《佳丽踏歌行》获由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
国画《杜鹃之恋》被特邀载入“中华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翰墨典藏”,荣获金奖和中华杰出艺术家称号。
漆画《蝶恋花》《桂林山水》被入选“中国漆画展”送往欧、亚、美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政府、机构收藏。
国画《金晨》入选由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省美展一等奖。
国画《战友》获由中国国画家协会主办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美术大展”美术作品金奖。
漆画《转机》入选由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省展一等奖。
《西江月井岡山》 180cm×294cm 2017年
韵外之致
——张会元的人物画创作
文/邵大箴
中国水墨人物画创作在20世纪初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是艺术家在社会大变革的推动下,强化了艺术面向现实生活的理念,适当借鉴了西画写生法和写实造型,以补充晚期文人画沉缅于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不足,形成了“合中西而为新纪元”的势态。张会元1966年毕业于江西师大美术系并留校任教,他受到的是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推行的中西合壁型的美术教育。徐悲鸿主张融写实方法于意象文化理念之中,重基础讲情操,重文化讲品格;蒋兆和“以形写神,骨法用笔,创造技巧”的教学方法则确立了新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原则。张会元在学生时期深受“徐蒋体系”影响,接受了这些观念和方法,中西兼修。在这个基础上,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他对传统文化的精妙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开始更加重视绘画的笔墨语言。他谨慎地提示自己,既不要把中国画画成“素描画”,也不要落入传统笔墨形式的窠臼。在之后工作的40年间,张会元在教学之余,一直坚持着中国画、漆画创作,以人物画见长。
《金晨》 195cm×163cm 2004年
在传统文化中,“韵外之致”本来是诗歌的美学范畴,“韵外”则是指诗的语言文字声韵及其表面意义之外所隐含的意味,这种意味是一种弥散在艺术空间的“虚空”悠远感,要靠读者“思而得之”、“品而得之”。境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才可以言韵外之致。同理,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所遵循的准则。绘画中的内在神气和韵味即“气韵生动”,是一种见诸于“形”的鲜活的生命洋溢的状态。人物画要达到“气韵生动”,必须形神兼备,传达情、趣、韵、意,这需要作者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更要有悟性。张会元有较好的素描功底,像许多受过中西融合型教育训练的画家一样,如何在创作中把素描造型功力与传统笔墨神韵有机结合,是他长期探索的课题。经过不断实践,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如《佳丽踏歌行》,人物塑造简洁凝练,繁而不杂。画面井然有序,人群错落有致,独特的形式设计强化了秩序感和整体感,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惠安女们有着曼妙的身段,面部表情平淡、安然和坚毅,含蓄而有诗意。画中人物安排似景,努力酿制诗性的“醇美”。水与墨的处理得当,墨色温润,层次富于变化,给人以清澈氤氲之感。墨的灵动皴染衬托出线的力量之美,柔中含刚,在古拙中体现出传统笔墨的厚度与质感,从而也展示出惠安女的健硕和朝气。
《地铁战》 204cm×209cm 2014年
凡画,人最难。相比较于山水,人物形象塑造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张会元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面对活生生的人物,不拘泥于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关注人生、关注生活的前提下,通过细心观察、认真写生,精心酝酿构思,在法度内外上下求索,在理趣之间进出求悟,努力在作品中把握似与不似的度,妥当地处理了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力图体现自己的人文关怀和艺术个性。创作于2014年的《地铁战》,通过刻画人物的眼神、手势、身姿与其他细节,以及纵横交错的电线、钢管、脚手架,描绘有主有次,详于传情的人物的动态神情及其相互的顾盼呼应,而略于枝节的环境描写,从而使他的作品既有主体的传神人物形象,又有合理的、抒情达意的细节衬托,使画面更显丰富,人物更富有生气。
《佳丽踏歌行》 235cm×164cm 2002年
中国画除讲究气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作品的艺术格调。张会元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清新、纯真的品格,在于他以平常心和以比较虚静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在当今喧闹浮躁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心境的宁静和淡然已成为时代内在的需要,也是真诚艺术家心灵之所需。张会元不受流行时尚影响,多年行走在水乡间、山河间,捕捉自己对于大自然真实的感受和情思,寻找自己追求的中国画现代人物画之路。他作品中传达出来的生活气息,宁情淡雅的意味,沉淀成一种淡淡的抒情诗般的感染力,与我们时代的内在精神吻合。
【邵大箴,男,江苏镇江人,1960年毕业于俄国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事、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美术研究》主编,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院长】
《朝圣归来》 180cm×640cm 2016年
阳光的笔墨
——读张会元先生水墨人物画
文/牛克诚
当代中国画画家张会元先生擅长水墨人物,惠安女又是他笔下的主体形象。闽南沿海特殊的文化风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长年在惠安、湄州地区的采风写生滋养着他的创作灵感与激情。他不仅熟悉、热爱这里的自然环境,更对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女性情有独钟。他以纯熟的笔墨深入细致地展现渔村女性之美,从她们的容貌、身体,到她们的动作、表情,她们的姿态、服饰,乃至她们的气质内涵,都洋溢着浓郁的闽南沿海气息,让我们在她们面前似可听到海风习习。
《尽开颜》 200cm×199.5cm 2007年
张会元先生笔下的女性既来自现实生活,又不是一种纯自然呈现,她们的身上寄寓着他的浓烈情感。惠安女的朴实与热情,激发着他强烈的创作冲动,她们的形象已融入他内心,便能在他的笔下呼之即来。可以说,张会元先生的水墨人物,既表现了浓郁的地域风情,也传递了质朴的生活气息,他用画笔精湛地描绘出惠安女的气质与温度,抒发了一位当代中国画家对于劳动、劳动女性的赞美与讴歌。
《高山流水》 246cm×124cm 2021年
张会元先生的水墨人物画虽然根植于惠安、湄州的地域环境,但我们并不因此而认为他是一位风情画家,因为,他所表现的女性之美已经超越风情的再现,而以一种女性的普遍之美激动着他的观众。他的水墨人物画背景并不复杂,也正因此而凸显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她们明眸、丰颊,体态轻盈富于动感,如蝶舞花中一般,沿海渔村的生活细节与劳动女性独特的精神气质扑面而来。
《播火者》 136cm×68cm 2021年
渔港、海风,有张会元先生不可忘怀的情感记忆,在这一情感的驱动下,他便不可遏止地一遍遍复诵着源自内心的对于女性的赞美诗篇。我们有时也许会感到他的一些作品有些雷同,其实这也正是他以浓烈情感反复咏唱同一主题的必然。可以说,张会元先生水墨人物画的笔线、笔墨以及色彩等,都已在这种复诵的过程中汇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诉说,也是在这种反复咏唱中,形成了他水墨人物画独特的人物形象及其绘画风格。这种风格清新、健康、明快、自由,也即是说,它不是深沉、凝重的,它始终洋溢着一种乐观而浪漫的基调。
《红蕉树下》 198cm×96cm 2013年
张会元的水墨人物画既有坚实的素描功底,同时又体现出他对于笔墨质感与律动的高度敏感与把握。他用笔娴熟,下笔成型,人物形象的完成就在一气呵成的笔墨挥洒之中,这既源于他青年时期的绘画训练,同时,也更源自他对于表现对象的细致观察;他下笔利落,毫不拖沓,那也是他激动心绪的一个最直观体现。他的水墨人物的笔线表现超越了传统的“十八描”,其流畅的线条与清润的墨色水乳交融,流动出一种畅快轻盈的节奏。然而,在迅捷的行笔中,却仍保持着造型的准确与形象的生动,特别是他对于人物眼神的刻画,对于手、足的描绘等都十分鲜活传神。可以说,张会元先生的水墨人物在将中国画笔墨韵律与惠安女人物形象描绘的结合中,创造了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笔墨形式。
《战友》 192cm×96cm 2011年
他用这种笔墨形式所奏出的轻快基调,去表现那些劳动女性富于热情、乐观进取的生活情态,从而体现了一种具有阳光感的时代精神。这一笔墨精神既映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体振奋向上的时代氛围,也体现了他对于劳动人民的天然情感与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恩与热爱。
我想,张会元先生一定是一位内心充满阳光的人,因为他把现实中的一切困苦和艰辛都过滤掉了。从他成长的经历看,反右、文化大革命他都是经历的,但他笔下所流出的却并不是苦涩。他把人间冷暖都变作了一种温暖感人的笔墨,让人们看到阳光,看到希望。
《秋高气爽》 144cm×180cm 2019年
在我们强调张会元先生的水墨人物画是女性的、温和的同时,也一定要指出,他的水墨人物画并不是小情小调的,更不是萎靡不振的。事实上,他的水墨人物画所展现的跃动的笔触,果断而有力;它大开张的构图,充满内在的活力。对于一位内心充满阳光的人来说,坚韧的力量不在外表,因为它已融汇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之中。张会元先生用阳光的笔墨,让他的水墨人物画通过女性的、温和的主题,传递出坚韧顽强的生命力量。
【牛克诚,男,辽宁抚顺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当代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印社理事。】
《憧憬》 124cm×246cm 2013年
《渔归》 96cm×180cm 2012年
《倚春图》 68cm×136cm 2014年
《游春图》 68cm×136cm 2020年
《秋思》 136cm×68cm 2018年
《格桑花》 136cm×68cm 2020年
《童年记忆》 136cm×68cm 2018年
《花季》 136cm×68cm 2014年
《泡桐花开之二》 136cm×68cm 2012年
《小憇》 136cm×68cm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