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上海通讯员 常志康2011-03-29 17:40:42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2月1日上海消息 近闻徐门“乐陶砂”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受到台、港、澳及海外人士的欢迎,于是有了这篇访谈。
徐门双大师
“乐淘砂”――紫砂艺术的品牌。
紫砂艺术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经典之一,影响深广。上世纪五十年代,紫砂壶工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和发展,顾景舟大师一脉得以延续和发展,其中,以其大弟子徐汉棠、得顾景舟指点的徐秀棠兄弟传承和创建的“徐门紫砂”成为紫砂艺术的杰出代表。
徐汉棠、徐秀棠两兄弟出身紫砂世家。徐汉棠先生从他的祖父徐锦荪开始,其父徐祖纯、直至徐汉棠的孙女徐曲,有五代人从业紫砂。外祖父邵步云、曾外祖父邵云甫都为制壶高手,所制的紫砂烟具曾盛名于南洋,舅舅邵茂章、邵全章也是当时紫砂界的名家。徐汉棠在顾景舟大师悉心指点下精于制壶,尤擅制作各式微型小盆,被称道为“汉棠盆”。徐秀棠擅长雕塑,所塑的人物神态如生,被誉为“当代紫砂界的双璧”。徐汉棠、徐秀棠两兄弟的壶艺绝活成就了“紫砂良工出徐门”。上世纪90年代,兄弟俩双双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文化部授予徐汉棠“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成就了一门两大师的佳话。江苏省将“徐门紫砂”作为中国“申遗”项目上报国家。名门出高徒,徐汉棠之长子徐达明于2009年底被评为中国陶艺大师。
在两位大师的携领下,徐门家人和子弟精心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徐汉棠大师创设了“徐汉棠大师工作室”和“乐陶砂”两个紫砂壶精品品牌,将古拙庄重、质朴浑厚的徐门和邵氏的早期紫砂作品如寿星壶、海茶盘、四方回纹瓶、长方美人瓶、柿扁壶、梅花周盘壶等,继承、发展为融入现代情趣元素的极具观赏、收藏艺术价值的作品。专家评论道,“仅从这一个侧面,就反映出了’徐门紫砂’在中国紫砂艺术传承中的厚重家学渊源和艺术成就。”
上海“乐淘砂”
令人称奇的是,徐门竟然拥有十多位高级工艺师、工艺师而为中国当世最大的紫砂世家。徐汉棠、徐秀棠两位大师的胞弟徐可棠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乐陶砂”的主持者。
在位于上海五角场地区的“乐陶砂”上海工作室里,只见人来人往。上海世博会期间,欣赏与选购紫砂壶、盆、杯等艺术品的地方有多处,为什么这里的文人墨客这么多?
“最近,这里的海内外顾客比平日多了几倍,慕名而来者最多的是台胞了,我想,这与世博会不无关联吧”。 “也因为‘乐淘砂’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独特文化境界吧。” 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说。一旁的美籍华人画家林女士接过话题说,“品评紫砂,要以艺术的想象力去体悟紫砂艺术特有的语言和内在情感”。“我很喜欢徐可棠先生的紫砂作品,在美国的图书馆查访过资料。这次回国,既参观了世博会,又亲眼欣赏到了‘乐陶砂’和徐门紫砂艺术品,还有幸见到了徐可棠先生,真是一次行程三份快乐哟”。显然,林女士是“乐淘砂”工作室的“信徒”了。
面积不大的工作室里显得有些拥挤,与徐可棠先生的交谈只得在茶区关门进行了。徐可棠先生平日话语不多,十分低调。“我爸的个性是话不投机三句嫌多。”徐可棠先生的女儿、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徐行竟然也与我有同样的感受。由于相识已久,我们的话题直截了当。“之所以在上海设立工作室,为的是借上海世博会的东风,让更多喜爱中国紫砂艺术的人理解和感受紫砂的高雅艺术底蕴,滋养健康的艺术生活态度。”他喝了一口茶,一下子就将在上海设立“乐淘砂”工作室的初衷表述得明明白白。徐可棠先生于2001年与儿子徐跃、女儿徐行一道创建了“乐淘砂”工作室,于2006年进驻上海。
“乐淘砂”在紫砂艺术界展现出了耀目的光华,为什么会有“知‘乐淘砂’者必知徐家门”的说法? 徐可棠先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按自已的思路说道,“以‘道’的境界联想紫砂艺术,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对技的一种单纯的熟练把握,实则不然。纯熟地运用技,虽然也能达到一种在外人看起来似乎自由的境界,也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但是决不可能达到化境的地步,也决不可能创造出神品和逸品来,因为他心目中还有技在,还有物在,还有法在,还有我在,甚至于还有名利在”。谈起紫砂艺术,徐可棠先生的话多了起来。
“所以,我认为,紫砂制作分为实用品、工艺品、艺术品三类,能制成真正的不朽的艺术品的人,必定是处于‘无我、无利、无为’的至高境界之中,加上当时的愉悦的精神状态,才会造化出神品、逸品,而所谓佳品与神品、逸品相距甚远啦。” 我品味,“造化”与“制作”的巨大距离,前者是艺术,后者是工艺品,进入流水作业的就是实用品了。他对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有着独到的理解。这种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一旦融入艺术品,其意蕴便起了质的变化。
他补充说,“茶文化形成风气,普惠民众,使用实用品,也能让人们在饮茶中品味文化,喝出健康”。他话锋一转,又道,“但是,能赏鉴、品味出神品、逸品者,才能在人文精神上拥有它,它与精、气、神合一才具有艺术生命力呵。”
听着徐门第三代传人徐可棠先生的侃侃而论,我分明读到了他对紫砂艺术的至高追求,还有他的艺术风采和个性魅力,在他的工作室里,体悟到的不仅是“乐淘砂”品牌,更有他对紫砂艺术的文化精神境界。不是吗?!紫砂壶造型“色不艳、质不腻”,泡出的茶淳香甘美、余韵悠然,“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这些特点正迎合了文人追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境界,而品茶与把玩、观赏紫砂茶壶的浑然一体,又让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徐可棠先生眯缝着眼睛、近乎痴情地把玩着手中的紫砂壶说,眼神里写着思索,面容上满是鉴定,此时此刻,他进入了“无我无人”的境地,他的太太、中学语文教师陈小仙女士在他身边说“现在,‘乐陶砂’就是他的全部。他将‘乐陶砂’定位为只做艺术品”的话,他也全然没有听见。这不正是他作为艺术家的最动人的神态吗!?我立即用相机记录了徐可棠先生与陈小仙女士在一起的一刻。
或许是这种文化的境界,或许是徐门和“乐淘砂”的艺术品味,让中国紫砂艺术展览业有一个说法――紫砂艺术展览不能没有徐家的作品。从早年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徐门“福康”紫砂名震北方的天津、大连、营口,远销东北,驰名于南方的南洋、印度尼西亚等地,徐门紫砂兴盛百余年,这在中国紫砂行业的家庭独此一家,而徐可棠先生的“乐陶砂”被瑞典皇家收藏引为至宝,并为比利时皇家博物馆等多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台、港、澳更有着喜爱“乐淘砂”的群体和“乐淘砂”沙龙交流机构,他们研究“乐陶砂”,也在研究徐可棠先生这样一个人物。
探索的苦乐
徐可棠先生1945年2月出生于宜兴蜀山紫砂世家,“从小就在紫砂泥堆中玩”,1958年,他独立做的第一件全手工作品“柿子壶”参加了“勤工俭学成果展览”,他高兴地给父亲看,父亲看了一眼,然后“嗯”了一声,算是不低的表扬了,从此,他得以帮父、母“干活”了。后来任教于陶瓷职工高级中学,参与创建紫砂专业班,带领学生从打片子开始练习基本工。1980年初,他被陶瓷职工高级中学派往紫砂工艺厂研究所进修。在这里,他不仅欣赏到了更多的顶级紫砂艺术作品,更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大师们发现,这个言语极少、但很执着的年青人善于学习,也善于思考,手上的功夫有潜力。就这样,他在紫砂艺术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访谈之前,我曾做了功课――品读《徐汉棠紫砂艺术》一书。难得一见的“汉棠壶”、“汉棠盆”和书中的自述、论艺、人生等章节,不仅详述了紫砂的传承、繁荣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我想, 徐可棠先生也从中感受到了家族的艺术氛围和影响。
几十年“弹指一辉间”,徐可棠先生在学习、思考、实践中拥有了实践的积累和经验、厚重的文化积淀,因而成为紫砂界的名人――“知‘乐淘砂’者不可能不知徐可棠。”
饮茶的普及和饮茶器具日趋工巧的需求,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紫砂壶从明代诞生之日起便注定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的文人饮茶从煮变为沏,茶、壶成为文人显贵的珍品,紫砂壶艺也成为中国艺术文化历史的象征之一。文人的推崇和宜兴特有的紫砂泥原料,使宜兴成为中国紫砂器的研究中心、制作中心和发展中心,紫砂工艺长足发展,人才叠出。例如,明代制壶大家龚春的壶名为“供春壶”,龚春后来传艺给时大彬,时大彬也成为大家。清代陈鸿寿、杨彭年俩人合作的作品“曼生壶”也被传为美谈。20世纪后的顾景舟炉火纯青的制壶技艺堪称登峰造极,被誉为中国“紫砂泰斗”。
的确,紫砂壶艺术作为中国民间工艺的一大门类,有过盛世的大起,也有过乱世的大落,众多名家作品被历史掩埋,一些技艺撼而失传,名壶传世佳品寥若晨星,有的为收藏者所有,有的流至海外,但紫砂壶的艺术声名经久不落。“乐淘砂”作为近十年期间上升着的晨星,而扬名海内外的徐门独具的“石瓢壶”在他手中“更具有了完美的境界”。
他是紫砂收藏界的权威鉴定师之一。一次,一位热爱收藏紫砂艺术品的商人请他鉴别化费十余万元人民币购买的五把壶,他不仅指出是鹰品,还告其鉴别的方法,让他感慨不已。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继承中的创新。紫砂艺术界均知,在工艺品这一层次的创新中,不少人得到了名、利,但只能是工艺品,而艺术品的创新至难,书法艺术、国画艺术、紫砂艺术偕如此,大师也轻易不敢轻言创新两字,而徐可棠先生的创新意念和实践已久,他在积累,他在厚积薄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紫砂老艺人裴石民用盘条的形式做成的四把壶进入香港,引起香港紫砂艺术界的普遍关注,徐可棠先生由此受到了启发进而萌发了创新意识。
他在近三十年创作紫砂壶艺作品的基础上,近十年来潜心钻研盘筑壶艺制作的技法。做成盘筑壶谈何容易?!首先是接缝的难度,在1170度高温烧制时,接缝处会变形。其次是如何既从传统出、又恰如其分地融入新意,为此,他选择了“底槽青”、“本山绿泥”的紫泥、红泥作为原旷基料,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反复设计和试验,终于形成了既具有传统风格的底座,又有时代新创意、烧制过后的变化恰到好处的融自然与和谐之美的 “盘筑壶”,一套由三个不同形状、高中扁不等、大小不等的“盘筑壶”也终于在半年中达到了设计的效果,置于水中竟然还能保持完全的水平状态。
“盘筑系列紫砂作品”独特的风韵,受到了收藏界的追捧和收藏。作品“盘条秦权”被比利时皇家博物馆收藏。著名的“盘条石瓢提梁壶”有多家博物馆倾心,最终为无锡市博物馆收藏。台湾地区、香港、新加坡、日本、法国、比利时、马来西亚也争相收藏了他的作品。
在这篇访谈之前,我知悉,徐行在留学英国时最真切地感受是对紫砂艺术的念念不忘,“对她的情感,在国外的数年中可以说是与日俱增。”她回到了祖国,继续“玩泥”。如今,她的紫砂作品大有长进。
“十年的探索受到认可是幸运,但艺无止境啊!”徐可棠先生感慨道。谈起上海,谈到世博会,他高兴地表示,“上海浓厚的文化氛围、懂壶和玩壶的群体,让紫砂艺术具有了生命力,特别是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元素让更多的海外宾客认识了中国紫砂的艺术魅力,世博会中的许多中国元素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复兴的历史机遇,这也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动力。” 我阅到了艺术家的澎湃的激情。
世博会期间,有6名收藏家表达了收藏他的作品的意愿。台商界知名者、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张伊犁从山东专程到上海访问徐可棠先生时感慨地说,“这么好的东西不应该只是收藏,能否面向更广大”。我曾闻悉,有多家机构表示希望主办“乐淘砂”艺术作品的展览,对此,徐可棠先生道,“我正在准备作品,届时,爱好者一定能看到一批成系列的作品。”我知道,徐可棠先生最大的愿望是创作出一批艺术精品,之后,他才会办展览。
说到这里,徐行道, “我爸今天说了一星期的话” 。我们都笑了, 徐可棠先生笑得很开心。
期待――一睹徐可棠先生的“乐淘砂”新的艺术精品,让更多的人品味“乐淘砂”和其主人的中国文化艺术的境界.
|
-
-
-
-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