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戴家妙特别忙碌,除了平日里的教学工作外,空余时间几乎一头扎进了他艺术世界中,研究书法篆刻的实践与理论,收藏书籍,忙得不亦乐乎!年前,我们约定了在钱塘江畔,做了一次愉快的访谈。
在访谈中,他娓娓道来,幽默风趣。书法用语经过他的描述,像我这样的爱好者也听得清晰而明白,还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萌生想拿毛笔练字的冲动。真可谓是深入浅出,亲切自然。
人物名片
戴家妙:1970年9月生,温州永嘉人,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书法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高校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
出版专著 《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宋元书家部分》(“八五”重点书目)、《行书笔法概述》、《历代闲章名品鉴赏》(合著)、《篆刻学·篆刻批评原理》、《行书教程》、《中国书法巨匠丛书·吴昌硕卷》、《篆刻经典技法解析·邓石如卷》等。其中《行书笔法概述》一书,收入国家“863计划·中国数位图书馆示范工程”,《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历史的研究》获浙江科研成果三等奖。参加江苏教育出版社《篆刻学》编撰,获得中国书协“兰亭奖”二等奖。参与编辑《浙江书法作品集》、《中国法书精萃》、《历代善本碑刻》、《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历代小楷名作选刊》、《沙孟海全集·篆刻卷》、《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书学之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五十周年文献集》等。参与编写 《中国书画年鉴》、《世界美术工作室·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工作室》、《浙江书法史》等。重新点校《书画书录解题》。正在进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赵之谦集》的整理编写工作。
学书之路是艰难而又幸运的
戴家妙出生在温州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上小学时,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其他读物。好学的他从邻居那里借来《三国演义》、《封神榜》、《水浒传》偷偷地看,像《唐诗三百首》、《三字经》之类的启蒙读物则是后来才知道的。“记忆中,我爷爷每天晚饭后在月光下,跟我们讲他所经历‘八个皇帝’的故事。”从此,他埋下了喜欢读书的种子。
也许是天赋,初二那年,戴家妙得了全校钢笔字比赛一等奖,很快引起了启蒙老师张索先生的注意,他也因此跟随张老师开始正式学习书法。聊起张索先生,戴家妙感慨地说道:“是张老师让我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我的人生每一步都离不开他的影响。后来在张老师的引荐下,认识了林剑丹、张如元老师。这两位老师在我此后的书学道路上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指点。”
尽管在初中毕业之时,戴家妙获得了全国钢笔字比赛一等奖,但是遵循母命,他报考了中药学专业,可无论专业成绩是如何优秀,他始终感到对医学的隔膜,尤其是在从事中药学工作后的十三年里,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在了书法爱好上。
机会总是垂顾于懂得坚守的人。作为“杭漂族”的他,一直怀揣着书法的理想,从未离开书法圈子。“幸运之神一直眷顾我,在杭州,我又遇到了两位恩师:金鉴才与祝遂之。”
据他自己介绍,在金华读书时,就常去将军路一家书画社等金老师来,可每次都错过了。1988年,毕业分配到杭州,当时金老师也从义乌调到杭州西泠印社工作。于是就去葛岭拜访金老师。金老师对这位来自永嘉的小伙子青睐有加,收为入室弟子。“这么多年来,金老师像父亲一样关心我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他还把我推荐到浙江省书协协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我又得到了许多的锻炼机会。记得金老师有一次一口气花了近四个小时给我示范临摹一通《兰亭序》,我一直珍藏至今。”
戴家妙结缘祝遂之老师则缘于一次在桐乡召开的篆刻工作会议。“当时祝老师让我帮忙整理讲话稿,大概那次整理得还好,祝老师对我印象不错。2001年3月,中国美院筹建国内唯一的书法系,祝老师就调我去美院协助他工作。从提议到调动手续,前后大约半个月时间。对我而言,这是人生命运的重大转变。在祝老师身边工作了十多年,很受他的影响。那种执着的坚持,从容的自信以及对艺术的敏锐,都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
戴家妙说:“我亦曾经有过困惑,幸运的是我的老师们都是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廿几年的学书历程,我最大的感受是书法之外的力量在感召我,向着一个目标在迈进。这个目标也不尽是功利的,更多的是自身气质的进步与改变。”
写字要有书卷气,书法学术不容忽视
戴家妙诸体兼擅,其篆书古雅雄浑,给人以一种幽深厚实之感;其行书深得二王之法,书写能力很强,畅达中透露深沉之气,清雅中蕴含朴茂之势,极富艺术感染力。看他写行草小札,随手写来,无不如意。其隶书根植两汉,出入清人诸家,饶有古意。其篆刻的造诣也早已被界内所公认,上溯秦汉,下逮明清,工写结合,探源竟流,清雅与醇正,在青年一辈印人中确为翘楚。正如其导师祝遂之教授所评价的那样:“近年来,戴家妙精力集中,不为外部纷杂困扰,坚持自己的理想,气息醇正,很为难得。”
“写字要有书卷气,这与书家的学问修养是分不开的。”戴家妙认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一定是既懂书法,又有学问修养的。“马一浮先生一辈子写字则是越写越好,因为他学问好。所以,我常跟学生讲,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是书法家,但成功的书法家,基本上都是有学问的。”“潘天寿先生讲要三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还说“不要三绝,而须‘四全’(诗书画印),”都是主张写字画画的人,不能丢了读书这一基础。
戴家妙说:“书法的深入,离不开文化的深入。自古以来,没有屠夫成为书法大家的案例。原因很简单,就是书法离不开文化。我的老师教育我,一个人一辈子必须胸中藏有一部书,即要深研一部书,或《说文》,或《左传》,或《史记》,或《汉书》……”“从读书的经验来看,只有感受到了高深的境界,才会起敬畏之心。向往文化,并不等于有文化,正如有才气并不等于有才华一样,一切都要落地生根的。”对于时风的浮躁,他也深有感触。所以,在杭城各种书画的活动中,他的身影并不多见。诚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还是学习读书更要紧!”
纵观戴家妙的书法生活,大量藏书与读书极大地丰富了戴家妙的文化视眼,提升了书法品格。诗文修养与书卷气息深入到他的书法作品中去, 成为戴氏书风独立于时人的重要支点。读书养心、入古养性,这是一条隐性的书法生态链;众多的名师指点,丰富的人生经历,扎实的学术素养,低调的为人处世,则构成了一条显性的人生生态链。
他的家像一座书城
藏书是戴家妙的一大爱好,圈内人都知道。他的家被一堆一堆的书籍所侵占,甚至连餐桌也成了堆书的地方,可谓堆积如山。若是大胖子穿梭其间,还真得要倍加小心才是。
据他自己介绍,他买书是冲着学习的目的而去的,不是为了收藏的目的。十数年前,他到处访书,遇佳本必倾囊而出。有时为了配齐一套书,他趴在网络上,到处寻访,“孔网上有段时间古籍拍卖做得很好,我一般都是自己坚守的。有时,自己有事,就委托学生守候在电脑旁,直到竞拍到为止。”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他的大名非常响亮,大家都夸他是书痴。我同事中也有几位爱好藏书的,提起戴家妙,都是竖大拇指称赞不已。
2003年,吴战垒先生曾极力推荐他参评杭城十大藏书家的荣誉称号。他觉得自己远不够藏书家的资格,至今都未参评。在他心目中,藏书家是很神圣的称号,是文明的守护者。“我只是爱好而已,是为了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才花那么大的劲买书的。”他的谦虚儒雅,一如他的书法。
“家里最大的财富就是书籍,我非常享受每天有它们陪伴的生活。这也将是我给孩子留下的最大一笔财富。”戴家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