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8-16 16:02:55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有一位美丽、自信且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外籍女孩一直在中国当代艺术展的前沿奔忙着,她就是来自塞尔维亚共和国的比利安娜?德瑞克。作为一位独立策展人,她已经在中国居住了8年时光,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发展继续着她的努力。
2000年,比利安娜?德瑞克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获得亚洲研究的学士学位。2004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美术系之后,她选择留在上海,从此开始在中国的艺术之旅。她说:“我很喜欢策展人这份工作,它如同我的生活;我也喜欢中国,喜欢中国的‘快’,而且我已经离不开这种速度感。”
策展人不应被体制化
记者:你是如何成为一名独立策展人的?
比利安娜: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恰逢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成立,通过沟通我顺利进入了多伦美术馆学术部,开始主要以撰写中英文的评论文章为主,之后“多伦”成立了中国美术馆体制下的第一个策展部,我被任命为策展部主任,开始一系列的展览策划项目。2006年底我离开了多伦,因为我理想是成为一位独立策展人。
记者:在中国的策展体制下,你觉得能做出好的展览吗?
比利安娜:在中国,策展人的角色一直在变。最初,中国并没有策展人这个角色,所有展览都是艺术家自己组织的。之后,通过国际性大展的推介,“策展人”概念从西方引入中国,于是策展人以中介人的身份出现在了中国的当代艺术界,起着特有的桥梁作用;但是此后,市场又希望策展人必须是一位观念性很强人,能将艺术家的创作以非常鲜明的观点表达出来。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策展人的地位和角色就有不同的要求。2000年以后,随着美术馆的发展,慢慢有了美术馆策展人这个角色,我们将这个角色称为Institutional策展人。作为Institutional策展人,其实是能够推进这个机构发展,并产生新的可能性的一个重要角色,但在中国这个角色做的好的却很少,反而很多策展人进入某艺术机构或美术馆之后,就被体制化了。
记者:如何定义“被体制化”?
比利安娜:就是变成一个在“框架”里做事的人,而且不是把这个框架给打破,去创造新的可能。这是当下中国策展人所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特别是在美术馆。艺术机构有很多我们需要探讨的内容,它不像一个白盒子或者是一个展厅,你用艺术品把它填满就行了。策展人在机构的角色是关键的,因为他能够带给一个机构新的发展和新的可能性,但是目前在中国这种情况并不多。
|
-
-
-
-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