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适逢周信芳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一代宗师,唤起社会对大师的崇敬与追忆,由国家文化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作为此次“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的主办单位,试图多视野、多层次、多维度地走近大师,以和煦的情感表达我们殷殷的缅怀之意。由上海京剧院、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等单位承办的《戏画麒芳——中国戏曲人物画名家邀请展》,除了呈现周信芳、关良、颜梅华、程十发、尚长荣等著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还特别邀请了丁立人、谢春彦、杨正新、毛国伦、张培成、马书林、陈九等五十余位戏画名家,参加了上海京剧团组织的周信芳艺术讨论会,观摩了麒派剧目排练和上海大剧院举办的麒派经典剧目观摩活动,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以周信芳舞台形象为表现主题的近百余幅戏剧水墨画,戏画名家和上海京剧院的名角儿于一堂,怀景仰之心,运生花之笔,共同缅怀追忆京剧大师周信芳,其中戏画名家谢春彦、季平、陈九、余启平、高多还将自己创作的周信芳戏画作品捐赠给上海京剧院收藏。本次展览作为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于2015年1月10日上午10点,在上海图书馆展厅隆重举办开幕仪式,展出时间为2015年1月10日至1月15日。
戏曲人物画是自戏曲诞生以来逐渐萌芽并茁壮成长的一种特殊的绘画题材。相较于摄影技术的瞬间记录,笔墨水韵间的戏曲人物似乎是意象化渲染了戏曲手眼身法步的韵致与妙趣,甚而是再度的艺术创造。国剧与国画在审美旨趣上的内在谐和,注定了两者的国粹本色。周信芳大师的演出,将生活化的元素跟舞台艺术结合地天衣无缝,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舞台,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关良、林风眠等中西融合的戏画大师一样,把人文思想跟艺术样式结合起来,从而塑造出惟妙惟肖的戏曲人物。
在观众眼里,绘画是一种凝固的美,选取那个切面,情由心生,如何在定格中,让周先生的一招一式栩栩如生,这是放在创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也是呈现给观众和票友们的一份惊喜,希望本次画展和作品集的出版,能够让喜欢麒派艺术的朋友们有种熟悉的感觉,似乎老朋友的再一次相聚,会心地微笑。
故人已逝,麒魂犹在;笔墨瞬间,勾画永恒!周信芳大师生前也喜好读书撰文、泼墨挥毫,与书画界的诸多大师名家过往甚密。如今,戏画名家们以笔墨抒怀他们胸臆间的周信芳,亦是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的沟通、对话;更是期待着借助另一种媒介让更多的人关注麒派、了解京剧、走进我们的传统文化。
麒魂犹在 勾画永恒
单跃进
时值周信芳大师百廿诞辰。大师氍毹年华六十余载,从创立麒派的一代宗师到享誉华夏的海派文化巨匠,从风骨凛然的梨园义士到深受百姓爱戴的人民艺术家,我们的老院长终其一生都在为京剧、为艺术、为民族文化服务。众多的舞台形象和艺术范式留存后世,存贮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的艺术和思想的财富,激励着后辈披荆斩棘无惧前行。
在此次纪念周信芳大师诞辰12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我们试图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地走近大师,以和煦的情感表达我们殷殷的缅怀之意。而此本画册便是这其中温暖、留香、特别的一页。诸多艺术门类,如音乐、雕塑、绘画、舞蹈、戏剧等,它们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的。并不断地汲取其它艺术气韵与活力,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与灵魂。如果说哪两种艺术之间有着更天然的内在联系,那么戏曲与绘画在视觉方面关联则显得更为直观:几乎在戏曲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绘画艺术的踪影,从舞台布景到戏曲服饰再到人物妆容等等,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着绘画艺术对戏曲表演的介入。而戏曲人物画则是自戏曲诞生以来逐渐萌芽并茁壮成长的一种特殊的绘画题材。相较于摄影技术的瞬间记录,笔墨水韵间的戏曲人物似乎是意象化渲染了戏曲手眼身法步的韵致与妙趣,甚而是再度的艺术创造。国剧与国画在审美旨趣上的内在谐和,注定了两者的国粹本色。
以戏曲人物画集结成册的早已有之,但以一位演员的戏中人物形象结成画册的,恕我寡闻,当是没有先例。此本画集包括了当代数十位书画名家的﹃命题作业﹄以及数位已故大师生前的作品。围绕着周大师的舞台形象,他们各自挥毫泼墨,从造型、气质、身段、神态、表情、服饰、妆容等各方面入手,各有视角。或借鉴西方绘画的形式,或从本土文化中寻找灵感,通过个性的、深入的、与时代共进的艺术探索,旨在捕捉舞台人物闪烁而过的神韵,乃至凝固和延宕那舞台的气场……看画仿若看戏。戏在画者的心灵里,必有另一番天地。
故人已逝,麒魂犹在;笔墨瞬间,勾画永恒!老院长生前也喜好读书撰文、泼墨挥毫,与书画界的诸多大师名家过往甚密。如今,我们邀请数十位名家,以笔墨抒怀他们胸臆间的周信芳,亦是以另一种方式与老院长进行沟通、对话;更是期待着借助另一种媒介让更多的人关注麒派、了解京剧、走进我们的传统文化。
( 作者单跃进系上海京剧院院长 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麒韵千秋 丹青流芳
陈九
2015年1月,恰逢海派文化宗师、20世纪最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之一的周信芳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一代宗师,唤起社会对大师的崇敬与追忆,上海京剧院策划举办“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的一个单元就是与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合作,共同推出的本次《戏画麒芳——纪念周信芳120周年中国戏曲人物画名家邀请展》,集聚了当下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五十余位戏曲人物画名家,墨笔丹青绘出周信芳先生的表演艺术。看过周先生演出的都知道,麒派艺术对于表情动作刻画可谓细致入微,在肩膀微颤,跌跌撞撞的瞬间,角色心情的跌宕起伏,通过画家的再度创造,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令人赞叹之余更添几分敬重。周信芳的演出,将生活化的元素跟舞台艺术结合得天衣无缝,这是“京剧名角”转化为“表演艺术家”的需要,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舞台,周信芳先生的舞台艺术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关良、林风眠等中西融合的戏画大师一样,把人文思想跟艺术样式结合起来,从而塑造出惟妙惟肖的戏曲人物。
周信芳的表演艺术,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舞台上再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各种人物形象,人世间的沧桑变迁,凄苦、悲怆,正气、果敢,在麒派经典剧目里随处可见,眼中看到的不是戏文而是人生,这也跟很多人喜欢戏曲人物画相似,在纸上表现出来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对照出的却是此时彼刻的心潮起伏,就像应云卫为先生回忆的“周院长一招一式、一句语气、一个停顿、一个唱腔的安排、一个锣鼓的运用,都有一定的道理,即让人觉得真实自然,又是精心设计而成的”。在观众眼里,绘画是一种凝固的美,选取那个切面,情由心生,如何在定格中,让周先生的一招一式栩栩如生,这是放在创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也是呈现给观众和票友们的一份惊喜,希望本次画展和作品集的出版,能够让喜欢麒派艺术的朋友们有种熟悉的感觉,似乎老朋友的再一次相聚,会心地微笑。
在筹划本次《戏画麒芳——纪念周信芳120周年中国戏曲人物画名家邀请展》期间,我们所敬爱的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会长,海派书画领军人物张桂铭先生不幸因病于2014年9月22日驾鹤而去。八月中旬我们刚刚在他的指导下举办了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的戏曲扇画展,那时候他还兴致勃勃地到场发言,大家都在期盼着能够看到张先生创作的周信芳戏曲人物绘画。张桂铭
先生跟周信芳先生一样,也是求新、求变,不断进取的海派文化播种者,今天我们纪念周信芳先生,纪念梅兰芳先生,同时也追忆张桂铭先生,还有关良先生、朱屺瞻先生等耕耘画坛多年,不断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大师们,因为有着这样一群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树立的标杆,才能给中国文化带来新的希望,他们代表着不畏权贵、敢于创新的艺术力量,他们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令我们永生铭记。
(作者陈九系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 秘书长)
剧画联姻的新收获
黎中城
画乃世间万物之写照;剧乃千古人生之缩影。画家以水墨丹青描摹万物之精妙;剧人以酣歌畅舞再现人生之奇绝。二者既相异又相通,虽然寸长尺短,各有千秋,却一样可以感人肺腑通达心灵,从而令观者因之而陶醉、而感化、而震憾、而动容。笔者尝想:若能将二者禀赋集于一身,使画中含剧、剧中蕴画,画能如无声之剧,剧能似有形之画,互持互补,相辅相成,当何其善哉,又何等美哉!
其实,剧人习画,画家绘剧,并非今日方始。京剧大家习画练字的先例,可谓不胜枚举。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余叔岩、尚小云、荀慧生、马连良、俞振飞……哪一位不是既驰骋于舞台、又出入于画坛的?海派京剧大师周信芳一生,除从事戏剧工作之外,最重要的爱好便是习画练字。著名画家江寒汀是他研学书画的老师。他与当时书画名家吴湖帆、郑午昌、张大壮、熊松泉、汪亚尘、任慈祥、杨清磬、王季迁等亦师亦友,交往甚密,经常欢聚切磋,登门请益,甚至合作挥毫,联袂作画。笔者见过先生亲绘的几幅花鸟,细密臻丽,生动传神;也见过先生亲题的若干扇面,端方遒劲,笔力酣畅,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故而,当初周氏门前求字求画者络绎不断,乃至今日拍卖行中大师题画的扇页、条幅仍时有所见。若论先生何以能达到如此境界?除了天赋灵气加上勤奋刻苦,恐怕艺出一源,剧、画相通,亦是一个重要原因。至于画家绘剧,虽然相对较少,却有佼佼者令人瞩目而且仰佩。笔者见过程十发先生的《梅伯炮烙图》、颜梅华先生的《清风亭》,便是画界剧界一致公认的精品。
值此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先生一二〇周年诞辰,五十余位颇具实力的戏曲人物画家,怀景仰之心,运生花之笔,涉足剧坛,参与盛事,联袂创作了这本气韵生动、特色鲜明的京剧人物画册,可以说是一桩令人兴奋和鼓舞的喜事,也可说还了吾辈向慕已久的一个心愿。作为京剧人,我们要感谢这些画家的辛勤劳动,感谢他们对于戏曲艺术的支持与弘扬,感谢他们为剧与画这两门国粹艺术的联姻作出的不懈努力。
(作者黎中城系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前会长)
怀麒画麒 善莫大焉
谢春彦
历史如戏吗 ?当一百二十年前,中国历史正演出一场惨烈的中日甲午海战之时,伟大的中国伶人周信芳先生就诞生那一历史时刻,自兹已降,他便演出了他一生苍凉壮丽的事业。又逢甲午,我们既不能忘怀家国的历史,也不能忘怀在中国戏的历史上,一个响铛铛的麒麟童!
我们之所以忘不了周信芳先生,首先是因为他的戏,他的艺。人生亦如戏,信芳先生就是因着他的无比辉煌的戏而辉煌,而成为伟大的历史艺人,也因着他的戏,他迈向永存不朽,深值我们后人缅怀。
中国的京剧,清季以来展为国剧,南北呼应,成为著名的京海两派,如青山对峙,灿烂万状,而以海派而论,周信芳先生无疑是海派京剧的代表人物,堪称泰斗之尊,在无限丰富无限广博的海派文化中,又展现出传统京剧至大至深的生命活力。
每听每观周信芳先生的戏,总会令人心血偾张,不能自已,他所扮演的中国古老角色,无论平民官吏,忠义之士,都充溢着饱满的历史感、道德感,英气逼人,直达观者听者的内心深处。在他那种独特的苍凉浑茫的声音里,我们足以寻到灵魂的对撞对接,敬而正焉。人物和观众,历史和当下,虚拟和现实,化为一体,这是麒派的艺术,也是一种从大悲凉里升起的道德教化,往往我们就在他的念唱做打、深情投入之中,化合为一,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于是戏就不止于戏,他的戏和他自己以及我们也就化为切实的人生了。
今天,当周信芳先生的甲午之祭,这位中国伟大的伶人诞辰一百二十年之际,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在上海京剧院、周信芳艺术研究会诸单位的联袂支持下,举办名谓《戏画麒芳》的麒派戏水墨画展,也可谓一项善举。
戏与画,自古亲近,我们以戏曲人物画来志念周信芳先生,让画家手底的水墨和色彩重现麒派的光彩,亦画家对于这位伟大的海派先驱者的衷心怀念和崇敬。中国水墨,向有“六法”之教,现在想来,与伟大的麒派戏剧艺术,又多有相通和重合之处。先看“六法”之首的“气韻生动”,它不止是绘画的首要之义,移诸舞台,鼓乐响处,何尝不是一样。麒派的每一出戏,信芳先生台上的每一个角色,都让我们感到气韻满堂,生而动,生命充盈,大气大韻,一切皆活,一切皆动,故足感人至深,绝非一般粉墨可比也。是展中所集百幅之作,凡能再现信芳先生当年舞台所演者,也是抓住了这个切合之点也。再如﹃骨法用笔﹄,信芳先生一生堂堂正正,虽九死而未悔,无论在舞台上,抑或是舞台下,他都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大丈夫,有人的大尊严在,有民族的大气节在,他的表演的﹃用笔﹄是以“骨法”为内底的,他把看似亦娱亦乐的戏剧人文化了,蕴有自孔孟以来中国这个民族的伟大精神,便是昔哲所言的“民族脊梁”,有这副骨力支撑,才算得麒派的戏骨,也才能撑得住纸面上丹青的力量,也才能画得好信芳先生的戏和信芳先生这一位中国大丈夫。
戏曲人物画和麒派戏剧都是海派文化中的要目,而今籍周信芳先生的甲午之祭,又走到一起,历史有情,情重于天,戏画合一,亦善莫大焉。甲午岁末于沪上浅草斋画室
(作者谢春彦系著名画家 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