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牧甜:自卑亭

        作者:核实中..2025-11-14 18:17:41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展览名称:陈牧甜:自卑亭
            展览时间:2025/11/29~2026/04/06
            展览地点:[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潇湘南路387号-(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主办单位: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参展艺术家:陈牧甜

          展览地点: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三楼6展厅

          策展人:张营营


          自卑亭

          策展人:张营营

          溯源至岳麓山脚下那座声名远播的古亭,其名取自《中庸》“登高必自卑”的古老智慧。它本意谏言世人,行远自迩,求学问道须怀谦卑之心,循序渐进。然而,在当代社会的喧嚣语境中,“自卑”二字更多地与一种普遍性的内心困境相关联——它是个体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疏离的人际关系与技术性失业的阴影下,所滋生的一种自我否定与焦虑状态。本展以此为名,并非为了沉溺于这种情绪,而是试图借用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构建一个让“自卑”被看见、被审视、被转化,并最终与自我达成和解的艺术场域。

          艺术家陈牧甜,作为一位深耕于长沙本地的女性创作者,其艺术血脉中天然流淌着与湖湘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结。她从马王堆出土帛书中那飘逸灵动的文字符号与质感中汲取灵感,亦将湘绣等传统手工艺的细腻温润融入当代表达。

          然而,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形式挪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她对马王堆汉代帛书的援引,也非肤浅的东方符号的拼贴,而是一次恰如其分的“文化基因转译”:在她的手中,帛书的古意演变为记录当下日常的流动诗学;传统的女红针黹,则化为了对废弃衣物与布料进行“立体绘画”般创作的当代语言。

          在当代艺术的谱系中,物的转向与后媒介状态的探讨已是主流,陈牧甜的“自卑亭”个展,可被视为对此脉络一次极具在地性智慧与女性主义敏锐度的深刻回应。

          陈牧甜的实践巧妙地游走于艺术史的若干节点之上。首先,她的作品与上世纪后半叶的“纤维艺术运动”和“软雕塑”形成历史的延续与对话,但她并未止步于对材料形态学的探索,她所选择的媒介——废弃衣物——在消费逻辑下被视为无用的废弃物,是高度符号化的现成品,它们承载着身体的记忆、社会的规训与消费的痕迹,堪称一种“社会皮肤”。

          艺术家通过缝纫、编织、打结、刺绣等原始、最具温度的手工劳作,将它们从“被抛”的命运中召回,赋予其新的形体和主体意识。这不仅是材料的“再生与转换”,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隐喻与人文关怀。她提示我们,那些被进步浪潮所抛弃的人与物,其价值与尊严同样值得被审视与珍视。这令人联想到阿尔特·波维拉(Arte Povera)“贫穷艺术”中对原始材料与神话元素的运用,但陈牧甜更侧重于材料的传情性与传记性,使这些“废弃物”从商品循环的“剩余物”,升华为承载集体无意识与个体生命史的“神圣物”,从而对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所描绘的“被抛状态”进行了一次诗意的抵抗。

          那一件件狂野、柔软而又充满诗意的作品,仿佛是这些沉默物件的集体宣言,在展厅中低语着它们曾经的故事。

          展览空间被构思为一场循序渐进的内心旅程。从直面“存在与自卑”的起始,穿越探究艺术深邃与神秘的“黑山雨林”,步入作为能量核心的“冥想空间”,再抵达融合传统与当代结合的“帛书的后裔”,最终进入可亲身参与的“互动空间”。五个章节,环环相扣,引导观众完成从内省到释然的全过程。贯穿其间的五个形态各异的当代“自卑亭”,是这一展览的物理锚点与精神驿站。它们或是光之峡谷,或为冥想室,或是柔软的触摸空间,其功能与形态的多样性,恰恰隐喻了人们处理自我情绪的多元路径。

          本次展览“自卑亭”,是艺术家陈牧甜构建的一个复杂、多义且充满智性张力的艺术系统。它不仅在形式上探讨了纤维、现成品与空间的关系,更在观念层面,将对艺术史的思辨、对文化传统的转译与对当代人类精神状况的深切关怀紧密交织。

          在这里,艺术不再是审美的装饰,而是如策展人所言,成为一种在心理学层面给予精神补偿的“生存之本”,一种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通过最质朴的劳作,寻回主体性的哲学实践。“自卑亭”所构建的,远不止是一个艺术展示的空间,更是一个心理的疗愈场所,一个情感的栖息地。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审美客体,而是成为一种观照内心、连接彼此的媒介。

          我们邀请您放慢脚步,在此驻足、触摸、冥想。感受“有风的风景”中那温柔的呼吸装置所带来的宁静,思考“黑暗不是唯一”所传递的希望,并在触摸空间中与那些细腻的“怪东西”默然对话。最后,留下你社会性“自卑”的形状。


          陈牧甜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长沙。

          陈牧甜的近期个展包括:《行走,触,自然》,拱形画廊,上海;《软面迷宫》,苏州湾数字艺术馆,苏州(2023);《软偶》,飞地艺术空 间,深圳(2023); 《花园与花边》,飞地艺术空间,深圳(2022),《游乐园玛祖卡》,裕湘纱厂,长沙(2018)。主要群展包括:《迁徙》,深圳美术馆,深圳 (2024),《游牧在南方》,坪山美术馆,深圳(2023);《引力场:第五届深 圳当代艺术双年展——地缘诗集》,大芬美术馆,深圳(2023);;《 艺术中国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2016)等。她的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梅溪湖艺术中心、湖南省美术馆、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等艺术机构以及私人收藏。


          张营营

          策展人

          独立策展人和写作者,第15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团队成员之一,也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2019”获选策展人。她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并获硕士学位,其丰富的创作经验促使她立足于艺术内部进行思考,并从创作过程中获得策展的方式与方法。她致力于研究艺术语言、工具及方法在当今社会的外在表征与内在含义,并长期关注以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为代表的艺术展览的机制与发展。

          她策划过的展览有“雕塑小史:时间沉淀物”,山中天艺术中心,北京;“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LEXICON未来之词”Stephen Gleadow工作室策展项目,北京龙塘艺术区;“关于她自己–合页”行为艺术表演项目& “下一个步伐”,MG Space;“一阵春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绿岛:康海涛个展”,偏锋画廊;“诸歧路:不同的 / 潜在的 / 流动的”,Arch Gallery;“软面迷宫:陈牧甜个展”,苏州湾数字艺术馆(EDCC);“汹涌的房间:尹朝阳个展”,偏锋画廊; “皮毛 & 原始的金黄:伍伟个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夜莺吟唱:陶显个展”,飞地艺术中心;“J. Yang”,魔金石空间;“花儿:郭隆耀个展”,MG Space;“周栋:野生现场”,重美术馆;“轨迹:刘亚洲个展”,杨画廊等。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3(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