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开幕 | 2018年3月31日 15:30
总策展人 | 李裕君
策展团队 | 曹茂超、郭贇、李裕君、李杨雷、王志刚、张长收
出 品 人 | 罗静方
策展统筹 | 康文峰
展览视觉 | 何天健
在人类的迁徙中,谁是异乡人?
在都市的理想中,谁是异乡人?
在精神的故园中,谁是异乡人?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大多都来自异乡。异乡人,从地域空间的迁徙到与原住民在权利上的冲突与融合,再到文化和观念上的排斥与认同,在历史的每一次文明进程中,无不都是从异化走向同化,再从同化对撞异化地反复循环和推进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增加着人类族群意识的宽度和高度。而这种异同的对撞与融合,也都是随着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时代大流涌动,无论你是“外来人口”,还是“DD人口”,最终每个人都在这样一种异同的矛盾之中,摆脱不了自我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的常态。
“异乡人”作为一种身份的代名词,在现实中被以不同的脉络和族群经验进行着区分,甚至被彻底的排斥和歧视。因此,“族群经验”的构成是今天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现代社会和消费时代促成的一种社会特征,而以族群经验研究为思考的前提是对身份的探讨和确立,就和西方哲学中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作为三个终极问题来思考一样,这也是每一个异乡人值得细细品味的命题。
从社会学方面来说,“族群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的经验解构,但当代艺术的多样态发展,强烈地要求艺术领域能敏感地反映出社会与文化的问题。人们常常通过视觉器官凝视周围的一切,将可视的景观尽收眼底,通过认识和把握四周的一切,产生对环境的统辖感。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在其著作《异乡人》中的精彩描述:“莫梭不知道在于世界冲撞的窘境下,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鸟瞰自己,也鸟瞰他人,探索内在的情感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他还没有找到答案,如何给别人(何况是别人‘想要的’)答案”。加缪彻头彻尾的揭示了莫梭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然而,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异乡人”无不是加缪笔下的“莫梭”,并形成一个个不同的族群对比。
由此,我们以“异乡人——当代族群经验研究”为题,通过“他者”、“自觉”、“反观”三个篇章的集体呈现方式,对生活在现实中族群的情感和经验状态展开讨论和研究,所推荐的艺术家都以画布作为载体,用手中的画笔彰显个体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他们或以“他者”身份审视和鸟瞰,或以“自觉”语言表达和叙事,再或以“反观”立场倾诉和阐述对生命经验和生存环境的意识和观念。他们是观看者,也是感悟者,即是族群的一类,希望能通过此次展览唤起更多人对“异乡人”的思考和关注。
李裕君 2018年3月23日于北京
第一篇章:“他者”
策展人:李裕君、郭贇
参展艺术家:陈鸿志、葛辉、黄于纲、胡顺香、何杰、申树斌、肖答牛
对“身份”的思考与探讨是研究命题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当他者建立于家庭、集体、社会等各种关系中时,其始终与自我存在着对照的关系。他者是促进“我”的自我认知,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申树斌的作品首先以他者的视角介入,将生态链中不同冲突的动物进行和谐的勾勒,隐射着理想世界的统一和观念的和谐;陈鸿志大多以带有宗教感的场景叙事反映他者与现实中的荒诞和内心强烈的矛盾感;胡顺香的作品则是将自我从现实生活中抽离,从而围绕着对生命本体的追寻,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生命状态的审视和表述;葛辉的作品中都有一个人物的形象,是他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化,也是基于他对某些人群的观察和体会。为此,在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他者”对我们的凝视、评价和判断,迫使自我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从而使主体产生一种自我意识。
——李裕君
黄于纲从艺术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又从最繁华的大都市北京跑到了最偏僻的山村凉灯画画,一画十余年,从大都市的异乡客成为了山野异乡客,身份一直在错置,作品中也无不深刻地描绘着身份错置的异乡客们的精神状态。何杰的作品常给人一种国外艺术家作品的错觉,这种错觉恰恰是当代中国青年一代艺术家们的典型精神映射。在西方艺术理念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是新艺术文化的融合体,当他们面对厚重的历史语境时,在很多时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若即若离的陌生感。肖答牛用一种看似不真实的画面感营造了大多数人记忆中的熟悉感,这种疑似矛盾的对照恰恰是一种异乡的他者状态,在存在、虚无与真实之间游离,荒诞的熟悉,正是赤裸裸的真实。
——郭贇
第二篇章:“自觉”
策展人:曹茂超、李杨雷
参展艺术家:黄立言、李易纹、李晶、刘海辰、孙子垚、袁欣
“族群”是人类历史上用以区分本族及“他者”的身份划分方式之一。但在当下,本族与异乡人并非二元对立,作为异乡人的艺术家必然走向自觉,走向“自我技术”的完善,这让艺术家在面对残酷现实与信仰缺失的外部环境之时才具备自由创作的雄心。黄立言的作品带着自己对现实世界的阅读,并用诗化的语言暗喻工业化进程后的诸多社会性问题,比如社会变革带来的普遍社会症候等;刘海辰毕业于美院版画系,他自觉的将油画作品的色彩抽离,色彩抽离即是对精神诉求的显现,作品中的人物高望的姿态传递出对当下生存境遇的反思与批判;孙子垚的作品有一种沉静的质感,木秀于林,风欲催之,木自岿然不动,他试图通过静止的画面,抵抗外部的讯息干扰,兀自独行。
——曹茂超
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很多人为了生活成为迁徙中的“异乡人”。而艺术家这个族群在异乡的迁徙中,与理想生活进行着不断的抗争和拉扯,在与外在物质世界的矛盾过程中内省、自觉,并通过不同视角和切身体验来反映现实社会的种种荒诞。李易纹通过把“人”从空旷而又冷漠的场景中“抽离”和“剔除”的形式,来增强对周遭环境变化的自觉体悟,而这也从另一层面凸显出人在迁徙中与社会的关联性;袁欣则洞悉到当代社会中不同的个体和群落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和困境,通过微观叙事的方式,映射出人处在不同的社会景观中对自我感知的脆弱和精神上的失衡;而李晶的创作则与异乡生活的个人情感息息相关,她以女性的敏锐视角审视男女之间的情感,注重挖掘个人经验的同时与内心对话,探究人与人在“私密化”情景中的关系。
——李杨雷
第三篇章:“反观”
策展人:张长收、王志刚
参展艺术家:邓海辉、胡楠、李青、李可政、唐明伟、杨锴、闫鹏飞
艺术家用较为理性的方式去观察和思考外部的世界,并将一种不落窠臼的独特感受和生命体验进行抽离,摆脱了叙事表达的逻辑,观者很难从形式和语言上介入到创作者思考的维度中,其批判性也做了巧妙的隐喻,个体性和私密性反而变得更加强烈。艺术家以反观的姿态试图达到自观、自嘲乃至自我的价值认定。李可政以极简的线条和色彩的渐变或反差,构建出一个幻觉空间,很容易让观者产生一种错觉。邓海辉以灰尘作为创作媒介,不同地方的煤灰或烟灰所折射的社会属性自然不同,作为异乡人感触更加深刻。而李青以建筑入画,她所营造的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很容易唤起观者对于生存记忆的共鸣。因此,观看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需要简单了解他们当下的生存环境和思考方式,才能感同身受,由内及外,由浅入深。
——张长收
对于合乎礼俗但是不合于自身真实感受的事物,无法找到适当的对应方式和距离,便成了心灵上的异乡人。于是艺术家们以抗争、逃离的方式,对于外部世界采用唯心的认识观,用所谓心和理去反观世界。在绘画观念上以独特视角探索内在情感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以一种理性演绎或直觉感悟,从而在画面上呈现一种主观表象的图像样式,而非客观的叙事形式。杨锴的绘画作品以骷髅作为绘画元素,以涂鸦的形式来表达作为青年一代对于当下社会生存境遇,具有强烈的启示性。唐明伟借助尺规工具而加以手工制作,用冷静理性的几何抽象来诠释当下工业文明和网络数字时代的特征。闫鹏飞在画面处理上把具体物象抽离、纯化、概括,用这种直线分割和几何色块为观者呈现出一种被切分的视界。胡楠虽然同样以抽象的几何色块和分裂的线条演变作为绘画语言,但是在这里却成了一种空间载体的舞台,演绎的则是维度空间中对于自身生存经验的感知和理性的思考。
——王志刚
年代美术馆
年代美术馆,坐落于温州鹿城区南塘白鹿洲公园。是一家民营美术馆,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推广与普及,自2015年开馆以来,已经举办了20个大型艺术展览和200场次公共教育活动。
如果你是年代美术馆的会员,可以免费无限次观展,在美术馆感受最新艺术形态带给大家的惊喜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