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江山行旅——李项鸿山水画艺术展

        作者:核实中..2017-08-28 08:45:20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1/4)李项鸿 峴峰朝晖 68×68cm 2011年

            (2/4)李项鸿 云卧青山居家幽 68×68cm 2012年

            (3/4)李项鸿 溪居秋暝 247×80cm 2016年

            (4/4)李项鸿 钱江源 365×145cm 2017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江山行旅——李项鸿山水画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7/08/31~2017/09/09
            展览地点:[浙江]-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138号-(浙江美术馆)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厅   承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浙江美术馆   协办:杭州市美术家协会 上海久阳投资集团公司 横店龙景雷迪森庄园酒店 东阳日报东方商人平台
            参展艺术家:李项鸿

          主办单位:策展人:郭兴华(《解放军美术书法》执行主编)  

          学术主持:黄丹麾(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公共艺术网主编)  


          半生军旅,万里江山归笔底;满腔热血,一片真情报家国。

          “江山行旅——李项鸿山水画艺术展”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系列活动增添了浓重的一笔。这个展览不仅是展现军旅画家李项鸿多年来的艺术成就,也是反映了军旅艺术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家乡故土的眷恋。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人民的战士有着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英勇的作风,更是有对祖国大好江山的一份真挚热爱。他们出生入死、保家卫国,就是为了守护这片江山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军旅画家也同样如此,他们有着军人的胸怀,也有着文人的情怀,用笔墨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刻表达着自己热烈的感情。李项鸿就是这样一位军旅画家,他18岁入伍,在近40年的军旅生涯中,几经调任,遍历大江南北,壮游名山大川,北上燕山、南下漓江、东临嵩岭、西览戈壁,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画作。李项鸿的山水画,自然流露出一股飒爽英气,他几十年如一日反复揣摩现实与艺术的关系,始终不忘初心,军人的赤子之心,生活的真实感受,艺术的浪漫情怀,笔墨相随,性情相同,视野和胸襟为之打开,艺术创作也更上层楼。

          军人的感情是真挚而热烈的,李项鸿在建军90周年的节点上举办这次展览,表达了一位军人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一位浙江游子的思乡之情。李项鸿1960年出生于浙江东阳,那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自古就有着十分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书院遗风、耕读持家、木雕兴业,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丽的自然风光,给予他无穷的创作灵感,为他日后成为山水画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李项鸿携笔从戎,开始了军旅艺术之路,他在自述中说:“东阳古渊头是我生长的地方,十八岁时我携笔从戎离开了家乡。时间斗转,四十年的军旅生涯,我伴随画笔走过了大江南北,也画出了许多倾情之作。然而,蕴含在画中之灵境意韵,维系的依然是浓浓的家乡情结。……家乡情结浸润我的笔墨,也托起了我艺术的梦想。我深感,一个人可以远走天涯,但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家乡的怀抱!”作为一位至真至诚的军旅艺术家,李项鸿潜心向学、身体力行,不断汲取天地秀美灵气、感知华夏气韵神采、体悟人世沧桑变幻,形成了俊逸灵动、典雅清和的艺术风格。在他画风的衍变和成型过程中,始终对家乡一往情深,而家乡对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给予了深切的关爱和扶持。这次在浙江美术馆的展览,几乎囊括了李项鸿所有的精品力作,这是他对家乡的一次汇报,也是对家乡的一次歌颂,更是他丰富的军旅生涯和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

          中国画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它不仅要立足于传统,形成稳定的文化传承,还包括与时代特征紧密关联的创新和发展。李项鸿的山水画艺术具有继承传统、锐意革新的精神面貌,这是非常难得的。在学术深度上,中国传统艺术观强调“以形写神”与“迁思妙得”,以虚拟实、虚实相生,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精神。同时,根据“参法自然”“应物象形”,在结构布局上十分注意“经营位置”,积累了一套构图规律和方法。李项鸿钟情山水,在研习传统中另辟蹊径,他传承“浙派”山水画风,用笔劲挺雄健,讲究顺逆、虚实、干湿,起先大胆落笔,行云流水;之后细心收拾,气势贯通,因此,他的作品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李项鸿讲究用墨,千变万化、韵味无穷,在笔歌墨舞之间达到了相映成辉的博大境界。在艺术高度上,李项鸿的山水画集婉约和豪放于一体,笔墨飘逸华滋,信手挥洒,收放自如,自成面貌。他长期潜心学问,体悟自然之美,独得造化神秀。李项鸿自己说:“我画山水,一吐心中所悟而率性落笔,或为激情所驱,操笔泼墨,倾心倾情;或为某种生活理念、意趣、诗境所牵,静思凝神,心平气和地抒写而就。所画尺幅有大有小,运笔着墨有浓有淡,但笔下着意刻画和表现的自然山川之风貌,其实并不是对某地某景的摹拟写真,只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天地造化和人生体验的深刻感受。”在地域风度上,李项鸿以“浙派”为宗,吸收了“浙派”绘画的传统并注入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做到了作为一个“浙人”对于“浙派”传承、弘扬、光大的担当。对故乡的深情和挚爱是促成他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因子。“画到家山意倍亲”, 故乡情愫让李项鸿的画充满着鸿蒙意态,他在对生活的抒情和诗化中领悟到传统艺术的真谛,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写意传神的艺术天地。但他从来没有忘记军人的神圣职责,他对当代中国军人豪迈奇伟的气格、博大深沉的情怀有着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艺术作品中。

          李项鸿生长在浙江,供职于军队,生活在北京,他在两地三方都有较大的影响力。这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和浙江美术馆承办,旨在推扬浙江本土美术名家,彰显浙江人文精神,助力“文化浙江”建设。展览由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黄丹麾作为学术主持,清晰地呈现了李项鸿山水画的学术脉络和艺术成就,更为难得的是,中国美术馆和浙江美术馆强强联手,为推动传统中国画的当代发展和宣传军旅艺术作出了努力。同时还有《解放军美术书法》执行主编郭兴华的精心策划与大力支持,这必将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活动营造一份热烈的社会氛围。在此,对关心、帮助、支持展览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项鸿对故乡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一直怀有以艺术回报桑梓的心愿。祝愿他在山水画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浙江美术馆)


          江山行履 胸有乾坤

          ■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第一次观看李项鸿的山水画作品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作品直观地看,李项鸿是一位体验型的艺术家,即他与一些提出自己明确主张的艺术家不同,而是以自己的艺术敏感和对大自然的切身体验来构筑自己的艺术语言并表达他对自然和艺术的认识。这种体验型的艺术家往往都有着敏锐的直觉和超强的艺术表达能力。纵观李项鸿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开阔的视野、对不同笔墨语言的把握能力和一种包容的艺术态度。作为一位受过学院教育的艺术家,李项鸿有着坚实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底,但他并不津津乐道于技术的炫耀,也不局限于某家某派,而是广收博取,取精用弘,进而拓展自己的艺术表达和精神表达。因此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学术积淀之后,李项鸿已成为一位注重精神性表达的山水画艺术家。他曾经说过,“造化有神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取之亦不易,而能否得此神韵,则是山水画创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他对于自己的艺术追求十分明确:“我觉得在笔墨所创造的人格化的第二自然中,不仅要感悟到造化的意象、艺术的境界,而且要努力营造超越和独立于现实的精神家园,这是我所追求的山水画境界。”

          传统的中国画分科在20世纪经过一番曲折而被保存延续下来,这个现象表明,和西画不同,中国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各有其含义和功能:人物画的明劝诫,著升沉,山水画的意境与境界,花鸟画的隐喻与象征。而且这种含义和功能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效。或者说,仍然是我们观察和判断艺术家及其艺术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山水画中的意境与境界不仅体现了山水画自身的要求与特征,也为我们评判山水画家及其艺术提供了依据。画家亚明曾在谈及自己对黄山的认识时说:“首登踏遍众峰,写廿开册页,皆对影取形。二到又写松百株,三次方知山之精神,六到才明山之性也。”我们由此得知,亚明对黄山的认识经历了“对影取形”、“知山之精神”、“明山之性”三个阶段,或者说三种境界。这让我们想起了刘海粟对黄山的认识历程:“深入黄山,表现黄山,跳出黄山,拥抱黄山,吞吐黄山”。显然,不管画家对大自然是如何认识的,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对象到自我,由再现到表现的过程。可以说,这不仅是艺术认知的规律,也是艺术家艺术境界的体现。

          现代著名画家潘天寿十分重视绘画中意境和境界问题,他曾经说过,“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地”。又说,“艺术以境界美为极致”。特别对山水画而言尤为如此。从作品看,对于山水画精神性和境界的追求,使李项鸿的艺术表现出一种基于自然美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不仅与其丰富的军旅生涯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这个时代之精神的体现。从山水画的起源看,意境和境界与佛道思想和文人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对于这种山水画的本质郭熙把它描述为“林泉之志”:“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湟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显然这是与传统的隐逸文化相关联的思想。然而在当代,现实主义的时代精神已完全取代了这种隐逸文化,并转化为艺术家的自觉追求和新的意境与境界。

          在四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李项鸿可谓是“北上燕山,南下漓江,东临嵩岭,西览戈壁”。这种大跨度的视觉体验奠定了他基本的审美经验和山水认知,但更重要的是,四十载的军旅生活不仅锤炼了李项鸿博大、崇高的情怀,也养成了他宏阔、洒脱的艺术气质,他也由此为自己展开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

          李项鸿山水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并不以表现某地某处的具体景色为目的,而是将他对山水的观察、写生融汇于心,然后综合地表现出来。在写生已经成为今天艺术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之后,特别是在众多艺术家还依赖于写生的状况下,李项鸿却逐渐摆脱了对物写生的西式方法,而开始回归传统的目识心记的方法,由此真正做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他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他在艺术创作方法上多样综合的取向。综观李项鸿的作品九十年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时北方山水的点皴技法首先受到他的关注和青睐。在《瑶岭早春》(1994)、《昆仑兵车行》(1997)、《春回南岭》(1999)、《关山沐春》(2007)、《云山叠翠》(2007)、《自云生处》(2009)等作品中,他以密匝的点染技法呈现出一种气势宏大、丛峦叠嶂的北方山水的气象。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由此构建起一种突出结构和造型的宏大叙事图式。但在这同时,他又将眼光转向了南方画家陆俨少。在像《秋山晚晴》(1997)、《泉响云林外》(2001)、《黄山松云》(2015)这样的作品中,陆俨少的影响清晰可见。对陆俨少笔墨技法的吸收,不仅增加了其作品笔墨上的趣味性,更为之带来了构图和结构上的灵动和变化。实际上,李项鸿视野的开放性是多向的。我们不仅在其早期作品中还可看到“四王”的影子,在其后来的实践中,石涛、李可染、黄宾虹等画家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我们看到,“四王”的缜密严谨、陆俨少的灵动飘逸、李可染的厚重坚实、黄宾虹的华滋浑厚等都成为他借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意象的资源与手段,在这种综合中,李项鸿将灵秀与浑厚、崇高与朴素集于一身,北方的大山大水与南方的平远丘壑不仅都成为他的关注对象,而且也为其带来了个人化的艺术表达。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其《溪山幽居》(2010)、《红石峡烟云》(2010)、《岘峰朝晖》(2011)、《云卧青山居家幽》(2012)、《千岩万壑锁翠烟》(2014)这样的作品中又看到了另一种气象,一种法外无法的写意意象。在这样的作品中,李项鸿将其所有的资源综合在一起了,并呈现出其真正的特质。因为所有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对山水画意境和境界的表达。《山高松声远》(2012)可以说是综合了其艺术特质的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北方大山大水式构图与南方灵秀生动的笔墨相结合,构筑起一种大开大合的万千气象,并以书写式笔法呈现出豪迈的气质。

          李项鸿的艺术来自于他笃实而富于灵性、坚守而知变通变的性格,但更与他军人的情怀和心中的理想相联系。他的作品融众家之长,寓灵秀于博大,展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这都是因为他在四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江山行履,胸怀乾坤。


          李项鸿,1960年出生于浙江东阳。1978年入伍,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大校、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导师、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2(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