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论具象中的抽象因素

        作者:核实中..2010-07-19 16:36:51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摘要:在具象的事物中本来就存在很多抽象的因素,我们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具象和抽象艺术的理解,对于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创作语言和学术的高度,反映时代的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抽象 具象 绘画
            
            步入21世纪的中国美术,已经进入了多元化的新时代。西方的艺术样式应有尽有,古典主义、表现主义、各种抽象绘画等各种艺术表现手法、风格几乎都已经出现过,再加上中国的传统绘画,更使得今天的中国艺术流派五彩缤纷。西方的抽象绘画在中国经过百年的碰撞、磨合,已经为中国人所接受,它与具象绘画成为当今并存和常见的风格样式,这反映了社会审美需要的变化。人们总是喜欢将具象和抽象对立起来,很少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其实在具象的事物中本来就存在很多抽象的因素,我们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具象和抽象艺术的理解,对于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创作语言和学术的高度,反映时代的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抽象、具象与时代的发展
            
            何谓抽象?辞海上的解释是指从具体事物中被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关系等。在20世纪的艺术用语中,人们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抽象”一词,其一是指再现性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外在世界的信息不完整,消除了某些细节或夸大了某些特征,在这种意义上,“抽象”相当于不完整的说明;另一种意义上的“抽象”通常被当作一种总结性的描述术语,用来指那些不传达,或意在不传达外在世界信息的艺术作品。
            在人类早期的艺术史中,人们很少考虑抽象这一概念。中国在六朝时,画家们崇尚写实,认为艺术应该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如顾恺之主张画人要“实对”“览之若面”和“以形写神”,宗炳提出画山水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谢赫要求画家对客体对象“观察详审”要“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不“失真”,等等都是强调画家要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世界。但到后来中国绘画并没有沿着这条写实之路走下去,而是逐渐转向了绘画表现主观精神的方向。如宋代苏轼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观点,元代画家倪瓒认为绘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近代齐白石有“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名言,到了现代,由于受西方的影响,则出现了完全抽象的“实验水墨”。
            在欧洲,艺术的轨迹反映了技术的渐渐完善和写实能力的逐步提高。为了达到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世界的目的,人们很好地研究了透视、解剖、光影等科学规律,将它们与艺术结合起来,达到了很高的写实成就。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艺术才从具象向抽象转变,后来形成了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艺术,总的趋势是从写实到抽象和多元化,也是从对抽象的无意识走向对抽象的认知和运用的过程。这是随着对社会和艺术的认知而必然产生的变化。
            
            二、抽象、具象的转换与空间
            
            人们居住的楼房和其他建筑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人工痕迹,我们很难想到它们的抽象性。但我们在高山上或看到高空中拍摄的照片时,就很容易发现它们已经脱离了我们习惯的现实世界,它们在极远处会有一种形象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不易辨认性,使这一常见的形象陌生化了。它们在有些地方连成一片,有些地方稀稀落落、错落有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再如:在地球上的山脉纵横交错、深沟大河,使得高低反差十分悬殊,这是我们熟悉的自然界景象。然而从太空上看,地球表面其实是比较平坦的,山脉弯弯曲曲,形成复杂多变的、不规则的抽象形态。如果距离太近也会失去具象而进入到抽象状态,我们在大山中,大山的雄伟壮观就不会感受到,此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在欣赏一幅中国画大写意作品时,近观就会看到粗狂的用笔使得形象缺乏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性即抽象的意味,远观就会具象一些。一幅表现性的写实油画作品,我们过近地欣赏就会看到完整的具象形象消失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笔触,它们的形状,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这本身就是一些抽象的形,它们是按照美学的法则去组织并和客观进行参照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笔触的作用,看上去不那么细腻,这与实际情况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越大距离具象就越远。作者选取这样的艺术语言正是要获得一定的抽象美,在一定的距离中这种笔触减弱了,抽象还原为具象。由此可见,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在艺术作品中,抽象和具象会随着距离的远近产生互相的转变。
            
            三、抽象与具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具象的形中隐藏着抽象的因素,抽象的形中也有与具象形的巧合。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发现一些抽象形酷似现实世界的具象形,使我们常加以想象而把它们看作是现实的具象形,如菊花石就是因为花纹特别像菊花而得名,又如某些铁锈迹像人或山等,飘动的云像某些动物,等等。这类的巧合的形似充斥这世界的方方面面的事物中。
            树根的形本来是自然界中的抽象状态,但人们根据它的形状加以想象,然后加工成自然界的具象形或半具象的形。这也说明树根在加工前就已经具备了某些具象的形的特征。
            抽象和具象的事物是不可分的,是有机结合的,有时它们是可以转化的。在人类的早期,人们首先发现和注意的就是具象的事物,就是现在不是从事美术专业的人士,对抽象的事物还是不太在意。其实抽象和具象一样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有的一种常见的形态。如果将大片的草地连起来看,就会发现它们的形是不规则的、抽象的。再如树皮、沙地、水的漩涡、枯叶上的斑纹、石上的纹理等等。如果我们观察一下集市上的人群,我们就会发现人们时聚时散、川流不息,总是符合多少、聚散、深浅等自然变化规律,并总是保持着这种不规则的抽象形态。
            大到山峦的起伏,小到显微镜下的物体,无不充满了抽象的形态。甚至可以说抽象无处不在,它和具象一样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抽象和具象具有高度和谐的统一性。
            抽象状态是世界的常态,20世纪抽象艺术的空前发展,是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加深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在以后的艺术发展中,包括抽象艺术、具象艺术在内的多元化格局将长期存在,它们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不同人的不同的审美需要。
            
            参考文献:
            [1]哈德罗·奥斯本著阎嘉、黄欢译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2]《美术论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3]周积寅编著 《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5
            [4]李浴编著《西方美术史纲》 辽宁美术出版社1980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