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论当代雕塑发展中材料观的转变

        作者:核实中..2010-07-19 16:32:12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摘要 :文章从材料的发展、材料的含义、特性以及当代雕塑发展中材料观的转变等三方面展开,重点讨论材料在雕塑中的语言变化、由材料作为形式因素使用逐渐转变为材料作为观念使用的过程。

          关键词 :雕塑 材料观 观念
            
            一、材料发展的概说
            
            “设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每一次新材料的出现都会引发一场新的设计运动,形成设计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因为人类是在发掘和认识材料中提高设计的进取意识,材料提供了设计家创造的丰富灵感。”艺术作品在不同材料的作用下体现出各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规律过程。从远古时期的石器开始,人类经历了陶器、青铜器、铁器、漆器、瓷器、丝绸、金银器等等许多以材料为依托的文明进程。现代文明中的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纤维、纸张等等新材料的广泛运用,构成了一种时代文化的象征。因此,材料的被认识和被利用是人类设计史上极其有意义的事情。罗丹之后的大多数的雕塑家都以极尽追求形式为目标,他们从事雕塑的过程就是研究材料、形式和空间关系的过程。但是,对形式的追求终会有尽头。因此,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成品雕塑、废品雕塑、包裹雕塑、装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纷纷以“雕塑”的名义登上艺术舞台。材料的更进一步扩展来自于后现代艺术标志的现成品的使用。随着观念成为“材料”,艺术的母体由形式扩展到社会、政治、性别与文化的差异和大众文化这些上层建筑。材料在现代艺术和设计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材料”被艺术家当做最为直接的表现思想与观念的媒介,使它具有全新和独立的价值;它揭示出“材料”在未来艺术发展过程中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二、当代雕塑中材料观的转变
            
            在欣赏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自己除了留意这件艺术作品的自身所表达出的形式美感同时,还会为某种特定材料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及语言激动不已,于是一种非约定的结果让雕塑家们不再仅仅局限于雕塑工艺、形式、题材、空间等潜在因素上,而是开始更关注材料的应用上来。材料如何应用?雕塑作品最终以什么样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材料的选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人类智能所发展的结晶不断地提醒着艺术家,人们早已不满足泥土的味道、铜的沧桑,人们希望看到的是进步、是创新。这样一来,材料在雕塑中的语言开始变化了,由材料作为形式因素使用逐渐转变为材料作为观念使用。
            
            (一)材料作为形式因素使用
            在早期雕塑中大多是使用天然石材、青铜、木头、金属、陶瓷等材料,这些都属于传统的物质材料。用这些材质加工后的作品不乏经典之作:像米开郎基罗用石材雕成的作品《大卫》《摩西》,布郎库西的《吻》等等。他们对雕塑材料比如木、石和铜本身的质地美,以及材料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细致而复杂的美感特别重视,他们对材料的工艺上的把握相当成熟,他们并不看重通过材料对作品思想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材料不具备任何象征意义,完全靠艺术形式本身的魅力来打动观众。
            战后,金属雕塑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金属材料的广泛出现,意味着雕塑语言的一次深刻转向。由于战争的原因,使用古典式的铸造方法不仅材料缺乏,而且成本相对很高。艺术家开始将眼光投向那些因为轰炸和拆建而留下来的废旧材料,由于工艺并不复杂,成本也相对低廉,废旧工业材料和新加工技术的使用不仅使新的雕塑作品的体量变得巨大,也迫使人们开始使用一种新的目光审视工业技术带来的新美感。
            
            (二)材料作为观念使用
            从亨利·摩尔到戴维·史密斯,从托尼·史密斯到极少主义,他们所追求的都是形式主义的美学价值,而杜尚的观念和方式就像一个幽灵不断出现,“现成品”几乎成为战后雕塑形式中的核心因素。显然,观念艺术的出现将极少主义的雕塑转变到一个完全非材料的程度。而对于艺术而言,最重要的材料只是“观念”。下面通过一些例子阐述笔者的几点看法。
            1.现成品的出现
            以现成品这种媒材来创作的作品可以从毕加索和杜尚谈起。“拾来的材料”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从杜尚著名的雕塑作品《牛头》中看到,他将一个自行车车座和车把拼贴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牛头的形象。而对后现代雕塑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杜尚的作品《泉》,则直接在一个小便器上签上了“R.Mutt”的名字,作为一件雕塑来展览。这种雕塑材料观的变化,说明了雕塑创作面向当代文化的转型,这种转型为雕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人们发现雕塑材料的广阔天地,居然有那么多的材料都可以用作雕塑材料,可以既不雕、又不塑,可以焊接,可以集合,可以废物利用,可以用现成品…… 2.对材质原有的视觉效果进行创作,材料成为文化与精神的载体。
            当代雕塑中的材料问题使得雕塑家不仅仅只是考虑材料,而是发掘材质的特性,寻找有深层意义、有社会文化含义的艺术语言。中国雕塑家们受着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雕塑的影响也开始了雕塑的变革和创新。从90年代初开始,隋建国的雕塑语言主要转变为材料的语言。他寻找石头、铁、木这些基本材料,通过材料之间的并置从中发现沉重、厚实。他的作品《结构》是用铁与石的连接和对抗,《结构》是一系列作品,与之同一个时期的作品还有《地罡》等;这些作品有着较强的文化指向,对抗和冲突反映了压抑与反压抑、封闭与反封闭之间的关系。材料的重要性似乎不得不引起雕塑家的关注,材料已成为视觉文化与雕塑的焦点。
            3.通过材料之间的置换,使作品情感化
            一些雕塑家在使用材料的时候得心应手,把个性与材料之间的依赖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克莱兹·奥登堡是波普艺术运动中最有天才的艺术家之一。像他的作品《覆盖着美丽皮毛的冰淇淋》《软厕所》《软打字机》等通过材料的置换,用软质的材料歪曲了这些物体的本性,从而干扰了对现实生活价值的解释。这些作品与个人的生活、精神状态有关。作品的智慧在于,把材料的表现力与现实文化情景以及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得恰到好处,通过材料之间的置换,产生新的情感表达,向传统雕塑告别。
            4.尝试新的材料、新的雕塑构造方式,也是前卫的形式革命的重要内容。
            从早期的观念艺术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传统物质材料几乎已经成为边缘材料,除了现成品的使用外,艺术家们开始使用各种材料乃至观念和语言。如“软雕塑”以纤维材料的特殊表现力和柔软、温暖的质感,改变了传统硬质材料雕塑的属性,开始突破传统的雕塑边界,弥补了现代建筑的冷漠感。
            
            结语
            
            从当代的雕塑作品可以看出,雕塑家们对材料语言不是狭隘地去理解(也就是从它本身的物理性去理解)。由于观念艺术的产生,材料的运用方式更加多元化,视觉效果也更丰富、新颖。材料观的转变,使材料从物质性上升到一个高度——材料的非物质性,材料从雕塑中次要的地位上升到不容忽视的地位;材料可以说话;材料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材料即是“观念”。
            
            参考文献 :
            [1]赵农著,《艺术概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
            [2]顾丞峰著,《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年
            [3]皮力著,《国外后现代雕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