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独木桥还是死路一条——看清中国当代艺术教育

        作者:核实中..2010-05-18 15:56:17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两个学院,两种结果


            或许有人不那么认为,但事实上当代艺术家都出自于艺术学院,在东方和西方都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学院并不只是产生艺术家,更多的是失败者和废品。我们来看看两位学生,都虔诚的向往美好的艺术而进入象牙塔,一个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一个是中国高等级别的艺术学院。


            在巴黎的那位,参观完学校的各个工作室,花两个星期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某个工作室的教授和他面谈,然后老师和学生互相选择。上课是老师每星期来学校两次,学生自己去找老师交流。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毕业要求必须修满12个学分,可以选择5年或者6年毕业。学生平时学习十分自由,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每年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转换工作室。总的来说,是“中间轻松,两头难”。在中国的这位,完成新生的例行军训后如愿进入造型艺术系。首先学习基础课程,然后是本专业课程,最后毕业创作。


            表面看来,巴黎的毕业生和中国的毕业生也许没有太大差别。由于中国艺术学院强化的技能训练和严厉的学习考勤制度,可能中国人学得还要“扎实”一些。但我们必须擦亮眼睛,来看看中国当今美术教育的现状。


            由于教育部决定把教育当成一个产业来办,于是学校通过收费来“原始积累”,纷纷大肆扩招,高校之门豁然洞开。考生在匆忙经历一至两年,最短可以有一个月的培训后,轻轻松松跨入艺术院校。他们首先被毫不留情的洗脑,涤净考前培训良莠不齐的各种美术启蒙教育,才发现自己进入了原来根本不熟悉的某某系。然后是一或两年枯燥艰辛的基础训练课程。办学不负责的地方,教师不承担自己的教学责任,学生不重视自己是否学到东西,互相之间似乎达成一种默契,一团和气混日子;办学认真的地方,学生在老师一片“现在的学生基础太差,没法教”的埋怨声中艰难进入专业课程。又发现其实自己前两年学的东西和自己喜欢的专业毫无干系。好不容易开始毕业创作,突然觉得班上几乎每个同学居然画得貌合神不离,自己挖空心思也找不到“灵感”的方向,作品虽说画得有模有样,但要么无病呻吟,要么脱不了前人的桎梏……


            这还不算完。学生毕业后,纷纷走向社会。昂贵的学费似乎并没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淘汰中买来一份保险单:学院没有更好地搭建一个通向社会和实现自我的桥梁。经济条件好的,可能选择深造或成为职业艺术家,运气好点加以时日可能得到圈内认同。大多数人在最初的愿望被击得粉碎后,由于不能把审美观和素质转换为能力,不得不放弃艺术,转向其他行业或离开原本所学专业,只有极少数人硬着头皮,用自己的生活费来画画。市场如此这般不景气,艺术教育还能火得了几年?虽说每年全国都有十多万学生从艺术院校(系)毕业,艺术界还老闹“青黄不接”。这样下去,岂非艺术界靠“新生代”,“新新生代”来获取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身份”问题成为笑柄,艺术工作者的吃饭都还成大问题!以当代中国美院师生的人数,是有义务留下让世界震惊的成绩的。


            为什么中国艺术院校培育出来的学生没有创造力?为什么这些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从学生变个艺术家这么难?中国的艺术教育除了什么问题?


            两个环境,两个目的


            面对一个个不断的质疑,早就有人出去访问,学习,写过文章,认为中国的美院没有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教师、一流的硬件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招牌……这些问题,其实在个别学院都有或多或少的交代。好多学校的学生也是千挑万选拣出来的,各个美院都在招兵买马,高薪聘人,甚至硬件条件除了图书馆,也不见得比国外差多少……真理不是抽象的,那么谬误和问题,也不该是抽象的——剩下的问题就出在学院置身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在这个大环境里所采取的制度问题和教学目的问题。


            目光转向西方。数百年前,启蒙对于西方社会和现代哲学来说是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由于哲学是文化的精华,教育是文化的发动机,谈教育的社会背景必然离不了哲学。在“现代”的300年历史中,西方哲学相对中国哲学来说,实在变化得太快。仅20世纪为例,新潮迭出,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解释学……轮番登场。然而近百年的两次工业革命前后,暴乱、革命、战争、核恐怖、环境污染、人格道德变异等等洗礼着社会。从70年代开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广泛传播这种强力趋势使西方哲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后现代造了“基础主义”、“表象主义”、“普遍主义”的反,自然而然要强调“差别”,主张“多元论”,宣扬“异教主义”,反对全球化……所以才有波伊斯一声呐喊“人人都是艺术家”,意思就是人人实际上天生都有一种创造性,社会教育使它压抑了,应该把它重新恢复。所以在今天后现代主义控制着文化、哲学的西方社会里,我们认为“荒诞”的西方当代艺术教育里的教育者才会认为“当代艺术”无法“教育”。由于当代性的第一特征是标准失控,在西方艺术院校里因为教学准则和目标缺失,已经没法亦不可能建立系统完整庞大的“当代艺术教学大纲”。


            尽管如此,西方艺术院校并没有因此全部垮掉,艺术教育者也没有因此统统失业。设立艺术学院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西方艺术学院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因为艺术担当了本来是哲学和文化学对社会批评与人类智性进行释放的任务,艺术活动不自觉演化为现存历史的对立面,起着时代机器的刹车系统的作用,艺术片面代替了宗教和麻醉剂,艺术这种新的意义得到主流社会权利的认同。因此,用大量资源扶植这种反作用力成为西方的文化策略。


            那么,在中国又是如何一种情景呢?乐观的人们这样比喻:后现代主义象一架早到的班机,现代主义象一架晚到的班机,现在这两架航班都挤在中国这个航空港里。


            中国工业化时间不过几十年,引进市场经济不过20多年,全国大多数地方还未脱离2000年前老祖宗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模式。2002年的中共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这样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和西方的种种劣势不是差距几十年而是上百年。就是说中国现在一只脚才刚刚踏入“现代”的大门,其实在这块土地上能滋生“后现代”的土壤还不算太多。后现代主义思潮和艺术现象倒的确是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人翻译、传播到中国,并迅速在文化界引起很大的关注。李泽厚1988年就说“……它将现代派艺术所表现的那种先进知识分子反资本主义反资产阶级的思想情绪,如荒诞、孤独、异化感等等加以商业化、大众化、装饰化,从而,“荒诞”、“孤独”变成平常,“异化”乃正常,“意义”成了“无意义”……整个反抗的艺术和艺术的反抗便可以消融在这个群众高额消费的时代中。”(《走自己的路》)在今日中国,由于弹性调整的许可,还存在体制上的重大缺陷:经济上当然不是后资本主义的群众高额消费时代;文化上就造成类似双重人格般的严重混乱与激烈的矛盾并存。所以在这样一个乱七八糟的社会

          大气候里,中国有着这样一种怪现象:既然笛卡尔的二元论已经过时,学生所处的当代艺术逻辑与数理的实践方式——心物二元论之航标就必然指引他们改道。事实上呢?在有的地区科学突飞猛进,数码化生存甚至改变了人格结构,孕育出几乎不同于前辈精神方式,生活方式的新人类。但中国整体上却没有形成由于艺术的肤浅、片面与商业的媾和结成的民主运动,民众的文化消费主义层次还相当相当的低下!精英艺术的温床——艺术学院彻底地落后着现代文化。商品规则?有。(虽不高度发达完善)时尚脉动?亦有。(虽还幼稚庸俗)艺术的民主?却还遥遥无期。


            这样,大家便不难理解艺术学院在这个社会里想要变革或者改良所面临的种种艰巨与尴尬。但我们不能眼看社会在一天一天发展,由于发展落差形成的文化弱势趋强。开刀在教育这个发动机上是势必动作。


            目的不同,方法不同


            在中国,艺术的现实意义在于为社会创造美,而不是培养鼓励唱反调的艺术家,自然而然地压抑了实验精神与创造思维。在西方,由于后现代主义彻底颠覆了艺术本质,艺术院校顺势免去了艺术的基础教育。


            一定有人提问,那么我们对学生强化进行的技巧训练,不就是白费功夫了吗?没有技巧训练如何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提出这些问题的绝对是艺术院校里的经过严格培训出来的专业教师。那么请问,你是法官吗?你认为谁赋予你这样的权利来判断学生这样是“好的”、“准确的”,“会被认同的”?学生是永远没有错误的。而作为教学,西方和中国的专业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这里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权威性,在西方,老师在面对学生的作品时仅仅提出自己的建议,作用是在其发展路线上引领而已。由于是没有基本标准又瞬息万变的当代艺术境况,谁也估计不到教学的最后结果,教师还是坚信艺术的衡定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标准,跟着学生一起寻找经常是自己很陌生的创作手段和方法。永远不要梦想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就能画得和达芬奇或者是和凡高一样,老师的任务仅仅是让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爱上这门行当,天天怀着向往去创造,不断发现乐趣然后追求。这样学生在毕业后才能继续前进,自己探索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或者技巧来解决,而不是改行。(我不是说教学里可以完全排除技能训练)这是不是对老师的要求降低了呢?不,恰恰相反,由于老师的作用在于向学生指向一种或者多种可能,教师务必在利用一定程度的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与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向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提供艺术历史和现状的信息,使他们清楚当下处境,明确什么是前人已经做过的和现在人在做什么,然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所以,教师们除了掌握一两门很具体的技法,还得在系统知识上弥补缺陷,必须有广博的人文知识,精通艺术史,对艺术和文化现状有很全面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有宏观的引导。


            因此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既不是如同美术职高、技校培养一般的技术型美术工作者,亦不是(也不可能,就其4年的时间)培养精英艺术家,只能是未来的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现在的高等艺术院校为了生存大量扩招生源,从技术上讲可以维持一端时间,但是,如果没有精神与智慧的生产,其存在性令人质疑。当代现代艺术生态中,普世价值的传播超越了一切话语权威,普世的价值与智慧,以获得了人类的共属性。为了让高等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按照普世价值标准去生产,就要让他们在4年中学会艺术目的的预谋,懂得各个环节的艺术策划。


            所以就这一点而言,基础训练中传统的“形”、“技”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培养阐释与接受完善艺术概念。艺术目的的预谋,各种关涉艺术而非艺术的过程,环节策划,便显得尤为重要。说白了,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是艺术谋略者,这是成为成功艺术家的必然因素。我们是要让他们更聪明,而不是更傻。传统基础训练的目的性轰然倒塌,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学生“基础差”而干着急。


            所以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的方法也不同。西方艺术学院给学生提供的是如下服务:1:信息交流;2:实验空间;3:专业认同;4:激发创造展示欲;5:建立人脉关系网;6:掌握比较系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知识;7:发放毕业证书。(张奇开《艺术家,是否需要教育?》)相比之下有如下不同:


            西方:


            1、各种艺术活动信息密度最大积聚地,使学生始终处在文化前沿。


            2、可以利用工作室长年累月对自己任何一个荒诞想法实践,并在反馈中证实是否有社会效应、价值。


            3、经纪人、画廊瞄准了学生,准备来包装、推销并“双赢”。


            4、社会有很高认同率。


            5、有许多机会把学生的努力转化成形形色色的展出与奖学金。


            6、划分仔细的专项研究计划。


            7、……此项相同。


            中国:


            1、相对闭塞,学院之间老死不相来往,连各个系亦如此,图书馆没有有效利用。


            2、在固定教室、固定命题、固定教案下完成同一个作业,企图大家用闭门造车的方式一决高低。


            3、学校基本不和社会发生联系,仅有学生的个别自发的行为。


            4、由于“高不成、低不就”,不得不另寻出路。


            5、严厉的审查制度和鲜见的展览,加上级低的公众开发率。


            6、意识形态的课程占较大比重——见怪不惊的事实。


            7、……此项相同


            那么具体点,艺术既然从“道”的形上席位反还到“术”的形下居所,中国艺术教育就不能走以前“基础训练—专业训练—毕业创作”循序渐进的老路,但前面说得很清楚,我们现在还不能全盘皈依西方。何况21世纪西方哲学何去何从西方人自己都还在苦苦思索:“现代之后”是什么?是利奥塔说的“后现代”?还是哈贝马斯说的“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或者麦金泰尔所说的回到“前现代”?李泽厚的“极度现代”?面对虚假繁荣的艺术教育,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以开放姿态不断实践,才是唯一出路。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