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富有新意的美学研究

        作者:核实中..2010-01-22 15:06:42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黎风


          古风教授撰写的专著《意境探微》是一部富有新意的“意境”研究专著。在书中,作者在广阔的学术视野中回顾并总结了20世纪的“意境”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古代“意境”思想的认真细致的梳理,把握和整合历史语境中的“意境”理论;其次对“意境”的内涵和本质等难点问题,进行了多层次的阐析和探寻,提出了若干新的观点;作者力争站在新世纪之初的学术高地上,大胆地对21世纪的“意境美学”研究发展趋势做了前瞻性的探讨。
          现代“意境美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意境”这一范畴的泛化问题。而“意境”作为一个传统的审美范畴,其内涵和本质界定的科学性如何,精确性如何,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础和立论之纲。很多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一直不够清醒,把“意境”放到大得不着边际的视野,进行笼统的研究,使“意境”成为文艺理论研究中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的范畴。这种泛化的趋势,加剧了“意境”范畴的模糊性和难以界定性,也使“意境”失去了其特有的本质内涵。本书中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历代文论中“意境”思想进行了有序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艺术活动中,情景交融、意溢象外和人与自然审美统一的意象结构和美感形态”即是“意境”的本质。这里的“情景交融”又包括“作者意境”和“读者意境”两个相互连贯的方面。由此可见,作者认为这一古老的审美范畴的界定还须从传统的“情与景”“虚与实”“意与象”等方面来进行。所谓“情”即人之情,“景”指自然之景,“实和象”是创作主体艺术构思的客观外化,“虚和意”指创作主体所经营的艺术空白以及欣赏主体由“实和象”所生发的丰富想象和联想,从而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统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观点与现代“意境”研究中的泛化倾向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反对盲目地延伸“意境”的内涵,反对把“意境”放到茫无边际的语境中进行研究,认为不是一切艺术活动中都存有“意境”,这种艺术活动不是一般的艺术活动或艺术形象,而是一种特定的能激发起欣赏主体丰富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活动。不难看出,作者从“意境”的构成因素、构成方式、本质特征和存在语境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科学界定,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富有科学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作者还从已得出的“意境”内涵出发,从多个研究视角和审美层次对“意境”的内蕴进行了多方面阐析。即在从元符号、语象符号、意象符号到境象符号的层层推进中,进行符号学的透视;从文化学、美学、诗学的角度进行了多层面的阐释。在探讨中新意迭出,不少可称为绝妙之笔,如在第三章中对于“中国文人为什么要借景言情”的问题的文化阐释就颇具风格。并且在第四章中,对于传统文学中各种不同的“意境”类型,如“儒家意境”“道家意境”“释家意境”以及“民俗意境”都做了尝试性的划分和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另外,作者还从“人与自然统一”“原始与文明交响”“传统与现代转换”以及“中西文化对话”四个方面,对“意境”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开掘。最后提出了“意境精神”这一崭新的学术命题,认为“意境”不仅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而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美学精神。这正是中国美学的精髓所在。在第五章中作者对跨入新世纪的“意境”研究,对于“意境”的现代化、世界化进行了大胆地前瞻性探讨。作者尤其论述了“意境”理论在东西方的传播,并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对国外文艺理论中的“类意境”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新世纪的“意境”研究问题上,作者还提出研究少数民族文论和美学中的“意境”问题以及全面建构“意境学”的新课题。
          《意境探微》是古风教授在多年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以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博采众家之长,独抒自己之见的结晶,它不仅开拓了该领域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而且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和层次,是一部独具学术个性的好书。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5(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