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四届全国生态美学会议回顾(作者:张子程)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09:13:50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2007年11月3日到5日,在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彭修银教授的牵头下,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中华美学学会青年美学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南民族大学顺利召开。会议有来自北京、山东、上海、广西、武汉等地的专家学者50多名。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生态多元观及生态美学的学科建构;生态文学、艺术创作及其美学特征;生态保护与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利用。下面就对本次生态美学学术会议所探讨的问题作一简要的综述。
一、生态多元观及生态美学的学科建构
“生态美学”这一概念是由我国学者在1994年提出的,历经十多年的发展,生态美学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并成为我国美学界的热点问题;迄今为止已召开过三次全国性的大型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本此大会是前三届生态美学学术会议的承继。因此,围绕生态多元观、生态美学的学科建构问题仍成为本此会议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曾繁仁教授认为,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第一次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之后明确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问题,并将其作为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与新要求,说明在学科领域内建设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建设模型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转型,即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到先进的生态文明的转型,为适应这种转型,哲学、伦理学与美学也必须要有自己的转型,在人与自然这一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上调整自己的理论观点已经是十分紧迫的课题,这就是对于包括生态美学在内的各种生态理论的现实的呼唤与理论需求。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当代包括生态美学在内的生态理论一系列重要难题的解决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如何抓住这一极好的机遇,深刻领会党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用于指导生态美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应按照十七大报告要求,在艰苦探索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与社会气派的包括生态美学在内的中国当代生态理论,不仅在生态实践上而且在生态理论上为国际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聂振斌教授认为,生态美学不是从科学的角度研究生态系统生物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利害关系,不是研究机体的物质生存条件,而是研究人性、人文与周围环境的精神关系。具体地说,生态美学是从人文学的角度研究人的意志与情感同生态环境的价值关系,也就是研究生态环境的审美价值。生态环境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感性外观即环境体现出来的。生态美学就是要研究这种感性形象如何为人提供审美观照,如何使人产生审美快乐,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态美学不同于其他形态的美,它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新的审美形态。而中南大学文学院毛宣国教授则认为,生态美学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生态能否成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本体,他表示疑虑,认为生态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人而非自然,人应该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美学研究是对人自身而言的,没有人,没有人类社会实践和生存的需要,也就无所谓美与不美的问题。美学问题,从根本上讲,不是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如何保护,而是人如何更好地生存他所生活的世界上;与世界和谐共存的问题,也就是人如何在他所生活的世界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另外,他还就“自然的复魅”问题,“自然的全美”问题,做了详尽的陈述。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赵炎秋教授提出了大致相同的观点,论述了人在生态活动中的位置。认为,在生态活动中,人始终是生态活动的基础与出发点,自然是对人而言的自然,离开了人自然就不是人的对象。人类保护自然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人的。在生态活动中,人不应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展开自己的活动,人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体地位看得高于其他主体。作为生态的人,我们有必要对人的主体性重新进行建构,改变人的主体性扩展方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刘玉堂教授把生态美学看成是生态学和美学的共鸣点和结合点。认为生态美学是一门成长中的学科。其是人类对自身的现实存在、生存经验的反思。其属于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由于当代“生态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生态美学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反思。当今人类处于全球化时代,文化转型,美学也要转型。生态美学的产生反映了人类自觉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努力。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自然美。生态美学是在路上的美学。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守森教授认为,生态美学,应当是关于美的生态的研究,应当成为美学中最具实用性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价值在于启悟人们按照美的原则建设现代生态。因此,其研究应当更为切合实际,应当加强对诸如城市、农村、校园、工厂、住宅、水利设施等方面的规划与建设,怎样才合乎生态美的原则,怎样才能有效地体现生态美的原则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如果脱离实际,生态美学是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前景的。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彦顺博士就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如果把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学科来看,如果不能在现有的美学知识体系中得到合乎逻辑的位置,那么就得在确定的业已扩大的研究对象范围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范畴、新的命题,重新构筑美学的知识系统。若想使其在现有的美学知识体系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寻找到生态美学的对接处,就只能在自然美之中落脚。如果与空间艺术设计的研究相联系,就只能在城市、生态学、自然美、与环境景观设计的重合构成美学研究的新对象。由此,他探讨了生态美学中身体快感的重建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邱紫华教授指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因此,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是绝对的,美学也如此,其形态也应该是多元的。就生态美学而言,其既有存在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比,没有明显的主客二元对立,主客是相互纠缠的,其可以为生态美学提供一个厚实的哲学基础和发展空间。从哲学的角度讲,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就是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这样讲,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比就形成了不同的话语系统,两套不同的逻辑语码。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有个层次的问题,美学是个大的层次,它可以有许多分枝,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分枝绝对没有问题,而且生态美学正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深化,一种现代性的转化。那么,如何转化?那就是用当代人的观点、从生态学的观点去诠释道家儒家佛家的基本理论。西方传统理论在古典美学中有存在的价值,进入现代后,它就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强制性、呆板性。生态美学是一种空灵的美学,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胡稼祥教授认为,建构生态美学能否吸纳其它学科的积极成果?如,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神学等。我们当学习中国古代,如老庄的自然生态哲学思想,把自由精神贯穿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与其它自然生命“同生”、“共生”,当然我们人类更应“爱生”。人处于自然生态链条之中,不能割断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要想持续发展,就要节欲,节制。只有把天地结合起来,人类才能有效地展开自己的审美活动。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杨文虎教授结合上海的污染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具体地分析了生态美学构建的必要意义。认为,生态美学应该批判现代人类永无止境的贪欲。人类的欲望不能突破自然的承受能力与边界,人类生产的无限扩张是对自然的无尽榨取。GDP的增长,政府不能推波助澜,无视自然的完整性和完美,以损害自然为代价,我们要学会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山大学文学院高小康教授也认为,人类把过多人为的东西强加给了自然,从而引发出自然的生态问题。人类的建设应该是一个生态学意义上的建设,而不是无视自然的,与历史、未来相割裂的东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牛宏宝教授提出了:当认识论遭遇生态美学时该是什么的问题。认为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但我们与自然的交流是无限的。老庄的思想是一种农耕时代的生态学思想,是一种乡村版的生态学。而当代的生态学则是都市化、商业化、工业化时代的生态学。自然化物与工业化物是不同的,人与工业化物相遇时,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当构建一个现代化版本的生态哲学。其应该是适应城市化的生态学,其也是积极的、建构性的生态学。山东大学陈炎教授通过分析目前生态美学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生态美学的研究似乎仍未突破以往生态美学研究的问题域,仍需要就具体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我们该如何利用中国审美文化传统资源优势,从美学的视角切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把握其价值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则偏重于把生态美学看成是一种新的美学观,认为,生态美学到目前为止仍不是一门成熟的、具有学科意味的美学。他希望在生态美学的研究上能够有质的突破,把生态美学的研究深入下去。《江汉大学学报》王咏梅编审认为,广义的生态美学更适合现在生态美学的发展,可以为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学术空间。
二、生态文学、艺术创作及其美学特征
在本届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就近年来生态美学研究的新内容、新成果等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
广西民族大学袁鼎生教授提出了生态美学的三大规律,认为其能解决传统美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一是艺术审美的生态化;其二是生态审美的艺术化;其三是艺术审美的“天化”。就第一个方面而言,艺术审美的生态化可以从纯审美艺术时空走向雅艺术审美时空,非审美时空走向生态审美时空,艺术时空走向科学审美时空,文化审美时空走向实践审美时空,日常生活走向宜态的审美时空等。生态审美的艺术化使审美人生走向艺术人生,从而使生态审美向艺术审美回归。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麦永雄教授认为,作为当代西方“一流哲学家”,法国思想家德勒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对当前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或绿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德勒兹非常重视生态共生、化生等问题,他提倡的生机论和一系列哲学、美学概念启迪人们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和主客二分的传统模式,把人类与非人类(动植物、无机界)的空间与关系构想成为彼此链接、互动共生的生态圈和生物链。在比较的视野中,德勒兹的生成论和生机论与中国文化艺术的生命美学形成共生对位,两者都强调流变与差异的丰富生命形态,敬畏宇宙大化的力量和公正无私。德勒兹思想中蕴含了比深层生态学更为深刻的生态哲学和美学,德勒兹千高原、块茎、褶子、生成、游牧、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和逃逸线等概念对目前生态美学研究具有思想启迪意义。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子程博士就自然的划界及自然生态美研究的深化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传统美学中,对自然美的研究一直是个难题。问题出在没有对自然进行准确的划界,没有给自然美研究确定一个科学、准确的研究域。由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把一个笼统的自然作为自然美研究的对象只能造成不确定和含混。而当代形态的自然美论,即,自然生态美论对自然的划界及按此对自然生态美三种不同类型的划分使自然美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因此,如何给自然划界,如何将自然生态美给予合理的分类,就成为进一步研究自然生态美,给自然生态美一个科学合理解释的至为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胡亚敏教授就文学理论中的叙述学与生态的关系作了很有见地的阐释。她认为,要把生态学引入叙事学,当代西方提出作家要成为“谦恭的证人”,而不是对自然存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态度。作为一个理想的作者,对自然的描写态度应该有所改变,那就是要把过去以冒险家、探险家对自然的态度改变为一个谦恭的自然的证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潘黎勇认为,生态危机部分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缺乏一种合理的道德价值规范,使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和所取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底线。日本动画电影《幽灵公主》为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由于缺乏道德制衡以及由此导致生命主体联系的中断而引发生态灾难的悲惨后果,并从中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重建道德联系和精神关联的必须立足生态整体来倡导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信仰的伦理要求。所以,生态美学所追求的人的审美化生存境界其实质内涵之一是人与自然必须在道德关系上达到一种和谐圆融的状态,生态美学与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在某种层面上是相同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李雷认为,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当代生态美学的生成及其构建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陶渊明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典范,其人、其诗处处彰显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关系,其存在实现了“诗意栖居”。所以,在生态美学的视角下,对陶渊明及其田园诗进行再读有着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均平教授提出了审美文化生态问题,并从此一视角研究了秦汉的审美文化问题。认为,审美文化生态是指审美文化赖以生成、发展、变化的环境总和或有机完整系统。它的研究任务是深入把握审美文化与其生存环境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准确揭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基本特征、全面分析审美文化的本体内容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秦汉审美文化生态的主旋律和大趋势是“大一统”。其主要构成包括自然环境的浸润陶然、科学技术的骄人成就、空前统一的民族国家、多元多重的文化整合、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和思维模式、一统皇朝天下士的使命和命运等多元因素。
三、生态保护与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利用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彭修银教授认为,由于以往对少数民族美学关注较少,所以,21世纪应该加大力度研究少数民族美学。少数民族美学审美文化和美学思想历史悠久、发育完整、蕴含丰富、形态鲜活,具有现代性价值和东方文化特征。中国的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居住在中国领土周边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个围绕中原的“C”形周边族体分部带,因此,在文化生态上也形成了和中原文化生态不同的“C”形文化分部带。这样的分部带可称做“弧形文化带”,有着和汉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色,自然文艺理论和审美意识也与汉族迥然不同。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从文化内涵上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由于受到少数民族经济活动方式和宗教信仰制约,突出地表现为神秘性。因此,在文艺理论和审美思想上,是神秘包裹中的艺术科学和审美学。其二,中国少数民族文艺思想和审美思想,与其所形成的创作实迹的基础相统一,具有对活生生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的人性的执着追求和强烈呼唤。少数民族文艺是以人性自我去同化外部自然,最后达到人性的自我升华,并与宇宙精神、与无所不在的生命精神合而为一。其三,在文艺的功能上,中国少数民族文艺更注重文艺的“乐生功能”,认为文艺或畅心乐神,或“娱神娱人”,达到团结民族,统一意志的作用。其四,关于文艺的本体问题。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有三种解释:一是神谕说;二是人创说;三是激情说。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和儒家的本质观是相悖,但有一个基本的相同点:那就是,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创作主体和生命价值的自由表现。
来源:网络
|
-
-
-
-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