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文学问题

        作者:核实中..2009-09-04 13:50:13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最近几年受到文艺学界的广泛关注,参与讨论的学者也非常多。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举办“文艺学热点问题”的研讨会,众多学者对此问题再次发表了各自不同的意见。从目前情况来看,关于这一问题的各种观点,大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思路和判断。第一种观点强调日常生活审美是我们所面临的客观社会现实,因此必须接纳并分析这一现象,陶东风先生认为“面对这种现象,美学与文艺学工作者应该突破审美活动的自律性观念,打破美学研究的传统对象,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寻找美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1]他们的主要思想资源来自费瑟斯通和维尔施。第二种观点则强烈批判消费文化所导致的庸俗文化泛滥。童庆炳先生从两个方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出批判,一方面,对于中国依然比较贫穷的现实来说,消费文化的审美更是一个舶来品,中国的现实是大量的工人与农民还处在刚刚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的阶段,日常生活的审美这个话题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2]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因为民众审美鉴赏能力的缺失导致审美的庸俗化。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审美实践虽然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相反,暴发户们常常表现出审美的粗鄙倾向。他提出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丑陋化”命题。鲁枢元先生则提出一组对立的概念:“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他认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是技术对审美的操纵,功利对情欲的利用,是感官享乐对精神愉悦的替补。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则是技术层面向艺术层面的过度,是精心操作向自由王国的迈进,是功利实用的劳作向本真澄明的生存之境的提升。二者的不同在于,一是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依附;一是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的升华。这样说并不否定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但其价值的指向毕竟还是不同的。[3]”通过这种对比,他把纯精神活动与所谓商品审美的资本主义逻辑区分开,并对后者提出强烈批判。这一观点的主要思想资源是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第三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试图弥合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赵勇先生一方面肯定对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作为社会现实加以研究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必须保持批判性的价值立场。既要客观研究,也要价值判断,面对消费社会,知识分子必须同时担当“阐释者”和“立法者”。他肯定了对大众审美经验的意义:“现行的文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对文学经典的阐释基础之上的,但由于与现实的脱节,文学理论面对当今的文学与泛文学(尤其是面对大众文化)已丧失了应有的阐释能力,一旦发言,即意味着错位和扑空。所以,文学理论只有把那种面向经典的阐释模式转换为直面现实的阐释模式,进而介入到大众文化的研究中,才能拓展其生长空间。[4]”但是他对这一研究所可能导致的价值判断则更为担忧:“从价值判断的层面上看,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命题的深层含义其实就是对现实的粉饰和装饰。它隔断了人与真正的现实的联系,并让人沉浸在一种虚假而浮浅的审美幻觉当中,误以为他所接触的现实就是真正的现实。”[4]

          上述三种观点都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在现代生活的形态问题,或者说他们争论的一个重要焦点问题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实际上,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并非新事物,从人类脱离原始社会以来,审美就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千年前的人类就留下了岩洞壁画,仰韶文化就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从两千多年的马王堆墓葬中考古发掘出的文物更是证明那个时代的艺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超的境界,而这些物品既有用于礼乐教化的各种祭祀用具和编钟等乐器,也有大量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大量的漆器。琴棋书画等审美活动与中国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审美之境与人生之境常常是合而为一的,如张潮的《幽梦影》中所表现的普通文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的审美经验,花草和庭院,节日与闲暇,都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致”。而平民在艰辛的生活之余也并不缺乏“对镜贴花黄”这样审美的经验与活动,李壮鹰先生认为:民歌等各种民俗艺术实际上也是雅乐和文学的重要来源之一。[5]很难想象,假如缺少了这些来自民间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经验,中国的文明史将是怎样的面貌。实际上,在中国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中,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都不仅仅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简单装饰,它是人类生活的感性经验的集中表达。然而,为什么到了二十世纪以后,“日常生活审美化”才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了出来?在二十世纪以前,虽然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不缺乏审美经验,为什么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明白“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意义,才不至于陷入自说自话之中。

          设计知识资源网
          二  

          审美进入日常生活毫无疑问不是在现代消费社会才发生的,只不过在后工业时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在话语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尤其进入精英的话语体系中。在工业化以前,审美经验在日常生活虽然也占据了不小的地位,但是它毕竟没有成为社会的关键性问题,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价值上,它都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是沉默的,或者是低声的。成熟的文明建立起相对固定的价值体系之后,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就一直居于审美体系的底层。它们的喧嚣发生在市场、在庙会、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在日常的生活中,但是在书本中却相对安静。它们既不是经国之大事,也无关文人的安身立命。总的来说,审美在古代社会,它既是日常生活的点缀和装饰,也是国家和社会的点缀和装饰。大众日常的审美活动在传统等级社会中,虽然有大量的实践,但是在社会话语实践中所占据的位置和作用处于很低的等级,处于边缘。而在消费社会中,日常生活的审美有逐渐侵占中心的趋势,各种时尚的声音热热闹闹,喧嚣躁动,并且逐渐进入精英话语,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它都成为了一个话题。当前中国文艺学界对此问题的反复讨论不仅可以看作是对消费文化问题的反映,本身也可以看作消费文化的“症候”。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的前言中写到:“这使我们注意到发生在专家们的文化场域及各子域中的某些特殊的过程:已确立优势地位的主导者与外围者(EstablishedandOut siders)之间为争夺垄断并巩固符号等级秩序而进行斗争的过程。”[6]今天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所反映的问题与其说是审美的感性经验,毋宁说是一个话语斗争的问题。因此,在这场持续数年的争论之中,很少有人直接探讨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诸如建筑、装饰、服装等,斗争的焦点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活动采取什么态度?二、日常生活的审美问题是否属于文艺学应该讨论的问题?也就是文艺学的边界问题。

          这些问题所指向的都是审美的意义问题。从这里才能发现“日常生活审美化”真正的问题所在。这不是关于日常生活的问题,也不是时尚的感性经验问题,而是话语秩序的争夺和符号秩序的争夺。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虽然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在工业社会以前,它的意义是相对固定的。虽然古时的流行也不如今人变化快,但是时尚风俗在历史中的流变还是清晰可见的,中国人的服饰审美观念从秦汉到明清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甚至演变出裹小脚这样直接破坏身体的方式,但是它的意义没有本质变化。从孔子感慨礼崩乐坏以来,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不再如过去那么紧密之后,日常生活的审美就不再是个人与国家的根本问题。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都只是“末事”而已,不上大雅之堂。对于古人来说,对于服饰之类的日常用品,只要不是特别出格,对它的评价主要是美与不美,它被局限在生活秩序和意义的一角。

          然而,在现代消费社会,衣服不仅仅是丑的或美的,它几乎可以具有一切意义。时尚服装是“酷”的,是“自由而优雅”或者是“简约而不简单”,在时尚的世界中,服装不仅仅是穿衣的哲学,而是象征哲学和人生的全部,或者说,时尚世界孜孜不倦对大众教诲:你穿什么衣服,你就是什么人。在这个哲学的背后,是巴黎、米兰和东京,是某一个服装的品牌。时装杂志所展示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时装只是其中一个表意的部件,日常生活通过这个部件镶嵌在这个意义之中,获取时尚的光辉,如虔诚的信徒在教堂中感受基督的光辉。所不同的是,教堂的灵光在时间的凝固中聚集,它超越时光,岁月愈久,光芒愈强烈。而时尚的光辉则对时间感到恐惧,它需要不断奔跑和更替来使自己成为“新”的,它建造的是没有时间的世界。一切生活物品不仅仅富有绚丽多变的色彩和和谐的外形,更“涂敷”了一层符号的外衣。过时与用旧的都不是物品与形状色彩,而是它表现符号的能力。物品的符号潜力一旦耗尽,符号就转移到另一种潮流的物品之上,散发出新的光辉。

          设计知识资源网
          我们看看在时尚杂志中,服饰是如何成为叙事。在《炫色》杂志中,有一个名为《与想要的生活并肩而行》的系列服装展示,一组照片共有九张。模特是同一个人,她身穿不同的服装,在不同的场景和光线之下,展现出不同的神态与氛围,每张照片都配有文字:

          序幕场景:毕业典礼

          旁白:澄澈的力量

          典当行印章石古玩拍卖VI设计书法拍卖宣纸收藏拍卖毛笔少女眺望未知的明天,爱上帽子,试图学习今季的英伦风格。搭配无色彩衬衫,崭新青涩锋芒。

          帽子、衬衫/Agn埁sB

          镜头一场景:电梯旁白:强势光芒她语气淡泊,气势逼人。镜框的茶褐色收敛了形式的夸大,现出沉稳气质。

          真丝衬衫/AgnesB

          项链、而饰/Bvlgari

          太阳镜/EmporioArmani

          镜头二

          设计知识资源网
          场景:办公室

          旁白:质变式进化

          内里的真我,只是一个衣着随性的女子;但惟有精心地演下去,才能发现自我。舒适的前片式针织衫,聪明地搭配设计感项链,玩心之余展现浓厚的花都情怀。

          艺术品包装设计VI设计印章玉标志设计古玩拍卖高考美术宣纸针织衫、衬衫、中裤、帽子/AgnesB

          项链/Chanel

          镜头三

          场景:街角

          旁白:美丽初绽放穿透梦幻,直面现实,是多么理想的成熟状态。Prada透过极简的设计与裁剪,将永恒黑色的时尚能量蕴藏在精良材质中,成功契合需要低调装扮的内敛人士。

          黑色夹克,呢裙/Prada

          太阳镜/Gucci

          手套/Givenchy包/Tod’s……

          设计知识资源网
          镜头五

          场景:酒店套间

          旁白:两面派精神外柔内刚是她的保护色,她想要性感,却坚守一份优雅宣言:用“两面派”的精神去生活。皮草不再咄咄逼人,而是含蓄出现在衣领、袖口,张扬隐形,看见的是端庄和年轻。

          设计书籍印章石平面设计拍卖油画画册设计标志设计书画拍卖格纹外套/LaVie

          黑色针织衫/Celine

          黑色裤子/Ports

          戒指/Bvlgari……

          镜头七

          场景:公寓外

          旁白:复杂世界的真我将声色光影留在那座围城,我从容离去。简洁的线条和款式又一次成为设计师的新宠,与华丽和香艳暂时挥别,寻找淡泊而静谧的美,是下一个秋冬的主题,也是生活的真谛。

          设计知识资源网
          白色大衣/LaVie

          帽子/AgnesB

          菱格纹包/Chanel

          logo设计平面设计高考美术设计书籍油画笔古玩拍卖绘画用品玉石印章皮手套/Givenchy

          长靴/Tod’s[7]

          这些精心拍摄的照片不仅仅是一次服装的展示,而且是一系列人生经验的展示,服装像小说和电影一样可以叙述人的生命。虽然摄影所突出的是穿在模特身上的服饰,然而其主题却非衣服和裙子,而是“想要的生活”,读者看到的不是服装,而是生活。欲望的对象不是那些在高级商场中有价签的服装,而是无价的生活方式和哲学,从有形物转向无形的精神,从短暂流行的时装转化为穿衣者一生的经历和故事。换一种说法,无论那些服装有什么样的标价,它所表现的是无价之物,所以它的标价无论多少,总是不贵的———几千或几万块买一件裙子可能太贵,但是如果这个价钱买下一种想要的生活,岂不是太便宜?时尚杂志通过精致的编排和文学的表现充分证明对这些服饰(生活)的欲望是如何廉价、合理、高尚。

          那个图片中的女人从序幕(毕业典礼)走向社会,她的办公室、公共生活和她的家庭是通过各种高档品牌的服装来叙述的。那些大衣和帽子不仅仅是一件服饰,也不仅仅是商品,它的伟大和重要不是因为它被人挂在橱窗展示和出售,并赚取利润,它的伟大和重要在于它标志女人生存的意义,而不仅仅装扮女人的外貌。那个女人的Agnes或者Tod’s展现出女人生存的目标:“青涩、淡泊、强势、优雅、含蓄”,还有“淡泊而静谧”。高档服装所表现的不是经济意义上的粗俗成功,而且是精神意义上的终极成功。这个精神意义需要形象和文字的共同展现。服装包裹着一个女人心灵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而关于她的生活的叙述也表现了她的服装的“意义”。服装和语言之间构成了某种极其紧密而特殊的关系,它们相互包裹起来,服饰的外形与色彩与语言丰富的形容词之间的相互指涉似乎不断强化它们的一体性。服装成为语言,语言成为服装。表面上,语言讲述服装,是服装的表语,然而在深层,服装在讲述文字符号,讲述“想要的生活”,以及如何“与想要的生活并肩而行”的方法,服装成为文字符号的表语。巴尔特对大众文化的批评集中在文字符号体系对真实感性的遮蔽。他在《时尚系统》中写到:“时尚系统的原创性。语言,意义的守护者以及向世界的开放。人们常常说到大规模发行的时尚杂志(这是些真正的大众杂志)如何改变了时尚的现象并变更了它的社会学意义:考虑到书面的交流,时尚成为独立的文化对象,它具有了独特的结构,也许还有了新的目的性;类似文学的功能取代了在服装时尚领域中的普通的社会功能,由于语言所承担的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现象,时尚成为叙事。”①巴尔特是敏锐的,他对时尚系统的研究不是从服装、模特和照片所制造的影像出发,而是从描述这些影像的文字出发,时尚是一个意义问题。

          时尚成为叙事意味着时尚的生产者不再是裁缝和服装工厂,不是服饰公司的老板的资本,也不是服装工厂的工人,而是叙事者,是时尚杂志中的那些文学化的语言。在社会学上,服饰所构成的社会分层主要是经济原因形成的,然而,在符号学意义上,时尚体系试图把这种分层转化为符号的分层,精神化的分层。对服饰的选择被纳入意义系统和个人的宏观叙事,一个男人对某种服饰的选择被看成是人生境界的选择。选择某个品牌意味着他对家庭负责或者在事业中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或者选择了一句座右铭,例如“Justdoit”,诸如此类。时尚对意义的作用不在于它没有意义,而是它制造了太多意义。意义太多,变得如烟一般轻。“轻雾”般的意义笼罩了一切物品,现代社会意义消解的原因并不是意义太少,而是意义太多。意义的繁多制造匮乏,这是后现代状况的悖论。在消费社会中,意义如商品般批量生产,无情浪费,它被商品裹挟,成为商品上的一个符号,形同商标。耐克把“Justdoit”变成鞋帽的包装物,意义的光辉变得现实和客观化,成为橱窗中强烈而眩目的精致光芒,照亮了群众的日常生活。“Justdoit”服装试图从两个方面组织我们的身体,一方面它覆盖在我们的身体之上,通过形状、质料和色彩,构成我们身体形象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通过电视、杂志和各种可见的方式不断重复“Justdoit”,在电视广告中,体育明星和普通人的各种活动都被打上“Justdoit”的标签,他们的举手投足和全部表情都在这个标签中获得升华,也让购买者在心理上获得这样一个标签。表面上看,时尚审美是形式主义的,它不断制造新的色彩和外形的组合,耐克设计了难以计数的广告版本来诠释“Justdoit”,不过所有这些版本都曲折地指向了结束时屏幕上那个大大的勾,如果把那个大大的勾看作内容。我们看到,时尚审美的深层逻辑是内容远远重于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在时尚中得到了最忠实地实践和运用。时尚审美中,意义成为形式。只有形式的不断转换,才能达成内容的实现———商品的过分生产和过分消费。

          波德里亚这样讨论时尚与意义的问题:时尚强迫我们接受一种想象秩序的深层断裂:即各种形式的参照理性的断裂。当理性在纯粹符号交替的消解(尤其是在我们的身体层面上———服装与时尚的亲缘关系来源于此),陶醉于时尚这种无目的的目的性,我们也将为时尚导致的这种合理性的堕落而感到深深的痛苦。

          看到各个领域落入商品的范围,人们会进行激烈的抵制,看到它们落入时尚的范围,人们会进行更激烈的抵制。因为在时尚中,意义的消解更为彻底。在商品氛围中,所有劳动都互相交换并失去各自的独特性———在时尚的氛围中,休闲和劳动本身相互交换各自的符号。在商品氛围中,文化被购买,被出售———在时尚氛围中,所有文化都在完全的混杂中作为仿像而起作用。在商品氛围中,爱情成为卖淫———在时尚氛围中,对象联系本身消失了,它散布到了冷酷、无拘无束的性行为中。在商品氛围中,时间像金钱一样积累———在时尚氛围中,时间被打断,被粉碎,成为错综复杂的循环。[8](P126)

          设计知识资源网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核心的问题是意义的泛滥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解,在现代消费社会,所有的意义都被商品利用和消费。时尚通过对意义的生产和利用,榨取意义的价值,导致意义体系的贬值。我们看到,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进行的众多批判都集中在此,批判者们相信,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美感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意义体系问题。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分文学化和意义化的世界,每一种经验、每一种形象都已经被纳入整体的意义体系。消费社会的来临使讲述日常生活审美经验的话语进入整体话语体系,借用传统的意义符号,被言说,被倾听,被交换。这必然冲击传统文学的话语秩序,面临这种冲击,一些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捍卫传统的价值体系,坚持价值判断的优先性,不断揭露时尚形式背后的内容;另外一些知识分子则更重视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感性形式的丰富和美感生产力的发展,他们暂时搁置价值判断,享受美学与艺术扩张所带来的各种新的美学表现,并以一种更加同情的态度感受大众的日常生活的美学经验。

          在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的艺术展览馆,一台黑色的夏普液晶显示器静静地放在展览台上,与许多已成经典的先锋艺术品比肩而立的还有不少工业设计产品。阿多诺激烈批判的商业化工业美学和他推崇的先锋艺术被推上了同一个舞台,工业设计不仅仅出现在工业展览会,也进入纯艺术的美术馆。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视为价值秩序不可容忍的混乱,也被另一些学者视为美学感性的丰富化和普及。具有象征意味的是,杜尚的著名的《泉》也在蓬皮杜中心,也许是那个博物馆名气最大的展览品(杜尚本人也许会反对使用“艺术作品”这个词)。1917年,杜尚用这个粗糙的小便器对传统艺术价值体系发出强烈的质疑,今天做工精致的显示器进入巴黎蓬皮杜中心;杜尚已经被艺术界接纳并成为经典,然而,夏普的经典依然只是工业的经典,它没有作者,只有商标。夏普与《泉》比邻而居,这无疑是意味深长的。

          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所引发的争论还会继续,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找到消费社会中美学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试图澄清问题的实质: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引发的争论不是美学的感性问题,而是美学的意义问题,是话语的秩序问题。四十多年前,巴尔特敏锐地把时尚当作新的文学形式,并且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来分析模特身上的服装,他指明这场争论的实质将是文学问题。今天,讨论这一问题的学者大多是文艺理论方面的学者专家,这说明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与文学之间的敏感而紧密的关系,而且实际所讨论的也主要集中在大众审美经验在话语秩序中所引发的问题,而不是感性问题。无论是坚持还是搁置价值批判,所针对的都是话语或者说文学秩序,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文学问题。

          典当行收藏拍卖古玩拍卖画册设计拍卖行文房四宝毛笔书画拍卖参考文献:

          [1]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2]童庆炳.“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与文艺学的“越界”[J].人文杂志,2004,05.[3]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J]文艺争鸣,2004.03.[4]赵勇.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与陶东风教授商榷[J]河北学刊,2004.05.[5]李壮鹰.中国文学与文学观念之发生[A].文化与诗学(第五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5.[7]Movis.与想要的生活并肩而行[J].炫色,2006.11.[8]让·波德里亚,车横山译.象征交换与死亡[M].译林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郑迦文]83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16期 

          ①RolandBarthes,Syst埁medelamode,in uvrescompl埁tes,啨dition啨tablieetpr啨sent啨epar啨ricMarty,ParisleSeuil,t.II,,p.357.此书中文通常译作《服饰系统》,然而笔者认为巴尔特所谈的Mode是消费社会中特殊的时尚现象,尤其是时尚杂志中的符号体系,而不是讨论服饰本身,因此笔者译为《时尚系统》。 

           来源:网络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6 queries